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骨外科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0例,全部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5min,平均住院时间18天,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各死亡1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8~12个月,18例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 83.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少,能够早期下床活动,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3~5 d。结果28例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和假体周围骨折,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术后根据Harris评分,优8例,良15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满意的方法,能有效减轻髋关节疼痛,减少老年人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能存在中晚期并发症,对于年轻患者的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2009年1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2例,分别应用骨水泥人工双极股骨头(27例)和非骨水泥生物型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15例),分析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前Harris评分39.7±11.5,术后Harris评分90.5±6.5.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1.4461,P<0.05.术后并发症,脱位1例,精神症状2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2.2个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总结21例高龄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2年4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18例。按AO分型:A2II型6例,A2III型12例。结果 18例均获随访,分别随访3~32个月(平均随访13.2个月),术后按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其中优7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88%。本组病例无切口感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带大粗隆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治疗高龄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研究31例骨折患者,采用带大粗隆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对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患者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21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结果]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均骨性愈合,随访0.5~3年,平均18.4个月,人工股骨头假体无松动断裂,按Harris评分,最低76分,最高95分,平均88.5分。[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骨折疗效满意,可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坏死,人工生物型翻修柄全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10年10月对22例中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行股骨粗隆及股骨矩修复重建并人工生物型翻修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41岁~56岁,平均48岁,按Eva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所有病例都合并有同侧股骨头坏死。术后患肢制动,肌肉等长收缩锻炼。结果:住院期间无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良者21例。结论:股骨粗隆、股骨矩重建及人工生物型翻修柄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头坏死,具有治疗骨折的同时又治疗股骨头坏死。恢复患肢功能及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多次手术治疗的优点。对中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2月期间44例符合该研究条件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分组,即观察组(PFNA,n=22)和对照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n=22),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VAS疼痛评分、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更加符合老年患者实际需要,不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可控,同时可改善术后恢复效果,临床运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2011年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22例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22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6~12个月(平均7.5个月)的随访,年龄最小70岁,最大91岁,平均82.73岁。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3天~7天,平均5.2天。未出现髋内翻、深静脉血栓、感染、松动、脱住等并发症。根据Harris评分,优,18例,81.82%,良,3例,13.64%,可,1例,4.54%,差0例。结论:该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迅速恢复患肢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半髋关节置换、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Ⅱ组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患者手术后引流量多,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但术后患侧肢体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较高;2组患者晚期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更好,但是创伤大,对身体情况差、合并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人工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合并可吸收丝线捆扎术与其他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疗效,前瞻性评价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108例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合并可吸收丝线捆扎术,对照组采用其他方式治疗。结果108例患者得到平均2 a的随访。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合并可吸收丝线捆扎术将成为治疗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陈旧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63—77岁均为单侧。颈干角在90°-120°,平均108°,肢体短缩3-6cm。畸形均为受伤后应用非手术治疗方法不当或各种原因未经过正规治疗而致。3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例行粗隆间截骨DHS鹅头钉内固定术。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随访5例时间6个月-5年,平均15个月,无假体松动、断裂及中心型髋关节。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粗隆间截骨DHS鹅头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陈旧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快捷满意,围手术期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PFNA内固定术或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院内自2017年1月—2018年8月诊治的8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回顾分析对象,利用数字法来分组,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中用时和手术后离地活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同时手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同期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率为2.38%,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1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中,PFNA内固定术治疗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9年5月间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7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其中锁定钢板内固定组4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4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长短、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内科并发症及Barthel生活指数等方面的指标。结果:锁定钢板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9.2、17.5个月。锁定钢板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少等优点(P〈0.05),在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内科并发症及Barthel生活指数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锁定钢板均为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锁定钢板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并发症低、效果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患者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与治疗前后1周、1月、3月、6月Harris评分,观察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1月内能获得满意的髋部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后1周Harris评分即有明显上升,术后1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1周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月Harris评分较术后1周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且未见重大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有骨质疏松和内科疾病的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合并有骨质疏松和内科疾病的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先积极治疗内科疾病,然后采用标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均能下床行走,无并发症发生。无髋关节脱位。Harris关节功能评价。患者术后髋关节屈曲达800-1000,无1例髋部疼痛和髋关节畸形,基本恢复到伤前髋关节功能状态。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有骨质疏松和较严重内科疾病的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术前积极治疗内科疾病,术中操作得当。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患者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带大小粗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18例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按Evans分型,Ⅲ型骨折8例,Ⅳ型骨折6例,Ⅴ型骨折4例,均采用带大小粗隆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零2个月,平均14个月.患髋无疼痛,活动基本恢复术前水平.Brumback髋关节功能评分优5例,良8例,可5例,无失败病例(平均得分50分).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高龄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新的治疗方法选择,可明显降低卧床并发症,比较目前保守骨牵引、各种内固定手术,该方法治疗可更早下地锻炼,延长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在接受观察和护理后,患者的行走功能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是内固定术治疗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陆丰市人民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即甲组与乙组,各38例。甲组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乙组患者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乙组,术毕至负重时间明显长于乙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大于乙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PFNA内固定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各具优势,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