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输血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关系。方法肿瘤患者2 022例,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81例,血小板抗体阴性1 841例,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既往输血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者有既往输血史比率(91.16%)、既往输注红细胞史比率(80.66%)、既往输注血小板史比率(60.22%)均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68.60%、60.46%、37.97%)(P0.05),既往输注血浆史比率(25.41%)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20.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OR=1.94, 95%CI:1.42~2.65,P0.05)、有既往输血史(OR=4.72, 95%CI:2.80~7.96,P0.001)、有既往输注红细胞史(OR=2.73,95%CI:1.87~3.99,P0.001)、有既往输注血小板史(OR=2.47,95%CI:1.81~3.38,P0.001)是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及既往输血、输注红细胞及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措施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多次输血的患者255例,对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值进行监测,对1h、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进行计算,对于判断为PTR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行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 255例多次输血患者中发现PTR者共82例(32.2%)。82例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62例(7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552,P0.05);62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33例成功配合,28例输注有效,另外29例患者因配合未成功采用随机输注ABO同型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后及随机输注1h、24h后CCI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使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提高,而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配型,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效果.结果: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11例,1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明显差异(P<0.01),配型后输注的1h、24h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4),观察组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给予直接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87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配型,能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血治疗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以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21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将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配合性输注(28例)和随机输注(25例),比较两种输注方式的效果。结果 216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53例(24.54%),其中HLA抗体阳性34例(15.74%),HPA抗体阳性12例(5.56%),HLA合并HPA抗体阳性7例(3.24%);有妊娠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4.48%)高于无妊娠史患者(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多不断升高;配合性输注输血后1h和24h 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输血血液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本地区血小板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随输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该段时间内在本院接受多次血小板输注的10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血小板输注,观察组患者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再选择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两组患者就其血小板纠正指数、凝血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4%(37/50),对照组仅为18%(9/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1.562,P0.05);血小板输注1 h、24 h后,观察组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4.109,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输血前显著缩短(P0.05),而在输血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50)(χ~2=5.005,P0.05)。结论在血小板输注前对患者施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可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减少同种免疫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还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其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影响输注无效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29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比较不同因素对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229例患者中有91例24h无效,无效率39.7%。不同性别、输血次数、抗体、肿瘤、血液疾病等因素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输血次数与是否有抗体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输血次数与是否有抗体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主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分别比较160名有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实验组)和160名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以及实验组中血小板抗体阳体患者和血小板抗体性阴性患者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4%(71/160)和16.3%(26/1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总体发生率为5.0%(8/160),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和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发生率分别为9.0%(7/71)和0(0/8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中输血次数<5次和输血次数≥5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0%(18/62)和54.1%(53/98)。结论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交叉不合临床实际发生率并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工作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140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其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3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检测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1h后和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比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0.71%;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3~5次、6次以上)患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后输注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后的效果,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3.72%.结论 对于≥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检测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做交叉配型,提高输注疗效,减少血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血小板抗体在住院患者中的阳性率,分析血小板抗体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及在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保障临床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3-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有输血可能的入院患者82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其血小板抗体。计算抗体阳性率,并利用R3.4.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0%)显著高于男性患者(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风湿免疫科、血液内科和中医科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临床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患者及血液病、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应重视血小板抗体筛查,以便阳性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避免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输注辐照血小板后患者体液免疫参数的变化以及这些免疫参数与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多次输血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输注γ辐照机采血小板和普通机采血小板,比较两组输注的有效率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检测输血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循环免疫复合体(CIC)、C反应蛋白的变化。分析发生无效输注患者的免疫参数特点。结果输注机采血小板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在观察组变化差异不大(P〉0.05);在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输血后CRP均明显升高,IgA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的输注有效率84.9%,与对照组5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减低。对血小板无效输注(PTR)患者进行分析,输血前其血清(IgG、IgM)、补体C3、CIC水平异常者比例较高,PTR患者在输血后体液免疫指标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C4)、CIC、CRP可能参与了血小板无效输注,输注γ辐照机采血小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提高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血小板抗体检验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配型到阴性或弱阳性供者标本纳入相合亚组,多次配型均为阳性供者标本纳入不合亚组。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首次输注后,相合亚组与不合亚组本次输注后,1 h、24 h血小板校正增高计数(CCI)及血小板回收率(PPR)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1 h、24 h血小板CCI及PPR与血小板抗体检验、交叉配型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阳性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相合亚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合亚组(P<0.05)。血小板抗体测试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结果与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关系较为密切,临床需积极开展上述试验以避免不必要的血小板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4.
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 is the major complication of long‐term platelet supportive car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telet transfusion therapy in PTR patients, we aimed to establish a platelet donor registry in our region (Guangzhou, China) by typing th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and human platelet antigen (HPA). Blood donors (n = 864) from our population were genotyped for HLA‐A, HLA‐B and HPA system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PCR‐SSP) techniques. Using this cohort, we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platelet transfusions (matched vs. random) in 23 patients with PTR. Matched platelets were selected either by HLA antigen matching or by HLA antibody matching, as predicted by antibody specificity prediction (ASP) analysis. Significantly higher platelet recovery (PPR) values were obtained with HLA‐matched platelets in comparison with random platele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PR was observed between HLA matching and ASP methods. In two patients, platelet‐specific alloantibodies (alloabs) (anti‐HPA‐3b and anti‐HPA‐5b) were detected besides HLA class I alloabs. Transfusion with HLA‐ and HPA‐compatible platelets in both the patient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higher PPR when compared with HLA‐compatible platelet transfusion alone. In this study,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HLA‐ and HPA‐typed platelet aphaeresis donor registry is useful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utcome of PTR patients and to maintain a long‐term platelet transfus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孕妇孕期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初步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7月进行产检的孕妇6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查,分析孕妇孕期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史、生育史、ABO血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分布特征。结果 620例孕妇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5例,阳性率为8.87%;有输血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4.13%)高于无输血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5%),有生育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0.46%)高于无生育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O血型对孕妇孕期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无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孕妇主要分布在前置胎盘、瘢痕子宫、胎盘植入、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中。结论输血史、生育史、疾病类型对于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孕妇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查对于预防和减少孕期流产以及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预约输血的患者1 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和观察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观察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和特异性;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共检出1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阳性率为2.60%,其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11例,占阳性比率为73.33%;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4例,占阳性比率为26.67%。女性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输血次数≥3次者高于输血次数<3次者,有血液疾病和妊娠史者高于无血液疾病和无妊娠史者(P<0.05)。观察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能够有效避免输注含有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确保临床输血治疗安全可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对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9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分为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计算输注后1h和24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的1、24hCCI分别为(6.34±1.82)、(3.05±1.42)×109/L与(15.58±3.12)、(8.13±2.5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81%、83.33%与14.29%、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进行输注前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临床727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湘雅第三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254名患者的727例次输注资料,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统计输注有效率,根据患者病症、输血次数、血型和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表明,727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有效456例次,占62.72%,以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慢性系统性疾病患者输注效果较为明显,尤其是慢性肾疾病(有效率为94.12%);脾脏肿大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有效率仅为40.35%);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结论:脾脏肿大和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影响输注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的配合单采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选择30例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其中15例应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试验(M A 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另15例患者采用血小板随机输注,比较其临床效果,并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 h和24 h检测血小板计数,以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值(CC 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交叉配合试验组与随机输注组有效率分别为85.7%,28.1%,差异十分显著(P<0.01)。交叉配合试验组其CC 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组(P<0.01)。结论经M A 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能显著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在血小板输注中血小板抗体筛选和配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运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原抗体反应,包括抗体筛检、交叉配血。结果显示: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25例白血病患者中24例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均为阳性,20例其他病例中有1例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占5%),20例正常献血员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多次输注血小板的112个AA血液标本、42个MDS血液标本和95个白血病血液标本的血小板抗体交叉相合数分别为45、20和40个,相合率分别为40.18%、47.62%和42.11%;20例多次输注血小板的病人交叉配合前的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平均为4.7,交叉配合后为18.2。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抗体筛检的阳性率很高;249个血液标本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的相合率在40%-48%之间;交叉配型后的血小板临床使用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