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混匀方法对末梢血标本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方法测定新鲜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全血标本的WBC、RBC、HB和PLT做为混匀对照组,然后将标本分装到Eppendorf管中静置30 min,用颠倒混匀8次、手指轻轻拨动8次、摇床10 min和手指弹3次混匀共4种方法处理后上机检测,各种混匀方法与混匀对照组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颠倒混匀组、手指轻轻拨动组和手指弹混匀组的WBC结果与混匀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4个组的RBC,HB和PLT结果与混匀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颠倒混匀组、手指轻轻拨动组与混匀对照组的相关系数均>0.995。结论手指轻轻拨动8次的混匀方法能够达到混匀的目的,符合临床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末梢血稀释标本放置时间对血细胞分析结果 的影响.方法 采集患者末梢血按一定比例与试剂混匀,放置不同时间用日本Sysmex KX-21 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各血细胞值.结果 5、20、100 min PLT测定值及5 min MPV的测定值与即刻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0 min内所测得的结果 偏差小,较稳定.结论 末梢血稀释标本放置时间过短会对血细胞分析结果 产生影响,应在血液标本采集后5~60 min内计数血细胞为宜.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968-4969
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我院200例门诊及住院患儿进行血常规检查,对即刻检测、2h、4h、8h、16h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以研究不同放置时间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随放置时间延长,RBC呈递减趋势,即刻、2h检测与16h比较差异显著(P<0.05);WBC呈递增趋势,即刻、2h检测与16h比较差异显著(P<0.05);PLT即刻测定数值较低,2h时上升,后呈递减趋势,各时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RA呈现下降趋势,LYM呈现增高趋势,不同时间段比较均差异显著,MON、RDW无明显变化(P>0.05),HGB、MPV、PDW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16h时MPV与即刻检查差异显著(P<0.05)。小儿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随时间延长可发生改变,即刻或2h内检测对血常规影响较小,应在此时间段完成检测,避免过久放置影响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赵红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1580-1581
目的探讨在常温(17~27℃)条件下,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例健康体检者,采集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静脉血标本,于送检后0、1、2、4、8h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各时间点检测结果。结果各时间点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各时间点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温(17~22℃)条件下,除MPV外,血常规其余检测项目检测结果不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静脉血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萌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4):1150-1150,1152
目的探讨静脉血样本在室温下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有无影响。方法50例体检健康者静脉血经乙二胺四乙酸三钾抗凝,置室温(18-25℃)分别于即刻、30min、2h、6h采用SysmexK-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测定。结果2h内测定血常规各项参数与即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放置6h后,中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测定应在2h内完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样本在血常规检验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平邑县中医医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进行末梢血血常规检验)和试验组(50例,实施静脉血血常规检验)。比较2组患者采血时疼痛程度评分、平均穿刺次数、平均穿刺时间,以及血常规检验结果〔包括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并对2组患者的采血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2组采血时疼痛程度评分、平均穿刺次数、平均穿刺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HCT、PLT、Hb、RBC、WBC、MCV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CT:0.436±0.045比0.316±0.036,PLT(×109/L):239.75±13.35比103.21±12.78,Hb(g/L):130.63±15.97比98.79±13.20,RBC(×1012/L):3.89±0.52比3.05±0.20,WBC(×10...  相似文献   

7.
高原  杨剑敏  王欢  马展  张泓 《检验医学》2012,27(3):217-220
目的调查分析本实验室健康儿童末梢血血常规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对体检合格的2 408名2~6岁儿童进行年龄分组(2-、3-、4-、5-),并做末梢血血常规分析,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参数,不同年龄组之间各项参数做统计学分析,得出各项参数的参考区间。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均数比较,白细胞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均数与总体区间均数间相差<25%,不建议分组,其他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项参数合并后白细胞为4.8~11.6(7.7)×109/L,红细胞为3.75~5.18(4.47)×1012/L、血红蛋白为110~145(126)g/L、红细胞压积为31.2~41.5(36.3)%、红细胞平均体积为76~88(81)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为25~31(28)pg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329~368(349)g/L、血小板为175~460(310)×109/L。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等参考区间与长沙儿童末梢血作比较基本一致,但低于昆明儿童末梢血,血小板参考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均高于长沙、昆明。结论不同地区、不同实验室应建立各自检测系统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10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各50例,观察组进行静脉血常规检查,对照组是末梢血常规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结果在进行八项常规检查中,两组WBC、HCT、Hb、HCH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RBC、PLT以及MCH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照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测,比较检测结果及其相关指标。结果两种采血部位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静脉血的WBC、Hb、MCV、MCHC的水平明显低于末梢血(P<0.05);RBC、PLT水平明显高于末梢血(P<0.05);HCT、MCH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WBC、MCV、PLT即刻的血常规检测水平与6 h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与3 h的检测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BC、Hb不同时间点的检测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应当按照规范在3 h内完成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实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与10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抛硬币的方式将受检者均分为两组,即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受检者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末梢血组受检者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两种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受检者的中间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受检者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不同时间点静脉血样本实行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较末梢血,血常规检查抽取静脉血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且可冲服检测,为减少血常规检验受其他因素影响,血液样本尽可能在3h内检测,以此消除误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风湿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的重要性,了解静脉血血清标本不同的放置时间对风湿性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26例风湿病患者静脉血血清,分别于室温下放置0、1、4h后,通过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对其进行一系列细胞因子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风湿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 )-10、IL-13、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干扰素 g (IFN-g )等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年龄相关( P<0.05);血清中IL-10、IL-12p70、正常T细胞激活上调性表达因子(RANTES)、IP-10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β(MIP-1β)等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疾病类型相关(P<0.05);血清室温放置4 h内各标本中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可高效分析风湿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谱,有助于疾病诊断和评估。风湿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时限可延长至室温下4h,可以满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2.
牛玉峰  樊卫  夏波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870-2871,2873
目的了解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剂及放置时间对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方法分别取静脉血经肝素、EDTA-K2抗凝,于即刻,0.5、1、2、3、4、5、6、12h在MET(迈瑞)BC5500血细胞分析仪上以全血模式检测WBC、RBC、Hb、Hct和PLT。结果 WBC在3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在6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h内,以肝素抗凝的静脉血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在12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在即刻以肝素抗凝的静脉血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在1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静脉血不同放置时间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6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静脉血各2ml,EDTA-K2抗凝,分别放置0min、5min、10min、30min、60min后,通过仪器上机检测血常规结果。结果:RBC和 HGB标本放置时间不同,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WBC在标本放置10min内检测结果呈不规则递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放置10min之后检测结果无差异(P〉0.05)。 PLT在标本放置30min内检测结果呈不规则递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放置30min后检测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经 EDTA-K2抗凝的静脉血标本,在采血30min 后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方法对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血,对观察组进行静脉抽血,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血常规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RBC、Hb指标低于对照组,WBC、PLT指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两种方式结果差别不大,但静脉血的准确性以及重复性更高,这能更好判断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宁  苏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4):1719-1720
目的探讨静脉血抗凝样本颠倒混匀次数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方法 46例接受体检健康者静脉血经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剂抗凝,颠倒混匀3次、6次、9次、12次,采用MEK-6318K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分析。结果颠倒混匀9次以上,中间细胞百分比(MXD)、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颠倒混匀3次血细胞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保证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静脉血抗凝样本颠倒混匀3~6次以减少实验误差。  相似文献   

16.
李清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8):2179-2180,2182
目的 探讨血常规标本存放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所有全血标本室温或4 ℃条件下存放,连续5 d应用Sysmex KX-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室温下存放标本,白细胞(WBC)于48 h、红细胞(RBC)于96 h、血小板(PLT)于24 h、血红蛋白(Hb)于120 h、血细胞比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禁食时间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术前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200例,实验组100例给予进食100ml碎小半流质饮食(例如:米糊、粥、水泡馒头等),然后禁食、禁水2h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对照组100例按常规禁食、禁水4h后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糖值,以及血糖为2.8~3.9mmol/L和〈2.8mmol/L的患者例数。结果实验组术前血糖值高于对照组(P〈0.01),且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前2h给予患者进食100ml碎小半流质饮食,能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患者感觉舒适,能确保患者安全及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分血时间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探讨临床和研究中合适可行的PBMC分血时间。方法:在采血后0、2、4、6、8、12 h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液中的PBMC,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选取分血时间为0、2、4、6、8 h的PBMC提取蛋白质进行蛋白质凝胶电泳,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条带,通过液相色谱串联离子井质谱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合GO数据库信息对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和定位进行分析。结果:分血时间为12 h已观察不到完整的PBMC细胞形态;质谱鉴定表明随着分血时间的延长,差异蛋白质逐渐增多;在2、4、6 h鉴定出的功能和定位明确的差异蛋白质中,大部分蛋白质功能为转运和信号转导,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上;而8 h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质的功能的定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结论:蛋白质组学技术能有效地观察不同分血时间导致的PBMC蛋白质表达的动态变化,推荐合适且临床可行的PBMC分血时间为6 h以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职业性苯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象及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参数变化规律。方法选取6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10例苯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分析和血清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葡萄糖、血脂)参数检测分析。结果病例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嗜碱性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比积、大血小板比率、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细胞参数异常,肝肾功能、血脂及存在异常,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