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引起红细胞溶血的原因。方法取60袋400ml采血袋与滤器一体的多联袋全血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30袋。A组离心后用少许血浆浸润滤盘,而后制备成悬浮红细胞,2~6℃静置12h后再过滤。B组为不浸润对照组,制成悬浮红细胞后与A组同时过滤。滤后静置3~6h测定RBCs的游离血红蛋白和K+浓度。结果 B组过滤后的悬浮红细胞游离Hb和K+的浓度明显高于实验组A组(P<0.05)。结论白细胞过滤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红细胞溶血,先用少许血浆浸润能有效预防或减少过滤引起的溶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乳糜血制备的红细胞保存液(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在保存期内的溶血率。方法将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分对照、轻、中、重度乳糜血在2—6℃保存后测定其储存期末溶血率,并分别在储存期的d2、d7、d14、d21、d28、d30、d35取样检测红细胞的溶血率。结果 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对照组、轻、中、重度乳糜组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分别为:(0. 156±0. 027)%、(0. 174±0. 049)%、(0. 271±0. 066)%、(0. 463±0. 127)%。MAP混悬洗涤红细胞乳糜程度不同,不同储存期红细胞溶血率均差异显著(P<0. 05)。结论在保存期内,使用轻中度乳糜血制备的MAP混悬洗涤红细胞质量控制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646-2647
分析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5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50例。两组人群均行血常规检验,其中常规组采取传统溶血素进行检验,观察组采取新型溶血素进行检验,对比两组检验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血常规检验中采取新型溶血素进行检验将使得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偏高,但是可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纠正,且新型溶血素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性与较低的检测成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6月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新型组(每组45例),采集2组研究对象的血液样本,分别使用传统和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和结果比较。结果新型组与传统组的WBC、RBC、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的Hb水平为(129.59±7.85)g/L,高于传统组水平(123.54±5.42)g/L,P<0.05。结论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使用新型溶血素检测获得的WBC、RBC、PLT结果与传统溶血素相同,新型溶血素会使血红蛋白偏高,但由于误差在可控范围内,且可通过调整因数值予以纠正,从生物安全性和检测成本角度来看,新型溶血素用于血常规检验的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过滤白细胞造成红细胞溶血的程度。方法:取4℃保存第5天的40袋2U悬浮红细胞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与白细胞滤器连接进行过滤,留取检测样品,分别于过滤后第0、7、14、21天分别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浆中钾离子浓度、邻甲联苯胺法测定游离血红蛋白浓度。B组不做过滤处理,其他处理同A组。结果:去白细胞滤器滤过的血液中钾离子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结论:过滤后的红细胞悬液最好在7d内用完。  相似文献   

7.
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溶血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内环境保存于(4±2)℃冰箱中,对红细胞溶血情况的比较。方法取400ml全血20份,分成全血200ml20份,悬浮红细胞1U20份,每份分装6小袋,按0、7、14、21、28、35d贮存后检测2.3-DPG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H、K+浓度、Na+浓度、红细胞低渗透脆性指标。结果悬浮红细胞与全血中K+浓度、血浆游离血红蛋白随着贮存时间延长而明显增高,Na+浓度、2.3-DPG随着贮存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红细胞低渗透脆性逐渐增加,pH值呈下降趋势。悬浮红细胞中的K+浓度、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低渗透脆性在不同时间段比全血增高的更明显,悬浮红细胞中的Na+浓度、pH值、2.3-DPG在不同时间段比全血明显降低。结论制备悬浮红细胞过程中,血液经离心分离,其原有的内环境已被改变,对保存不同时间段的悬浮红细胞,质量下降要比全血迅速。  相似文献   

8.
背景:哺乳动物红细胞溶血实验单独或组合使用可替代体内Draize兔眼实验,用于化合物眼刺激性的标识、筛查或机制研究。但目前尚不清楚不同物种间的红细胞差异是否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目的:比较大鼠和五指山小型猪血红细胞用于溶血实验的物质分类结果。方法:分别制备两种动物的红细胞悬液,进行红细胞溶血实验。分析溶血和蛋白变性两个毒性终点,得到50%溶血浓度HD50、蛋白变性指数DI及H/D比值3个参数值。结果与结论:经22种已知分类的眼刺激物检测表明,两种动物血样对化合物的分类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小型猪血与大鼠血对物质分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8,P=0.3047),经Kappa一致性检验,得出小型猪血和大鼠血的一致性一般[Kappa=0.4211,置信区间为(0.1433,0.6988)]。即种属差异对物质分类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白细胞滤除方法及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溶血的影响,选择并建立合适的操作方法,降低溶血率.方法 采用采血袋与滤器一体的多联采血联袋.将采集的全血分2个阶段,分别采用直接混匀过滤和少量血浆浸润滤盘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观察不同制备方法、24h内的血液与储存24 h后的血液过滤后对红细胞溶血的影响.结果 少量血浆浸润滤盘法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溶血比例明显低子直接混匀过滤法;储存24h以内和24h以后过滤的红细胞溶血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24 h内采用少量血浆浸润滤盘法能有效降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因溶血而造成的血液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0.
11.
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9级3年制护理专业4个班206名护生,分为两组,对照组102名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组104名采用情景教学法与SimMan综合模拟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以护生为主体的课堂实践教学格局,即创设语言情景、问题情景及临床模拟情景等.结果 实验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模拟教学法对护生应急组织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70名护生按年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的单项急救护理实验项目教学;实验组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根据病例设计救护预案,将各项急救护理技术融为一体,实行模拟急救训练。课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护生进行操作考核,对实验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评价。[结果]实验组、对照组考核成绩分别为88.69分±3.63分、84.95分±6.49分,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7.78%的护生认为将模拟教学法引入急救护理实验教学中是必要的。[结论]模拟教学法有助于培养护生的团队精神和应急组织能力,提高护生的综合救护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积极探索适合急危重症护理技能的教学方法。方法:将本院护理系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215人分组,实验组A55人,实验组B52人,对照组108人。在“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实验教学”中,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A采用改进后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组B采用经典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结束后采用技能考试和学生访谈等方法,比较、分析三组学生的操作成绩和访谈结果。结果:操作考试成绩显示两个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个实验组之间无差别。学生访谈显示,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入”的示教形式,能使学生技能掌握更加高效,课上训练时间也更加充裕。结论:改进后的任务驱动教学比经典任务驱动教学和传统教学更适合急危重症护理技能实验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不同保存期全血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保存期的全血制备洗涤红细胞前后电镜下红细胞形态的变化。方法 采集CPD—A抗凝全血。实验分Ⅰ~Ⅵ组,分别于4℃保存7、10、15、20、25、30d。于制备前取全血1滴,5%戊二醛固定,经2000r/min离心10min后,分出血浆,取样检测血红蛋白。余下的红细胞再加等量生理盐水,1500r/min离心5min,连续2次,取样为制备后测定组。结果 组Ⅰ和组Ⅱ制备前后红细胞成双面凹的圆盘结构,细胞均匀混悬。组Ⅲ制备前红细胞形态正常,制备后少数红细胞出现聚集状、球形或边缘不整齐,并有棘形红细胞出现。组Ⅳ、组Ⅴ、组Ⅵ于制备前血浆微红;制备后,球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中问漏孔的红细胞增加。结论 制备洗涤红细胞的最佳时间应在4℃保存10d内的全血,保存15d以后的全血制备洗涤红细胞形态发生异常变化,出现棘形红细胞,囊泡化后的红细胞易溶血,红细胞寿命缩短,影响洗涤红细胞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设国家级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开展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拓展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等措施进行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全面改革。结果:国家级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开放型实验管理模式,构建了“三模块”护理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创建了护理专业实验案例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发挥了项目的辐射和示范作用。结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体验式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定我校2007级、2008级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体验感想的分析,观察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效果。[结果]体验式教学对护生的心理状态、对病人、护士角色的认识、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都有所改善。[结论]体验式教学有待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更加完善应用,在护理学教学中不断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究mPEG修饰的红细胞Rh抗原的稳定性。利用红细胞膜蛋白SDS—PAGE电泳技术分析mPEG修饰后红细胞膜蛋白与mPEG结合情况,用红细胞血影凝集实验及40cCPD保养液保存的修饰红细胞与匹配血液体外混血实验,观察mPEG修饰后红细胞Rh抗原被遮蔽的稳定性。结果发现:不同保存时间的mPEG修饰的红细胞在模拟输血(即混血前后)的血型保持不变,同时mPEG修饰的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正常,并且混血后经37℃孵育的mPEG修饰的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水平低于不混合的修饰的红细胞。比较分析PEG特异的碘染和考马斯亮蓝染的显色图谱发现,特殊的碘染显示出mPEG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的条带,mPEG—SPA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后导致蛋白分子迁移速度发生改变。mPEG修饰的红细胞血影凝集实验证实,修饰红细胞在质膜裂损后mPEG仍有效地遮蔽抗原。结论:mPEG—SPA不论在红细胞膜蛋白被单独提取后,还是膜破损后以及存活状态下,均能与红细胞膜蛋白稳固结合。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The antigens of 18 blood group systems are expressed on proteins that are intrinsic to the red cell. The proteins which carry the antigens of these system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primary sequenc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for all but two (SC, DO). Several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are evident. Antigens of the DI, CO, RH, XK and JK systems are located on proteins which have the structure of 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s. The FY antigens mark a cytokine receptor. The IN, LW, XG antigens are associated with molecules which have adhesion functions and the LU glycoprotein also has a structure which suggests a role in adhesion. YT and KEL antigens are located on cell surface enzymes and the CR and KN antigens on molecules involved in complement regulation. Finally, the MN and GE antigens are located on sialic acid-rich glycoproteins (glycophorins A, B and C/D respectively), a group of molecules which do not, as yet, have a clearly defined function. The molecular basis of antigens in several blood group systems have been defined and shown to depend upon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校护理学院2007级护理本科01班、02班、03班学生为实验组,04班、05班学生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教学方法满意度和教学实验考核评价,并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满意度(96.9%)高于对照组(86.4%);两组实验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高于传统教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周赞华  王伟杰  陶爱群  王钰 《全科护理》2010,8(29):2702-2703
[目的]探讨高职高专《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法的效果。[方法]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验学时;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的设施与管理;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改革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改进实验成绩评价等方法。[结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结论]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