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临床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性及有效性作为评价药物及其他医疗手段的首要标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手法因其确切的疗效广泛应用,其优点之一即是在同等条件下,不良反应的发生远远低于许多药物或其他已被认可的治疗措施,但是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也不免会产生各种异常情况.本文拟在对近年有关针灸异常情况报道的文献基础上进行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2.
尚亚婷 《新中医》2006,38(11):76-76
1留针引发剧烈咳嗽王某,女,65岁,2001年5月11日初诊。患者因患面神经炎在本院住院20余天,出院后继续门诊针刺治疗其轻度口眼歪斜。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平素服复方罗布麻片,诊时BP17/12kPa(130/90mmHg),无头晕不适。患者仰卧位,针刺取右侧(面瘫侧)阳白、攒竹、四白、颧髎、承浆、牵正、合谷(双侧)、足三里、太冲等穴,并用透刺法以太阳透下关、下关透颊车、地仓透颊车穴,皆用1.5寸毫针施治。针入皮肤,患者觉针下酸胀时留针,中等刺激强度。约5分钟,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咳嗽,连续不止,面部、颈部、下肢皆随咳嗽抖动,无法继续留针。遂取针,搀扶其坐位,但仍剧烈咳嗽,约2分钟后,咳嗽减慢、渐止,患者平素无支气管炎及哮喘病史。同室其余治疗者,均未闻及有刺激性气味,亦无出现咳嗽。  相似文献   

3.
针灸不良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的不良反应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终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在针灸已经逐渐得到世界承认的今天,仅仅是探讨其主治功能不够的,针灸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必须引起针灸界的警觉与深入研究,本文探讨了针灸不良反应未被重视的原因及后果,针灸不良反应产生的可能原因,研究的意义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常见针灸意外与疗效关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锋 《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0):42-43
随着针灸疗法在医疗工作中的逐渐展开,因其痛苦小,副作用少而倍受患者欢迎。然而由于医者操作不慎或患者的诸多因素而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及意外;临床最常见的是晕针和经络不良反应。笔者在近三年的工作中曾遭遇到十余例针灸意外患者,观其病程前后,对治疗效果产生的一定影响,积累了一些陋见;现就结合典型病例陈述如下:1 临床资料(典型病例)1.1 晕针反应  例1 潘××,女,40岁,干部。左肩及上肢疼痛1月,伴有功能障碍,疼痛动则尤甚,日轻夜重;患者1月前有明显外伤2次,曾经推拿、理疗1月,症状加重。查:左…  相似文献   

5.
针灸是临床医生实施于一些病员的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运用娴熟无误的操作,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也是获取病员的信任与配合所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在临床上我们可听到一些病员报怨针灸不舒服甚至非常疼痛而拒绝或提前结束治疗。造成这种对针灸不信任态度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而其中因针灸操作不当所致失误,很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它不仅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时机,也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防范现代针灸临床中不良反应的意识,对近几年我科遇到的针灸临床中所致的不良反应事件的个案,从治疗方法、体质因素和术者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随着现代医学不断被引入到针灸临床中,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术者的原因,非针刺因素所导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损伤不断增多.提示随着针灸疗法的不断扩大,其引发不良反应的风险亦不断增大.因此,在现代临床中,针灸师除了精通中医知识外,还应掌握现代医学的解剖、药理等基础知识,以降低针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医学实践的模式进入循证医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临床实践、医疗指南制订、医疗决策等都必须遵循当前最好的证据,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循证医学强调对治疗手段所有临床信息全面的收集与评价,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最佳的证据,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针灸取穴“寸”的体表观测李伊为张立群周健洪(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7)寸是针灸学上重要的度量单位,也是我国古代解剖学记录身体各部尺寸的长度单位。寸有骨度寸、指寸之分,有直寸、横寸之别。对于寸的含义,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身体各部之间的寸没有统...  相似文献   

9.
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针灸方法治疗1例癫痫患者,选取可直接调心脑之气的心俞穴,起化痰作用的肝俞、肾俞穴,具有平衡阴阳之气的后藤艮山灸法(取穴:大椎、长强及其中点和中点左右各4cm处共5个穴位,均为非化脓灸),另外采用本神透阳白、阳白透本神的刺法,给上额以交叉刺激。经3个月治疗患者癫痫发作及药物副作用基本得到控制,疗效满意,但其治疗机制尚须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针灸医学走向世界与无创痛“针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H型采暖水泵的技术参数及结构特点,该泵与我国客车独立湿水采暖系统用DXB-2150型电动循环水泵比较,其性能好,工作可靠,可作为电动水泵的换代产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醒脑静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方法,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94-2013年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应用醒脑静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醒脑静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用法用量有关;其出现时间可发生于用药后的各个时间段,以30min内发生居多(13例,占59.1%),再次或反复用药后发生8例(占36.4%);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醒脑静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近3年中、西药临床应用中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300例ADR报表进行回顾性分类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品种类繁多,其中以抗感染药居首位,中药制剂次之;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静脉给药方式占多数。[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重视ADR,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2013年中成药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医用药合理化、有效化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全部ADR报告中,筛选出全部中成药相关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我院中成药用药ADR多发于注射剂,ADR高发于原患疾病为呼吸系统感染的病患,不良反应以皮肤损害居多。结论:合理使用中成药应该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肺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0 月收治的 60 岁以上肺结核患者 53 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 18 ~ 59 岁中青年肺结核患者 53 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 均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发生率并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高 尿酸血症、药物性肝损害、胃肠道等不良反应的出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 结论:老年肺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治疗过程中应当更加注意合 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从针灸治疗嗓音病的古代、现代及特定新穴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针灸治疗在嗓音病的应用情况。文献显示针灸治疗嗓音病方法多、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我院临床常用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我院近几年临床常用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临床常用中药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几年来,临床常用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所上升,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涉及药品较广,其中以注射剂居多。结论中药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加,发生原因各异,应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与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以保证药物联合应用合理性。[方法]120例门诊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中抗肿瘤药物14例,消化系统药物28例,心脑血管系统药物41例,呼吸系统药物37例。引起不良反应的中成药主要集中在麻黄碱类、氰苷类和水合型鞣质类中成药;临床药师及医护人员没有充分重视中成药、西药特性等多种因素是导致中成药和西药不合理联用的原因。[结论]药物使用时应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及中成药药性等方面知识,慎重使用,以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西药联用出现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包钢医院中西药联用引发的ADR,分析发生ADR的药物联用类型、ADR严重程度、发生ADR的人群特征(年龄)及发生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结果:在86例ADR中,中西药联用导致重复用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联用类型比例最高,占80. 23%(69/86)。在86例ADR中,轻度50例(58. 14%)、中度19例(22. 09%),重度17例(19. 77%),重度ADR的发生率最高。不同组合的中西药联用中,中药注射液+西药注射液所致ADR发生率最高(67. 44%)。不同中西药联用所致ADR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86例ADR患者, 60岁的重度ADR发生率更高(75%)(χ2=15. 530,P 0. 05)。结论:中西药联用时需考虑每一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和功效,避免配伍禁忌,合理的联合用药有助于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感染药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感染药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感染药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感染药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药品不良反应给用药带来一定的风险,上市前后通过对其风险进行管理,有利于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本文探讨将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