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PB患者的影像学征象.结果 肿瘤位于脊柱7例,长骨2例,扁骨5例,斜坡1例.X线及CT上15例均表现为单发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未见骨膜反应.10例形成软组织肿块,5例破坏区见软组织充填,1 例发生病理性骨折,9 例破坏区可见残存骨嵴.MRI信号表现不一,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SPB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其影像学征象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病变的认识与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病例的CT及MR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6例病灶位于胸椎1例,腰椎1例,左侧颞骨1例,右侧髂骨1例,左侧肋骨1例,胸骨1例.影像学表现为穿凿样、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和压缩性骨折,5例周围伴有软组织肿块.骨破坏边缘环形壳状残存骨小梁,MRI上呈低信号环.结论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的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的病理学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SPB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所有病灶均为单发,发生于中轴骨8例、骨盆3例、长骨4例.X线和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大部分病灶边缘清晰,破坏区范围较大;2例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2例肿瘤穿破颅骨内、外板形成较大的双凸状软组织肿块;6例病灶内有骨小梁残留;2例骨皮质扭曲呈花边状;2例呈脑回样伴骨质增生硬化.MRI显示肿瘤软组织成分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性强化.组织病理学上,SPB在细胞形态、分化和免疫表型方面均与多发性骨髓瘤类似.结论 CT和MRI检查在SP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X线摄影、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X线摄影、CT和MRI资料,并对其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中,脊柱11例,长管状骨3例,扁骨2例,不规则骨1例。X线摄影及CT检查:不同程度膨胀、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楚。10例周围见少许硬化边。8例见骨嵴影,2例椎体内骨嵴迂曲、硬化构成“微脑征”。8例骨皮质呈虫噬样或穿凿样,2例呈“花边征”。11例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8例合并病理骨折。MRI检查:T1WI 2例呈等低信号,4例呈等信号,1例呈等高信号;T2WI 4例呈等高信号,3例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MRI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将X线摄影、CT及MRI相互结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征像,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征象.结果 CT表现为单发、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及稍高密度或略混杂密度的双凸状软组织肿块,骑跨于颅内外生长,局部脑实质受压移位,无骨质硬化征象和骨膜反应...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6~68岁。17例行MR扫描,13例行CT扫描。结果:21例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中,17例位于颅底骨,4例位于颅盖骨。CT扫描肿瘤均呈稍高密度影,相应颅骨可见不规则骨质破坏。MR扫描肿瘤多为均匀T1及T2等信号,增强扫面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具有典型影像表现,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长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征象。观察指标包括骨质破坏形态、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MRI信号特征、瘤周骨髓水肿、软组织改变以及MRI增强改变等。结果:11例肿瘤发生在肱骨4例,股骨7例。11例在X线片和CT上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轻度的膨胀,边界较清。10例骨皮质变薄,1例骨皮质增厚。9例可见骨皮质呈虫蚀样或锯齿状骨质破坏,未见骨膜反应。所有病例均未见瘤周骨髓水肿,且均可见软组织侵犯,3例可见明显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信号相比,10例T1WI表现为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11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大部分病例表现为明显均匀性强化,仅1例中央可见无强化区。结论: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CT和MRI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四肢长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提高对浆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6例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年龄36~69岁(平均54岁),男女比例3∶1,1例发生在颈椎,10例发生在胸椎,5例发生在腰椎,病程从半个月到3年不等,病椎附近疼痛是共同的首发症状。X线和CT表现为脊椎单发溶骨性破坏,椎体膨胀性改变,边界清晰,无骨膜反应,可残存较厚的骨嵴。MRI表现为T1低等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MRI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软组织肿块,局限性终板骨折,椎管受累及脊髓受压。结论 X线平片表现为单发病变,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无骨膜反应,X线检查可以作为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初筛。CT和MRI可以明确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病变范围和形态特征,为该病的诊断、鉴别提供更多的信息,溶骨性病变、软组织肿块、椎弓根、椎间盘及相邻椎体受累是病变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10.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如下:①CT平扫肿瘤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实性肿块,邻近颅底骨质呈溶骨性破坏,无骨质硬化边缘.肿瘤内常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为瘤内钙化或骨质残片.②MRI平扫肿瘤呈等T1或稍短T1、等T2或短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均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结合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加强对脊柱椎体破坏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分析1例胸椎嗜酸性肉芽肿病人的CT及MRI表现,同时就脊柱椎体破坏伴周围软组织影的影像诊断文献予以复习。结果 CT示T7椎体呈楔形,其内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T6、T8椎体前缘局部皮质不规则,可见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呈明显梭形增厚;诸椎间盘信号正常,椎间隙未见变窄。MRI平扫示T7椎体呈楔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周围可见软组织影包绕;T6、T8椎体于T2WI抑脂序列上信号略增高。MRI增强示T7椎体呈均匀强化;周围软组织影呈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骨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椎体破坏多位于椎体中部,典型表现为"扁平椎"或"铜板椎",椎间盘不受累,增强扫描椎旁软组织明显强化,信号改变及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等影像特点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霉菌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和病理特点,提高对霉菌性脊柱炎的认识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脊柱炎病人的影像及病理资料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CT检查显示胸4~胸7椎体广泛骨质硬化伴有周围软组织肿块,病变内部可见散在小片状骨质破坏区,邻近椎间隙无明显变窄;MRI显示胸4~胸8椎体可见斑片状异常信号影,T_1WI上呈低信号,T_2WI上呈稍高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邻近椎间盘未见明显异常,增强检查病变椎体、椎旁及硬膜外肿块呈明显强化。术后病理诊断为霉菌感染,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为阳性。结论霉菌性脊柱炎罕见,其临床和影像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1例SFT的CT及MRI表现.13例行CT检查,其中10例行增强扫描;7例行MRI检查,4例行增强扫描;1例行CT、MRI平扫及CT增强扫描.结果 21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肿瘤位于胸部10例,腹部4例,颈面部3例,颅内2例,椎管内1例,眼眶1例.肿瘤最大径1.5~30.0 cm,平均9.9 cm.体积较小者呈椭圆形或圆形,体积较大者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CT表现:肿瘤实质呈与肌肉相似的等密度,8例内见斑片状囊变坏死区,1例肿瘤内见条状钙化,3例伴出血;MRI表现:肿瘤实质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3例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4例呈高信号,1例呈等高混杂信号,4例肿瘤内见囊变.增强表现:10例呈不均匀性强化,其中7例强化呈“地图”样;7例肿瘤内或周边可见明显强化的迂曲血管.结论 SFT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术前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脏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心脏血管瘤的认识和鉴别诊断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脏血管瘤病人的影像及病理资料并行文献复习。 结果 超声心动图上可见胸腔内主动脉根部右后方、腹主动脉膈肌水平左前方一实性为主的中等回声团,内部可见低、无回声区,周边可见强回声的钙化,血流未见异常。CT显示心脏肿物位于左室下壁,密度欠均匀,内部及边缘可见明显钙化;增强后病变轻度强化。MRI显示左室下壁基底段肿物明显向腔外突出,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见肿瘤供血动脉来源于右冠状动脉。PET/CT显示病灶呈糖代谢缺失。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示病灶呈糖代谢缺失。 结论 心脏血管瘤可发生于心脏肌层,如发现心脏肌层肿物存在冠状动脉供血及明显蛋壳样钙化时,即使不具有典型强化表现,也需考虑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柱单发性浆细胞骨髓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柱单发性浆细胞骨髓瘤的MRI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变,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1.6岁,男女比例2:1.1例发生在颈椎、6例发生在胸椎、1例发生在腰椎,1例发生在骶椎.病椎附近疼痛是其共同的首发症状,9例尿本一周氏蛋白均为阴性.MRI显示病变椎体均出现溶骨性骨质破坏,7例累及椎体附件,1例椎体压缩性骨折,8例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T1WI、T2WI椎体信号不均匀,无骨髓水肿,相邻椎间隙信号未见改变.5例软组织肿块突入椎管内,椎管变窄并脊髓受压,局部受压3例,肿块环绕脊髓四周者2例呈围管征,增强扫描瘤体及脊膜均明显强化,可显示类似脊膜尾征.结论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骨髓瘤的MRI表现上具有一定特征.MR能够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骨髓侵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脊髓受压.并有助于与其他单发脊柱肿瘤鉴别.MRI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RI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2例SFTs患者的MSCT/MRI影像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所有病例均为单发,肿瘤位于胸部6例,腹盆部12例,颅内1例,面部1例,椎管内1例,大腿1例.15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MSCT/MRI平扫显示肿块大小、形态多变,肿块最大径1.2~25.0 cm,平均(7.6±6.9)cm;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17例,呈分叶状2例,不规则形3例.MSCT平扫5例密度不均匀,MRI平扫3例信号混杂;16例行MSCT和/或MRI对比增强后4例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肿块内可见增强血管.病理学检查提示恶性SFTs 5例,良性17例.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方式多变,间质内见大量薄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Desmin(-)21例,CD34(+)21例,Bcl 2(+)19例,CD99(+)9例;良性SFTs Ki-67≤5%,恶性SETs Ki-67≥10%.结论 SFTs患者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SFTs的定位及明确肿瘤的良恶性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系统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行CT检查,1例行MRI扫描.结果 6例SFT中,肾脏、前列腺、睾丸、子宫、阴道及尿道各1例,均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5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欠清,大小约1.0 cm ×0.9 cm~ 15.2 cm×14.1 cm,平均约8.3 cm×7.1 cm.CT平扫3例呈等稍低均匀密度,3例呈不均匀等密度,伴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延迟期肿块进一步持续强化,3例内见坏死无强化区;4例肿块内或表面可见粗大供血血管.MRI 1例T1WI呈等稍低信号,T2 WI呈等稍低信号,其内见小斑片状高信号及粗大的流空血管.结论 CT或MRI表现为孤立性、类圆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肿块进一步持续强化,尤其看到肿块内粗大的供血血管时,应考虑SFT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副鼻窦内腺泡型横纹肌肉瘤(ARMS)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病人的影像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分析。结果CT检查显示副鼻窦内占位病变,病变边界欠清,可见骨质破坏,MRI检查显示病变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脑回样强化。病理诊断为ARMS。结论虽然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仍需采用与病理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获得最好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骨骼Rosai-Dorfman病(RDD)的数字化X线摄影(DR)、CT和MRI表现,结合其临床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以明确影像诊断,提高对骨RDD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骨RDD的影像学表现,主要观察病灶的数量、形态、密度或信号、病灶周围组织情况,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病例1为上肢多发病灶(累及长骨和扁骨),仅行DR检查,表现为骨髓腔条片状以低密度为主的溶骨性破坏,部分病灶密度不均匀增高,未见骨膜反应,骨皮质及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病例2为颅骨单发病灶,CT平扫表现为颅骨内外板及板障的溶骨性破坏,边界清,密度均匀;MRI显示病灶T1WI、T2WI呈中等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部分高信号,Gd-DTPA T1WI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临近头皮及脑膜受累。 结论骨RDD多呈溶骨性破坏,少有硬化边与骨膜反应,颅骨病灶累及软组织相对长骨略为多见,影像表现没有特异性,需与多种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