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沙门菌感染的主要血清型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对贵州省人民医院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临床分离的沙门菌84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84株沙门菌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51株(60.71%),伤寒沙门菌19株(22.62%),鼠伤寒沙门菌10株(11.90%),猪霍乱沙门菌2株(2.38%),丙型副伤寒沙门菌2株(2.38%)。沙门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与第3代喹诺酮类敏感率高,为82.94%~100.00%,对萘啶酸、氨苄菌林及复方新诺明敏感率较低,为12.15%~55.61%。结论贵阳地区沙门菌感染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其次为伤寒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可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与第3代喹诺酮类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婴幼儿感染的非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上海地区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型分型,分子分型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实验。结果 583份婴幼儿粪便中分离出沙门菌共19株,主要为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带型相似度较高(88.7%),且主要带型为上海近年流行的优势带型。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菌株对测试的15种抗生素的总体耐药率为78.95%(15/19),对萘啶酸(68.42%)和氨苄西林(63.20%)的耐药率较高,对环丙沙星(10.53%)和庆大霉素(10.53%)的耐药率较低,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40%)。菌株耐药谱分布广泛,发现多重耐药菌株13株。结论本研究中,婴幼儿感染的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不同血清型和分子分型的菌株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4.
2008年4月,我科自1例腹泻患儿粪便中检出1株S.kottbus(科特布斯沙门菌),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儿,男,4个月22天。2008年4月23日因腹泻5 d就诊入院。查体:T36.8℃、P126次/min、R30次/min,神清,全身无皮疹,心、肺、腹无异常。粪便呈黄稀水样,日达十余次,可见黏液,未见脓血。镜  相似文献   

5.
检出一株沙门菌波摩那血清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 6月 ,从一例患儿急性腹泻标本中检出 1株沙门菌 ,该菌经形态、生化、血清学和OI噬菌体裂解试验及PYRase(L 吡咯烷酮肽酶 )诊断纸片试验证实为沙门菌波摩那血清型 (SalmonellaserPomona,2 8:y:1 ,7) ,系国内首次检出 ,报告如下。患儿 ,女 ,2 1 / 2岁 ,2 0 0 0年 5月 2 7日首诊 ,因出现不明原因腹痛、高热 (39℃ ) ,腹泻 (3~ 4次 /日 ) ,大便性状为黏液脓血便 ,脐周按压痛 (+) ,无呕吐、恶心、里急后重感。大便常规检查 :红细胞 :+/HP ,白细胞 :+/HP ,粘液 :+。以无菌棉拭子采集粘胨血便后置Ca…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本院2012年腹泻患者沙门菌感染情况,分析沙门菌株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方法收集2012年本院腹泻患者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χ2检验分析季节差异,比较不同血清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检测2 423例标本,分离到69株沙门菌,阳性率为2.85%;共有13种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分别占37.68%(26/69)和31.88%(22/69)。夏季阳性率最高,为4.34%;冬季阳性率最低,为1.02%。沙门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均小于15%。不同血清型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同,其中对氨苄青霉素、磺胺甲基异唑-甲氧苄啶和诺氟沙星的耐药率:鼠伤寒沙门菌为34.60%、11.50%和19.20%,肠炎沙门菌为65.0%、20.0%和5.0%,其他沙门菌为37.50%、37.50%和12.50%。结论引起感染性腹泻的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各血清型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有所不同,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作为治疗沙门菌感染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72株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东东莞地区沙门菌血清型分布,腹泻患者沙门菌检出数量及药敏试验结果,为该省今后的疾病防控,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2013年4—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腹泻粪便标本1150份,用改良亚硒酸盐磺绿增菌肉汤和沙门菌显色平皿分离检测沙门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及其配套药敏试条。结果共检出沙门菌72株,检出率为6.3%,分出21个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检出数量最多,22株(30.5%),肠炎沙门菌16株(22.2%)。年龄分布1周岁以下42株(58.3%),3-10岁12株(16.7%),20岁以上18株(25.0%)。药敏试验结果耐药率较高的药物有哌拉西林(50.0%),替卡西林(48.6%)。结论本地区腹泻患者检出沙门菌属以鼠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最高,肠炎沙门菌次之,年龄1周岁以下较多。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腹泻患者沙门菌属监测,尤以婴幼儿为重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段瑶  李杰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2019,34(4):296-302
目的了解2006 — 2016年我国畜禽动物来源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耐药特征,完善我国动物源性沙门菌耐药数据,为多重耐药沙门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传统血清凝集试验,对主要来源于鸡、猪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所有实验菌株对16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2017版进行药敏结果判读。结果2006 — 2016年776株沙门菌分为49种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31.57%)、德尔卑沙门菌(17.53%)和鼠伤寒沙门菌(14.82%)为主。 猪和鸡源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分别为德尔卑沙门菌(39.15%)和肠炎沙门菌(51.62%)。 沙门菌对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和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73.32%、70.88%、69.59%;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10.70%;对三代头孢的敏感性较高,达92.00%以上。 菌株多重耐药率达63.40%,鼠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率最高(90.44%),次之为德尔卑沙门菌(63.24%)和肠炎沙门菌(58.78%)。结论我国主要畜禽动物源性沙门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株对多数药物的耐药水平呈上升趋势,需密切关注并实时监测耐药性的变迁、播散及其对环境、人群的潜在威胁,同时加强养殖业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监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桂林地区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于来该院就诊的1 300例腹泻患儿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统计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30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132例标本的A群轮状病毒抗原呈阳性,阳性率10.15%。其中1~2岁组的阳性率最高(23.08%),与其他年龄组患儿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12月的检出率分别为24.14%、20.00%、23.53%,与其他月份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在桂林地区婴幼儿中存在较高的检出率,尤其是秋、冬季节及6个月至2岁年龄段的婴幼儿。  相似文献   

12.
侯宏  高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8):2486-2487,2489
目的了解南京市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对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的7 325例腹泻患儿粪便进行A群轮状病毒检测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7 325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2 353例,检出率为32.12%。其中1~2岁组的检出率最高(43.51%),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2、1月的检出率分别为52.20%、46.98%、46.59%,与其他月份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组轮状病毒检出率为9.06%,非疫苗组轮状病毒检出率38.7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京地区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病的检出率较高,尤其是6月龄至小于3岁的婴幼儿,感染高峰期为秋冬季。  相似文献   

13.
了解0岁~2岁婴幼儿家庭育儿情况,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和提高广大父母育儿技能提供依据,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儿童保健工作,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了解0岁-2岁婴幼儿家庭育儿情况,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和提高广大父母育儿技能提供依据,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儿童保健工作,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微生态制剂防治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沛晶  王永清  彭红霞  刘银  邓加佳 《临床荟萃》2011,26(17):1483-1485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时微生态制剂的正确使用方法,为临床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482例婴幼儿肺炎住院病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病例在肺炎治疗初始即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2组病例在肺炎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症状时才开始使用微生态制剂,对照组病例不使用微生态制剂,分别治疗3天,观察各组患儿的继发性腹泻的发病情况和疗效情况,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各组患儿发生继发性腹泻的百分比分别为:治疗1组52.7%(98/186),治疗2组55.7%(88/158),对照组66.7%(92/138),治疗1组与治疗2组及对照组比较继发性腹泻发病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0,P〈0.05)。进一步比较预防性服用微生态制剂(治疗1组)和未预防性服用微生态制剂(治疗2组+对照组)对继发性腹泻的发病情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7,P〉0.05)。各组患儿间继发性腹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01.831,P〈0.01)。结论①提前使用微生态制剂并未能达到预防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发生的作用。②当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发生后,正确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明显缩短腹泻的病程并减轻其症状。③治疗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时,使用不同的微生态制剂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选用微生态制剂的剂型、味道等因素明显决定幼儿对药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也可影响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2年1月-12月的1281例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标本中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1281例标本中420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32.79%。不同性别婴幼儿的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0.5-2岁的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在所有年龄段中最高,1月、10-12月是本地区轮状病毒感染高峰期,病毒检出率占全年阳性检出率的76.19%。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0.5-2岁的儿童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疾病的高发季节为每年的1月及10-12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广州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RV-A)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3年1~12月因腹泻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儿粪便标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结果在收集1 248例患儿粪便标本中共检出A组轮状病毒295例,阳性率为23.6%。不同性别腹泻患儿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6个月至2岁的儿童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疾病的高发季节为每年的1、11、12月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桂林地区2010~2015年腹泻儿童 A 群轮状病毒(RV-A)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2015年该院收治的包括门诊和住院的5岁及以下儿童腹泻大便标本,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对标本进行 RV-A 抗原检测。结果2010~2015年桂林地区腹泻儿童 RV-A 总感染率为21.75%,2010~2015年检出率分别为36.13%、35.35%、24.82%、22.41%、13.85%、10.15%;0~<6个月、6个月至小于1岁、1~<2岁、2~<3岁、3~<4岁、4~5岁患儿 RV-A 感染率分别为11.84%、32.54%、40.52%、23.39%、19.51%、9.27%,其中1~<2岁组的阳性率最高;11、12、1月的检出率分别为27.98%、36.91%、29.54%,与其他月份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A 是桂林地区5岁及以下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具有性别、年龄和季节差异,感染高峰期在秋、冬季节,尤其在11、12、1月,6个月至小于2岁儿童为 RV-A 感染高危人群,应着重做好 RV-A 感染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婴幼儿轮状病毒(RV)感染的流行特征,为RV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本课题采用胶体金法对320例腹泻患儿进行RV抗原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RV抗原阳性163例,其中男108例,女55例,总检出率为50.93%。来自农村的患儿RV抗原阳性率最高,为62.03%,几乎是市区的2倍。发病高峰期为每年10月至次年2月,以1月最高,阳性率达到65.31%,有明显季节性。患儿发病年龄集中在2岁以内,其中以6~12个月RV阳性检出率最高,为63.36%。结论 RV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胶体金法检测RV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高的特点,适合在各级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原因,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7年1—12月本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率为9.71%,以新生儿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感染及脐部感染。早产儿的感染率较足月产儿高(P〈0.05),出生后1~3d新生儿较〉3d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率高(P〈0.05)。结论新生儿感染以呼吸道、胃肠道、脐部感染为主,特别是早产儿;护理上应根据新生儿感染的特点,加强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这是控制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特别是早产儿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