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调查2022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州)L县发生的一起由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环境因素,为毒蘑菇中毒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调查表收集病例资料、明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集剩余食物样本及现场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现9例临床病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食用自采的野生蘑菇。检测样本与变红岐盖伞的核酸序列覆盖度为100.00%,一致度为96.06%,属于神经精神型毒蘑菇,是临夏州首次报道变红岐盖伞近似种食物中毒事件。结论 此次暴发是由于群众误食野生毒蘑菇变红岐盖伞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野生蘑菇中毒健康教育工作,告知群众不要轻信民间流传的有毒野生蘑菇识别方法,建议在蘑菇中毒高发季节,通过多媒体、公众号、广播电视等方法发出预警,积极宣传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谨防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2.
3.
4.
将67例轻中度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与葡萄糖酸钙组33例,对照组予蒙脱石散(思密达)进行治疗,葡萄糖酸钙组予蒙脱石散加葡萄糖酸钙(10%葡萄糖酸钙10ml+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20ml/次,qd)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排便次数、相关检测及不良反应,对比两组的有效率。结果 3d后,两组治疗后排便次数均较前有所减少,其他症状体征较前好转,葡萄糖酸钙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葡萄糖酸钙在腹泻病的治疗中,可缩短所需治疗时间,明显减轻腹泻及其他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分析上海市闵行区腹泻患者粪便中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比例与构成.方法 对2006年4~10月闵行区监测点肠道门诊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例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回顾性描述与分析,使用SPSS 10.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4~10月闵行区腹泻患者粪便中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总阳性率14.08%,阳性率最高的月份是8月.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在腹泻人群中占重要比重,7~9月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高峰期,副溶血性弧菌是闵行区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5步式叙事护理在腹泻门诊食源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腹泻门诊1320例食源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5步式叙事护理。比较两组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疾病知识知晓率、疾病预防态度、就诊体验度、不良饮食习惯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疾病知识知晓率、疾病预防态度、就诊体验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饮食习惯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5步式叙事护理有助于提高腹泻门诊食源性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疾病知识知晓率、疾病预防态度及就诊体验度,改善患者不良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群体食物中毒救护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批次共133名群体食物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5)和观察组(n=68),对照组按消化系统疾病及急性中毒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抢救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均为100%,但观察组的候诊时间、等待治疗时间、在院救治时间、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且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群体食物中毒救护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不仅可行,而且安全有效,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陆川县市售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状况,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样品采集、检测和评价。结果 2011年共检测样品128份,合格率为47.66%。熟肉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鲜榨果蔬汁,米粉、米线、盒饭类,糕点及饼干,蛋制品,婴幼儿配方粉、辅助食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合格率分别为6.25%、12.50%、12.50%、12.50%、50.00%、93.75%、93.75%、100.00%。结论陆川县市售食品受微生物污染严重,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一起疑似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事件的检测分析,为类似食物中毒事件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基因芯片检验方法快速筛查识别病原菌,根据初筛结果进行常规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对分离到的菌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采用BioNumerics 8.0软件对菌株的PFGE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提示4份粪便标本中均有产气荚膜梭菌和基因芯片检验方法提示1份鸡肝食品中有产气荚膜梭菌,并通过常规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从2份剩余鸡肝和4份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产气荚膜梭菌,其中只有3份粪便标本中产气荚膜梭菌计数>1.0×106 CFU/g,但通过PFGE聚类分析从6份标本中检出的菌株图谱完全一致。结论 通过从食物和腹泻标本中检出PFGE图谱相似度100%的产气荚膜梭菌,说明此次食物中毒可能是由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鸡肝导致的,今后要提高由厌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认识水平,防止漏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RTQ-PCR技术在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分析比较近几年国内外与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检测有关的RTQ-PCR技术.结果:6种食品中常见致病菌已建立可行的RTQ-PCR检测方法.结论:RTQ-PCR技术将成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检测工具.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袁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5)
目的探讨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患者某些检测指标变化和后果。方法对2016年5月25日成都市某高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患者的大便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并对患者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D-D)进行监测。结果 69例患者均由被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中毒,69例中毒者的大便标本均检测到了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有高热、腹痛、腹泻,同时伴有水样便;91.3%的患者血常规出现不同程度的WBC升高,20.3%的患者大便出现白细胞(WBC)增多,所有患者的CRP均出现异常增高,部分患者的PCT、D-D及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结论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导致的食物中毒病情严重,部分患者生理功能出现严重改变,危及生命,在加强食品卫生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该种细菌带给人类生命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查明本起食物中毒的病因,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类似事件提供借鉴。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在10例患者、3名厨工肛拭样品、菜墩涂抹样品及8份剩余食物样品中检出生物学性状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浙江省近年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变化,提出当前防控重点。 方法 对2006-2011年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并与1992-2004年浙江省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结果 2006-2011年浙江省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106起。以微生物类事件为主(占67.92%),其中又以副溶血弧菌为最常见致病菌(占33.33%)。误食河豚鱼、毒蘑菇、亚硝酸盐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食物中毒。5-10月为食物中毒高发月份(占71.70%),微生物类事件夏秋季高峰更为明显。学校、厂矿企业是食物中毒的常见发生场所(分别占54.72%和14.15%),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是常见责任单位(分别占48.11%和17.92%)。 结论 近年浙江省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规模及严重程度均呈现明显下降,当前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重点类型为副溶血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通过检测并对比慢性迁延性腹泻病患儿与健康体检儿童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分析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病的发生与食物不耐受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深圳市儿童医院2015年1-12月临床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腹泻病的患儿105例,并选取健康体检儿童9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受检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浓度水平。结果慢性迁延性腹泻病多见于0~1岁的小婴儿,105例慢性迁延性腹泻病患儿的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牛奶、鸡蛋、西红柿、大米、小麦、鳕鱼、玉米、牛肉、大豆、鸡肉、猪肉、蘑菇、虾和蟹;94例健康体检儿童的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牛奶、鸡蛋、西红柿、大米、小麦、大豆、鳕鱼、玉米、牛肉、蟹、鸡肉、蘑菇、虾和猪肉;其中牛奶、牛肉和大豆的食物特异性IgG在两组间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有可能是婴幼儿发生慢性迁延性腹泻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可以通过合理调整小儿饮食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2004-2012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质量,为规范调查报告内容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相应评价指标,对2004-2012年黑龙江省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的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结案报告内容进行质量评价。 结果 共报告事件58起,调查报告完整率为18.97%;事件发现中位时间间隔为6小时58分钟,网络报告中位时间间隔为5小时18分钟;39.47%的事件通过实验室检测结果判断致病因素。结案报告中,23.68%绘制了发病曲线,47.37%和68.42%对首例病例和潜伏期进行了描述;多数事件明确了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但仅有42.11%描述了详细的食物加工过程;事件后期监测和污染来源追踪溯源均占5.26%。 结论 黑龙江省食物中毒事件报告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调查报告内容有待规范和完善。建议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调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一起28人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防止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共采集样品16份,其中剩余食物5份,物表涂抹样品4份,患者肛拭子4份,厨师肛拭子3份。所采集样品参照 GB 4789.4.10-2010、GB 4789.5-2012、GB/T 4789.6.11-2003、GB/T 4789.7-2008、WS/T 9-1996进行检测。结果从1份剩余食物和2份患者肛拭样品中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生化反应一致,神奈川试验均阳性。其余标本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经流行病学分析、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确定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查明食物中毒原因,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方法制定统一调查表,对患者逐一调查,随机抽取部分病例和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食物,采集患者呕吐物和可疑食物(豆豉)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此次食物中毒罹患率39.58%(95/240),潜伏期中位数1.67h,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食用豆豉者与未食用者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用豆豉者发病较高,患者呕吐物中检出蜡样芽孢杆菌,剩余豆豉中蜡样芽孢杆菌超标。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由蜡样芽孢杆菌污染豆豉引起,推测该批豆豉在生产过程中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