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  相似文献   

2.
上颌后牙区解剖的特殊性导致上颌后牙缺失后骨量丧失严重,成为临床上种植义齿修复的主要障碍,上颌窦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主要方法,可为种植体植入提供充足的骨量,本文就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上颌窦底提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颌窦底提升是有效解决上颌骨后部骨量不足的方法之一,能为后期种植体的成功植入提供保证。长期以来,利用自体髂骨提升上颌窦底被视为"金标准"。但取髂骨术后,疼痛、感染是其常见并发症。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因子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成为上颌窦提升的新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量上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距离并分析是否与年龄、骨面型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选择91例患者的颌面部CBCT,测量根尖与上颌窦底的距离以及患者的SNA、SNB、ANB、SN-MP、FH-MP,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结果 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的距离为-7.1~14.1mm,各牙根和上颌窦底接触或嵌入上颌窦的比例在48%~73%.除右上第二磨牙腭根外,各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距离和年龄有关.右上第一磨牙远颊根、左上第一磨牙近颊根和远颊根与SN-MP相关系分别为0.207、0.222、0.232,P值均小于0.05.结论 根尖与上颌窦底关系密切.根尖与上颌窦的距离与年龄存在正相关关系.右上第一磨牙远颊根、左上第一磨牙近颊根和远颊根均与SN-MP发现微弱正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5.
Suo WC  Gu ZY  Ruan H  Guo XH  Zhang WB  Shi HM 《上海口腔医学》2011,20(3):308-313
目的:应用螺旋CT图像结合simplant软件对低位上颌窦缺牙患者缺牙区上颌窦底不同部位牙槽骨宽度及高度进行测量,探讨患者性别、年龄、缺牙时间及拔牙原因等对牙槽骨宽度与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3例上颌后牙缺失、全景片示缺牙区牙槽嵴顶距上颌窦底距离为4~6mm的患者CT图像为对象,利用simplant软件进行重建,测量缺牙区上颌窦底不同部位处牙槽骨的宽度及高度,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结果:①缺牙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距离为4.03~6.00mm,平均为(5.26±0.58)mm;②在上颌窦底上方不同水平,除上颌第二磨牙在3.75mm水平处,窦底内侧壁宽度与外侧壁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③随年龄增长及缺牙时间延长,缺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及上颌窦底宽度显著减小(P<0.01),而对于距窦底1.25mm以上的上颌窦底侧壁宽度则无显著影响(P>0.05);④因牙周炎拔除患牙者,其剩余牙槽骨高度明显小于因冠折或无法修复的残根(冠)而拔除者(P<0.01).结论:患者年龄、缺牙时间及拔牙原因对剩余牙槽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于上颌窦底上方不同水平上颌窦底侧壁宽度则影响较小.上颌磨牙区上颌窦底内侧壁宽度总体大于外侧壁宽度,植入种植体可考虑该解剖特点,并根据患者年龄、缺牙时间及拔牙原因,适当改变种植体植入位置和方向,使一部分低位上颌窦缺牙患者能够避免行复杂的上颌窦提升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CBCT研究单侧第二磨牙正锁(牙合)患者双侧上颌后牙与上颌窦底间的关系,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9~2021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的单侧第二磨牙正锁(牙合)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就诊的后牙发育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测量上颌后牙各牙根根尖至上颌窦底之间的距离,以及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之间的垂直关系及水平关系。结果 (1)正锁(牙合)患者86.6%的上颌磨牙与上颌窦存在不同程度的接触,其中牙根穿入上颌窦的比例占70%;(2)正锁(牙合)侧的第一磨牙腭根、第二磨牙近颊根、远颊根距上颌窦底的距离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锁(牙合)侧的第二磨牙远颊根至上颌窦底的距离较非锁(牙合)侧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正锁(牙合)侧上颌窦底的最低点在上颌第二磨牙处更多位于上颌骨的颊侧。结论 单侧第二磨牙正锁(牙合)患者患侧86.6%的上颌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接触,上颌窦底位置较低,且上颌窦底气化过程中的延伸方向更偏向颊侧。  相似文献   

7.
上颌窦底提升目前是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骨量不足的主要治疗方案。虽然该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相关并发症的报道,其中在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时,由于手术视野的局限,往往伴有较高的穿孔率以及对穿孔漏诊的可能,因此本文将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8.
刘毅赓  卢云 《口腔医学》2022,42(10):889-894
目的 利用CBCT分析上颌第一、第二磨牙各牙根根尖及其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壁位置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锥形束CT(CBCT)数据库中初诊180例,分为6~12岁、13~18岁和19~35岁三组,每组各60例。利用CBCT测量上颌第一、第二磨牙各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壁的距离、上颌磨牙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壁距离,分别进行左右两侧与性别差异对比,记录上颌第一、第二磨牙各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壁的位置关系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颌第一磨牙在6~12岁组距离上颌窦底壁平均距离最短的为近颊根(1.21±3.09)mm, 13~18岁组根尖均在上颌窦内,19~35岁组的腭根为(0.41±2.73)mm;上颌第二磨牙在13~18岁组与19~35岁组距离上颌窦底壁平均距离最短的均为近颊根,为(0.36±2.37)mm和(0.43±2.21)mm。随着年龄增长,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壁的平均距离逐渐降低(P<0.05)。水平关系中,上颌第一磨牙13~18岁组、19~35岁组牙根根尖至根分叉区域观察到上颌窦最常见;垂直关系中,6~12岁组与19...  相似文献   

9.
目前,种植手术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技术应用于临床,随着种植体设计的改进和植入技术的日趋成熟,成功率不断提高,适应证也不断扩大,但是剩余骨高度不足仍是影响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多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主要包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和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这2种术式有效解决了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底壁分嵴等情况,以及口腔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归纳总结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基本原则,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的切口设计、手术方法,以及3种改良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比较,骨挤压器和骨冲顶器的应用,初步探讨植骨材料的选择,辅助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特殊器械(超声骨刀和内镜)的特点,伴发上颌窦囊肿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锥形束CT,观测上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壁的解剖关系,并进行分类,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操作风险评估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从宿迁口腔医院影像科数据库中筛选出60位成年人,120侧上颌磨牙区锥形束CT影像,对其进行重建,测量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壁的距离,并按照Shahbazian M分类法进行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侧根距离上颌窦底壁的距离最小。分类中出现最多的为Ⅰ型(41.67%),最易引起上颌窦炎的Ⅳ型约占总数的19.85%,且上颌第一磨牙的远颊侧根出现Ⅳ型最多(29.17%)。结论上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壁的关系个体差异较大。因此临床上,涉及该区域的治疗,需个性化的制定治疗方案,增加治疗的成功率且减少医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颌窦底提升骨增量技术是目前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最为有效而可靠的方法,本文根据临床体会及当前国际上有关此方面技术的文献,对常见的上颌窦提升技术进行了介绍,对各种术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评论.上颌窦提升后同期种植可以缩短治疗周期,简化治疗程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本文对其发展及自身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12.
正畸牙移动是以牙周组织塑建为生物学基础的复杂生理过程。许多因素如口颌复合体的解剖特征、咬合干扰、机械因素及系统性因素等都可能对其造成影响,导致正畸牙移动困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牙移动困难相关因素的研究,但当前有关正畸牙移动困难的研究多为动物实验及回顾性研究,亟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研究。许多正畸牙移动困难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尚存在争议,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完善理论体系,目前认为牙槽骨缺损、上颌窦、牙龈、牙根粘连、骨岛和摩擦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正畸牙移动困难。了解正畸牙移动困难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正畸医生为患者制定更全面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实现更高效、安全的牙移动。本文对目前正畸牙移动困难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锥形束CT影像上常常可以发现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存在,这种改变是否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呢?这对临床医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本文结合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囊性改变的锥形束CT影像表现,对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影像分类诊断进行介绍,并探讨囊性改变时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可行性、手术方式及术后黏膜的影像学改变等,以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4.
锥形束CT影像上常常可以发现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存在,这种改变是否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呢?这对临床医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本文结合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囊性改变的锥形束CT影像表现,对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影像分类诊断进行介绍,并探讨囊性改变时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可行性、手术方式及术后黏膜的影像学改变等,以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三维成像分析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以及牙根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500例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测量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的牙槽骨高度、牙根至上颌窦底距离、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位置关系(垂直和水平关系),按照牙位和年龄将这些数据分组,分析在不同牙位和年龄段的差异。结果 上颌前磨牙的牙槽骨高度分别为(11.31±7.39)和(9.52±7.98)mm,显著高于上颌磨牙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槽骨高度降低。上颌第二磨牙近颊根至上颌窦底距离最短,其平均值为(1.73±3.63)mm;第一前磨牙牙根至上颌窦底的平均值为(9.53±5.79)mm,至上颌窦底距离最长,随着年龄的增长,牙根与上颌窦底间距离变短。在牙根与上颌窦的垂直关系中,三个牙根均不与上颌窦下壁接触的情况显著高于其他分类;水平关系中,在根尖至根分叉水平观察到上颌窦最为常见;随诊年龄的增长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更加密切。结论 不同年龄和牙位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差异较大,利用锥形束CT可精确分析上颌后牙区解剖结构,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降低医源性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上颌窦内壁分隔是上颌窦内壁的皮质骨突起,把窦腔分成2个或多个窦腔.该分隔可能源于牙齿的生长发育阶段,称为原发性分隔;也可能是牙齿缺失后上颌窦气化导致上颌窦内壁形态的改变所致,称为继发性分隔.不同学者运用了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测量,发现大约9.5%到50%的上颌窦窦腔内壁存在分隔,该分隔可以存在于上颌窦内壁的任何位置.上颌窦内壁分隔对种植上颌窦底提升术有重要意义,与上颌窦炎症的手术方式选择也紧密相关,还是上颌窦炎症临床误诊的重要原因,所以医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解剖结构的影响,对其深入地了解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解决上颌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上颌后牙区进行种植术时,常出现剩余牙槽骨骨量不足的临床条件,上颌窦外提升术能够达到垂直骨重建的目的,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手段.由于受上颌窦解剖结构变异的影响,如上颌窦黏膜增厚、上颌窦底壁骨隔存在、上颌窦动脉走行位于窦底或骨窗附近等,常导致上颌窦外提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如上颌窦黏膜穿孔、术中出血、上颌窦炎、感染、植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