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两者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90例健康对照者和92例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hs-CRP和D-二聚体水平两两比较,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RP和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hs-CRP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hs-CR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hs-CRP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与脑梗死的关系,并探讨三者的相关性。方法检测9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Hcy和DD的浓度,另外选择健康人群6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脑梗死患者中hs-CRP、Hcy和DD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三者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8、0.517、0.569,P值均小于0.05),相关性较好,敏感性高。结论 hs-CRP、Hcy、DD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脑梗死患者的发生和病情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和早期诊断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的水平与ACI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取循环酶法、酶联免疫荧光分析法、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CI组血浆Hcy、D-D、hs-CRP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ACI组血浆Hcy、D-D、hs-CRP水平分别为(17.58±4.27)μmol/L、(840.6±410.0)μg/L、(13.09±5.06)m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21±3.15)μmol/L、(1.56±0.61)mg/L、(231.1±96.0)μg/L.ACI组血浆Hcy、D-D、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血浆Hcy、D-D、hs-CRP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和脂蛋白(a)[Lp(a)]水平,探讨其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已确诊脑梗死患者76例分别测定hs-CRP、DD和Lp(a),同时取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胶乳免疫浊度法测定DD,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Lp(a).结果 脑梗死患者测定的hs-CRP、DD和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DD和Lp(a)水平在脑梗死患者中均显著升高,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hs-CRP、DD和Lp(a)的检测对了解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CT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用干式免疫荧光法对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血清D-二聚体与hs-CRP测定,并与25例健康的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与hs-CRP水平明显比正常对照组患者的水平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CT检测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度以及预后观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与冠心病(coronaryheandisease,CH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CHD组56例和CHD组100例.同期测定各组Hs—CRP、D—D和FIB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组与非CHD组间基线水平比较,除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HD组血清Hs-CRP、FIB、D—D水平均高于非CH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HD各组血清Hs—CRP、FIB、D—D水平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高均呈递增趋势,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支病变组Hs—CRP、FIB、D—D水平均高于双支病变组(P均〈0.05)和单支病变组(P均〈0.01),双支病变组Hs—CRP、D—D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Hs—CRP、FIB、D—D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与健康非孕妇及健康晚期孕妇的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选择了 HDCP 患者80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38例,子痫前期轻度26例,子痫前期重度16例;并随机选取同期健康晚期孕妇36例,健康非孕妇30例作对照,分别用循环酶法测定 Hcy,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 D-D,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hs-CRP 水平。结果与健康非孕妇组及健康晚期孕妇组比较,HDCP 组 Hcy、D-D 及hs-CRP 水平均显著升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妊娠期,及时监测患者 Hcy、D-D、hs-CRP 水平,可进行有效的不良妊娠预测,从而及时采取药物干预、通过临床来纠正 HDCP 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为临床评价病情变化及预后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对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 主动脉夹层患者69例,分别于发病<12 h、发病24,72 h及手术中、术后24,48 h和术后7d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主动脉夹层分型、有无并发症以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主动脉夹层Ⅰ型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Ⅱ型和Ⅲ型;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并发症和病死率呈正相关.结论 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有助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2076-2077
纳入102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观察1组)、100例非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观察2组)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脑钠肽、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观察1组血清脑钠肽、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高于观察2组和对照组(P0.05),观察2组血清脑钠肽、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检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清脑钠肽、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可对患者病情发展进行预测,为患者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超敏-CRP和一氧化氮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中D-二聚体(D-Dime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D-Dimer、hs-CRP和NO含量。结果脑梗死组D,Dimer和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N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NO与D.Dimer(r=-0.50),P〈0.05和hs-CRP(r=-0.68。P〈0.01)含量经统计学处理呈负相关;D-Dimer和hs-CRP含量经统计学处理呈正相关(r=0.64,P〈0.01);而且脑梗死面积大组D-Dimer和hs-CRP含量明显高于面积小组(P〈0.01)。结论血中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氦含量与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与起病、病情及预后的关联.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将随机抽取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检测,对比不同梗死面积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结果 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重型组(大面积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中型组(中、小梗死灶),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持续时间长,预后差.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252,P〈0.05),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组的NDS评分显著进步和进步的比率明显高于异常组.结论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按照其血浆Hcy增高程度不同分为3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血浆hs-CRP、vWF及Hcy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并对hs-CRP与Hcy、vWF与Hcy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vWF及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CRP、vWF升高水平与Hcy升高水平呈正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各组Hcy、hs-CRP、vW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hs-CRP、vWF、Hcy可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这三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占礼 《临床医学》2012,32(2):9-1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瑞舒伐他汀钙10 mg/次,每日1次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用药6个月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IMT、血清hs-CRP含量比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hs-CRP含量,减轻血管炎性反应,稳定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入选患者为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87例首次脑梗死患者,年龄18-80岁,48h以内首发脑梗死,经头颅MRI/CT证实,排除脑出血。对照组来自健康体检者,共40例。两组对象血清hs-CRP浓度采用速率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Fib含量通过ACL-1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组血液hs-CRP及Fib水平均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NDS评分预后比较,hs-CRP正常组总有效率(82.7%)明显高于hs-CRP异常组(68.7%);Fib正常组总有效率(87.2%)明显高于Fib异常组(54.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s-CRP及Fib水平数值的增高,证实其参与脑梗死急性期炎性反应,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心络胶囊加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32例,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cy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显效率为81.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6.67%(P<0.05)。治疗前急性脑梗死患者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经治疗后两组Hcy水平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72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量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并作比较;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病例(大于10mg/L为阳性)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死亡率相比较。结果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病情重者升高更明显;病灶〉15mm急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高于病灶≤15mm腔隙性急性脑梗死组(P〈0.05);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病例组死亡率高于血清c-反应蛋白阴性病例组死亡率(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评估预后的敏感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hs-CRP水平变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关系及其在脑梗死发病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130例,对照组85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对照1组)3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对照2组)53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血管内膜斑块;于发病24h内采血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同时作血糖、外周血白细胞、血脂等项目检测。结果:观察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54%、59.38%、32.08%,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检出的粥样硬化斑块灶,观察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分别有80.30%、83.33%、100%位于颈总动脉部位,其中位于动脉分叉处的发生率分别为73.48%、83.33%、96.55%。hs-CRP观察组与对照1组、2组分别为(13.06±1.14)mg/L、(5.60±1.97)mg/L、(4.18±0.96)mg/L,3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观察组分别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13,P=0.000);两个对照组之间比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干预后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分别予以瑞舒伐他汀钙、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用药6周后检测血清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降低(P<0.05),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hs-CRP水平,对预防脑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对脑梗死患者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患者组。另外,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于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人群的hs-CRP、FIB水平,统计分析其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FIB、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s-CRP、FIB水平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1、0.891,P0.05)。结论 hs-CRP、FIB水平的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及时检测这两项指标的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