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J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骨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和B组(20例),B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及强化桥式运动,A组则在B组治疗基础上给予NJF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躯干骨盆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的FM-B评分、BBS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B组(P0.05)。结论:NJF技术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骨盆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组方联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euromuscular joint facilitation,NJF)技术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软瘫期患者188例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信封抽签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给予NJF技术治疗,联合组给予中药组方联合NJ...  相似文献   

3.
金鑫鑫  刘春花  吴思敏 《新中医》2022,54(22):148-151
目的:观察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双侧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 例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和B 组各50 例。2 组均给予基础治疗,A 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双侧上肢康复训练,B 组在A 组基础上给予定向透药疗法治疗。2 组均治疗2 个月。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上肢表面肌肉肌电值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 评分。结果:治疗后,2 组斜方肌、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肌电值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B 组斜方肌、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肌电值均大于A 组(P<0.05)。治疗后,2 组FMA、ARAT、ADL、SF-36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 组FMA、ARAT、ADL、SF-36 评分均高于A 组(P<0.05)。结论: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双侧上肢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上肢FMA评分优于对照组,其评分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5.
练涛  吕慧颐  薛燕萍  梁英 《中医药研究》2012,(10):1262-1265
目的观察肩关节腔内药物注射结合康复综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肩胛骨松动术、肩关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肩部肌力训练。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肩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每周1次,共治疗8周。第一疗程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混合液10mL注射,1次/周,共3次。第二疗程注射玻璃酸钠(施沛特)2mL,1次/周,共5次。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估患侧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法)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测角器测量肩关节主动前屈角度及主动外展角度。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肩关节的疼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生机制,选择性地应用关节腔注射治疗结合康复综合训练能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肩部的疼痛程度,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对脑卒中后肩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与针灸组(n=20)。给予对照组康复疗法治疗,针灸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VAS(疼痛)评分、M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WHOQOL-100(生活质量)评分、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疼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在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MBI评分、WHOQOL-100评分、FMA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均改善,针灸组改善效果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针灸组较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给予针灸方法治疗,可减轻疼痛感,加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促进生活质量提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吞咽功能障碍寻找最优的方法。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A)、康复训练组(B)、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C),每组30人。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针刺组给予项针治疗,康复训练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则给予项针、吞咽功能训练联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及临床疗效评价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C组高于A、B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C组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前臂伸肌运动点针刺;对照组给予手三里、外关针刺。以上肢Fugl-Meyer功能评定表、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采用肌肉运动点针刺可以使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Barthel ADL分值提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较明显。结论:不同针刺部位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不同。肌肉运动点针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9.
金翊思  袁波  张桂珍 《河南中医》2015,35(1):142-144
目的:观察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8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A组采用Bobath疗法进行上肢康复功能锻炼,每日30 min,每日1次。B组在A组康复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患侧肩髃穴、臑会穴针刺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20 d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手、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07、0.000、0.000);且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P=0.003、0.004);治疗后,A组的Fugl-Meyer评分为(25.00±6.32),B组的Fugl-Meyer评分为(33.06±6.00),B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04);A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61.11%,B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5.56%,B组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01)。结论: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减少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配合NJF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 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 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