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在大脑中动脉(MCA)斑块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及非急性期药物治疗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及脑外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因MCA粥样硬化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并行HR-MRI管壁成像检查患者,根据患者最近一次症状到HR-MRI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卒中组与非急性卒中组,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接受抗血小板药物及强化降脂治疗,并进行HR-MRI随访复查。HR-MRI扫描序列包括T2WI、T1WI、增强T1WI,同时行常规头颅T2WI、DWI扫描,将治疗前后的HR-MRI图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责任血管管腔狭窄率、斑块强化率、斑块体积及斑块负荷变化差异及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生化指标变化差异;采用χ2检验对比急性卒中组及非急性卒中组患者脑缺血事件复发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例责任血管为MCA的急性卒中患者,20例非急性卒中患者。急性卒中组平均随访时间(671.71± 522.86)d,药物治疗后管腔狭窄率(P=0.039)、斑块强化率(P<0.001)、斑块体积(P=0.024)、斑块负荷(P=0.031)均较基线明显好转,神经系统功能NIHSS评分(P<0.001)较基线明显改善,12例随访后进行血脂检查的患者总胆固醇(TC)(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47)较基线明显降低。非急性卒中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95.35±555.90)d,随访后HR-MRI图像斑块变化:管腔狭窄率、斑块体积、斑块负荷均较基线稍减小,斑块强化率稍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功能NIHSS评分较基线变化不明显(P>0.05),7例随访后进行血脂检查患者TC、甘油三酯(TG)、LDL-C变化较基线无明显变化(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基线升高(P=0.02)。随访期间两组患者颅脑DWI图像均未发现复发新鲜脑梗死灶,急性卒中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复发6例,非急性卒中组患者TIA复发5例,两组TIA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9,P=0.632)。结论 HR-MRI可作为MCA粥样硬化斑块药物治疗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抗血小板及强化降脂治疗后MCA责任斑块体积及斑块负荷减小、斑块强化减低,而非急性期患者斑块治疗后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力MR成像(HRMRI)技术分析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责任动脉斑块特征,并探讨颅内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49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颅内动脉HRMRI检查,男35例,女14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60.73±12.4)岁。根据病人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动脉斑块组和非责任动脉斑块组,分析2组病人的HRMRI特征。根据斑块的强化程度分为明显强化组和非明显强化组,分析斑块强化程度与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例病人共196处斑块,其中责任动脉斑块70处(35.7%),非责任动脉斑块126处(64.3%);2组间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明显强化的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责任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为严重、明显强化的比例更高(P0.001)。明显强化组与非明显强化组之间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既往卒中史及家族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明显强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比值低于明显强化组(分别为1.95±0.62和2.53±0.94,P=0.048)。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斑块的强化程度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反映斑块的稳定性,LDL/HDL比值升高有可能作为不稳定斑块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3.0T磁共振测量急性脑缺血患者头颅缺血灶体积和颈动脉斑块负荷,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94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在发病1周内行头颅和颈动脉磁共振多序列检查(头颅T1WI、T2WI、T2 FLAIR、DWI;颈动脉亮血3DTOF,黑血T1WI、T2WI及MPRAGE),测得脑内缺血灶的体积和颈动脉的管腔面积(LA)、血管总面积(TVA),并计算出管壁面积(WA)和管壁标准化指数(NWI).结果 (1)94例病例中,90例的图像符合研究要求;(2)两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灶体积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侧颈动脉的平均血管总面积(TVA)、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和管壁标准化指数(NWI)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缺血侧颈动脉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较非缺血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同侧大脑缺血灶体积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3.0T磁共振黑血技术能定量测量颈动脉斑块负荷,从而对预测脑缺血事件的发生以及监测病情的进展、评价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全脑高分辨MRI(HRMRI)技术比较分析大脑中动脉浅表穿支动脉区梗死(SPI)和深穿支动脉区梗死(DPI)病人的颅内动脉管壁特征,以阐述其潜在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男3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9±11.33)岁]急性期SPI和DPI行全脑HRMRI检查的病人,HRMRI采用优化的3D可变翻转角度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3D T1SPACE)序列。分析梗死供血区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情况,分别测量斑块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以及斑块强化情况;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1例病人中,SPI 14例(34.1%),DPI27(65.9%)例。SPI组中,共13例(92.9%)病人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DPI组有15例(55.6%),SPI病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DPI病人(P=0.038);SPI病人管腔狭窄程度大于DPI病人(71.20%±29.46%和44.01%±28.24%,P=0.019),两组间重构指数和斑块强化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865,0.538)。结论 DPI可能由小血管疾病或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引起,而SPI主要由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引起,这两种梗死模式具有不同的管腔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序列的选择.方法 对60例患者进行MCA的HR-MRI,检查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1WI(TSE-T1WI)、加黑血技术的T1WI(BB-T1WI)、反辏恢复T1WI(IR-T1 WI)、TSE-T2WI以及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在上述5个序列上分别计算出管壁的信噪比(SNR)和管壁与管腔的信号差异噪声比(SD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Student-Newman-Keuls法)对上述5个序列的SNR和SDNR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对明确显示MCA存在斑块的21例患者按照上述方法计算斑块与管腔的SDNR,并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对上述5个序列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1)TSE-T1 WI、BB-T1WI、IR-T1WI、TSE-T2WI及PDWI序列之间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SNR:F=5.443,P<0.001:SDNR:F=6.222,P<0.001);两两比较发现PDWI序列的管壁SNR和管壁与管腔SDNR与TSE-T1 WI、BB-T1 WI、IR-T1WI序列有明显的差异.(2)三种T1WI序列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没有统计学差异(P =0.507:P =0.379).(3)21例MCA明确显示有斑块的患者其斑块与管腔SDNR的差异在上述5个序列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TSE-T1WI序列显示MCA斑块与管腔的SDNR的均值最高.结论 PDWI序列的管壁SNR、管壁与管腔SDNR明显优于其他序列.三种T1WI序列中TSE-T1WI序列临床实用性较好.TSE-T1 WI序列对斑块内成分有较高的分辨率.MCA斑块HR-MRI时将多个序列配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6月34例有临床症状的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行常规头颅MR检查及狭窄处黑血序列T1WI、T2WI、增强T1WI扫描。将弥散加权成像上MCA供血区出现高信号的患者归入急性脑梗组,无高信号的患者归入无急性脑梗组。将增强后斑块的强化程度分为明显强化、轻度强化、无强化,比较两组间斑块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34例图像用于分析,急性脑梗组15例,无急性脑梗组19例。急性脑梗组有11例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3例无强化;无急性脑梗组有1例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14例无强化。两组间斑块的强化程度有差异,急性脑梗组的明显强化斑块多于无急性脑梗组(P=0.000);无强化斑块少于无急性脑梗组(P=0.005)。结论 HRMRI可以定性评估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斑块的明显强化更多见于急性脑梗组,提示其不稳定性,可预测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HRMRI评价年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重构和斑块负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动脉粥样硬化性MCA中-重度狭窄患者的HRMRI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在HR-T1WI轴位像测量最狭窄处和参考位置的血管面积和管腔面积,根据公式计算管壁面积、斑块大小、狭窄程度,斑块负荷百分比和重构指数。重构指数≥1.0为阳性重构,1.0为阴性重构。结果共71例患者纳入分析,青年组、中老年组阴性重构比例分别为80.83%、44.68%(P=0.037),青年组、中老年组的斑块负荷百分比分别为0.314±0.183、0.405±0.126(P=0.017)。结论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重构方式和斑块负荷与年龄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的青年组患者阴性重构比例较高,可能与吸烟、脑血管壁的独特结构特点和脑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脑血管壁成像3D SPACE序列及后处理技术在显示大脑中动脉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行MRI常规序列和3D SPACE序列检查、符合脑动脉硬化诊断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采用3D SPACE序列行冠状面T1WI-FS、T2WI-FS和T1WI-FS增强扫描、曲面重建(CPR),在CPR图像上行大脑中动脉的硬化斑块断面重建。分析动脉硬化斑块的以下MRI表现:病变数目、狭窄长度、断面血管形态、信号强度、强化程度、内膜的完整性。计算血管狭窄程度和测量增强的信号值。根据T2WI、DWI等表现等将患者分为急性脑梗死组(组1)、非急性脑梗死组(组2)和无脑梗死组(组3),比较各组病变MRI表现的差异。结果:40例患者CPR显示共61处位于大脑中动脉的硬化性病变。MRI表现为节段性或局限性狭窄,多为偏心性管壁增厚,T1WI和T2WI呈高、稍高或等信号,强化程度主要为明显、中度,血管内膜多不完整。急性脑梗死组(组1)19例,非急性脑梗死组(组2)11例,无脑梗死组(组3)10例。组1狭窄长度、T1WI-FS和T2WI-FS的信号强度、强化程度均高于组2和组3,组2、组3依次降低。急性脑梗死组的管腔狭窄程度为0.729±0.209,明显高于组2和组3(分别为0.482±0.232和0.406±0.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增强的信号值分别为 408.83±137.56、306.65±114.05、201.24±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SPACE序列及后处理技术显示大脑中动脉及其管壁硬化性病变具有一定优势,能显示动脉硬化斑块的多种MRI表现,且急性脑梗死、非急性脑梗死和无脑梗死患者各种MRI表现的严重程度也不相同,3D SPACE序列对大脑中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显示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MRI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因单侧MCA M1段粥样硬化狭窄而行高分辨率MRI检查的患者。依据DWI表现,将59例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3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例;对比2组患者的斑块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管腔狭窄率、重构指数、斑块表面是否规则及斑块强化程度。结果:59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斑块面积大于TIA组(6.46 mm2vs.5.03 mm2,P=0.018),且缺血性脑卒中组的管腔狭窄率(82.16%vs.76.47%,P=0.030)及斑块明显强化所占比例(63.6%vs.26.9%,P=0.016)均高于T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关系,高分辨率MRI能够用于MCA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3.0T磁共振研究急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和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斑块负荷,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50例经临床和MRI证实为急性前循环缺血的患者在发病1周内行颈动脉和患侧大脑中动脉磁共振多序列检查,测得各血管的管腔面积(LA)、管壁面积(WA)、血管总面积(TVA),并计算出管壁标准化指数(NWI=WA/TVA)。结果①同一患者两侧的颈动脉NW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脑中动脉M1段的NWI(0.62±0.07)比同侧颈动脉的NWI(0.36±0.06)显著增高(P<0.01);③同侧颈动脉与大脑中动脉M1段的NWI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左侧r=0.89,P<0.001;右侧r=0.79,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病变,可以同时累及多个血管床,而急性脑缺血患者以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亚洲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其在我国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也有较高发生率。高分辨力MR成像作为目前唯一可以在体进行的血管壁成像的无创技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大脑中动脉的研究。高分辨力MR成像能评估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分布、斑块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方式等,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现就近年来高分辨力MR成像检查颅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 3D-SPACE)序列检测大脑中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 IPH)的成像情况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MRI检查、3D序列亮血时飞法MR血管成像(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TOFMRA),同时接受3D-SPACE序列检查。根据常规序列(T1WI、T2WI、3D TOF、T1WI-CE)图像综合评估IPH,并根据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对比两组患者3D-SPACE序列评估斑块信号的高低情况,同时对比3D-SPACE及常规MRI各序列对IPH的评估效果。结果有症状组72例患者中通过3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影像评估对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 2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前全部行DSA、高分辨率MRI斑块成像、CT或MR灌注成像,分别对脑供血动脉、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及成分、脑血流灌注情况等进行评价.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根据高分辨MRI表现分析斑块性质,对不稳定性斑块患者行介入治疗;而对动脉炎性狭窄的患者则采用药物治疗.随访观察有无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结果 18例患者MRI表现为血管偏心狭窄、病灶轻度强化或不强化,DSA表现为Mori B型或C型病变,判断狭窄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这18例中13例为不稳定斑块;1例为稳定斑块伴灌注失代偿,给予颅内支架成形术;其余4例稳定斑块引起狭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8例狭窄由动脉炎引起,MRI显示狭窄病变处内膜向心性增厚和环形强化,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本组患者随访1.0~8.0个月,中位时间6.0个月,平均(5.2±3.1)个月,未再出现狭窄病变相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结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前进行综合影像评估,对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CT血管成像(CTA)评估吸烟和被动吸烟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民医院行颈部CTA的拟诊为脑血管病的受检者284名,其中男性133名、女性151名,年龄42~79(60.3±12.5)岁。根据是否吸烟或被动吸烟将受检者分为吸烟组(95名)、被动吸烟组(87名)、非吸烟组(102名)。比较3组受检者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累及节段数、类型、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并分析吸烟指数与斑块累及节段数之间的相关性。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的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吸烟指数与斑块累及节段数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 结果 3组受检者的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的发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0、0.43;χ2=1.58、0.19、0.56,均P>0.05)。吸烟组男性比例(83.2%,79/95)高于被动吸烟组(31.0%,27/87)和非吸烟组(26.5%,27/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9.77,均P<0.05)。284名受检者共检测2840个动脉节段,其中2058个(72.5%)节段存在斑块。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的总斑块[80.5%(765/950)、74.7%(650/870)]、非钙化斑块[46.8%(445/950)、40.0%(348/870)]、混合型斑块[45.6%(433/950)、41.4%(360/870)]累及节段比例均高于非吸烟组[63.0%(643/1020)、20.9%(213/1020)、30.8%(314/102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3~21.33,均P<0.05);吸烟组总斑块、非钙化斑块累及节段比例高于被动吸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0、9.77,均P<0.05)。吸烟组、被动吸烟组所有类型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4~20.11,均P<0.05)。吸烟组混合型斑块及非钙化斑块的最大横截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均明显高于被动吸烟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5~15.64,均P<0.05)。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的吸烟指数与总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型斑块的累及节段数均呈正相关(吸烟组:r=0.52、0.57、0.48,均P<0.05;被动吸烟组:r=0.40、0.42、0.43,均P<0.05)。 结论 吸烟、被动吸烟均可导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增多、斑块量化指标增大;且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颈部动脉斑块的累及节段数越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脑白质疏松及颅内责任血管斑块与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行常规颅脑MRI、MR血管成像(MRA)及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的病人44例,包括男35例,女9例,平均年龄(64.16±9.87)岁。根据梗死灶径线大小将病人分为非腔隙性梗死组(NLI组,16例)和腔隙性梗死组(LI组,28例)。在HR-VWI影像的垂直于血管长轴的层面上进行斑块测量和计算,包括斑块处及邻近正常参照血管的血管外壁面积(OWA)、管腔面积(LA)、斑块处管壁面积(WA)、血管狭窄率、斑块重构率(RR)、管壁面积指数以及斑块负荷。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 NLI组和LI组间的临床资料、脑白质疏松程度及是否具有颅内责任血管斑块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进一步比较2组间颅内责任血管斑块特点的差异。 结果 NLI组中的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病人的比例[62.50%(10/16例)]高于LI组[28.57%(8/28例)],P<0.05;有责任斑块的病人比例[68.75%(11/16例)]高于LI组[32.14%(9/28例)],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和具有责任斑块的病人发生非腔隙性梗死的风险更高,优势比(OR)值分别为5.747(95%CI:1.275~25.900)及6.300(95%CI:1.392~28.514),AUC分别为0.670(95%CI:0.499~0.840)和0.683(95%CI:0.516~0.850)。2组间斑块测量参数比较,NLI组LA小于LI组,而WA、血管狭窄率、管壁面积指数、正性重构例数及斑块负荷均大于LI组(均P<0.05)。 结论 深部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严重程度与病人脑白质疏松程度及是否具有责任斑块相关;伴有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或具有责任血管斑块时,穿支动脉供血区出现的梗死灶都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总冠状动脉钙化(CAC)负荷和局部CAC与主要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7例ACS患者及223例对照患者进行计算机CAC检查和CT血管造影评估显著狭窄和高风险斑块的表现,测量总评分和节段Agatston评分.对ACS患者的主要病变进行评价.结果 37例ACS患者的CAC总评分较非A...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增强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壁的强化特征,评价血管壁强化程度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148例临床疑为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中61例行CTA、87例行CE-MRA检查,分析斑块的类型并测量邻近血管壁的强化程度以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价管壁强化特征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CTA组部分患者与DSA对照.结果:CTA组:狭窄血管74支,轻度狭窄34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9支,3支完全闭塞;软斑块32块,硬斑块25块,溃疡斑6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部分患者与DSA比较,二种检查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无显著性差异.CE-MRA组:狭窄血管79支,轻度狭窄28支,中度狭窄33支,重度狭窄13支,5支完全闭塞;软斑块28块,硬斑块49块,血栓2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结论:CTA和CE-MRA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面各有优势,能够为临床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提供非常可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