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认为黄疸的病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瘀阻血脉,黄疸的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
刘晓辉 《中国中医急症》2011,(10):1644-1645
仲景《伤寒杂病论》对黄疸的分类、病因病机、治则、方药、治疗禁忌以及预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治思想体系,对后世治疗肝胆疾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支持。尤其是其提出的"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精辟的概括了湿热黄疸的病因病机。本文从文献和临床的角度,对"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阐释,总结出湿和瘀是黄疸发生的病理基础,病位密切关系到脾脏。  相似文献   

3.
“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红蓉  宋乃光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83-1884
张仲景对黄疸的辨治既定脏腑,又辨气血,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务条文言简意赅,不仅指出了黄疸病的主要病变脏腑,还指出了湿热痹郁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导致湿热发黄的病机。临床上黄疸病早期多以湿热或寒湿困脾,致中州失运为主要矛盾,故黄疸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密切相关。黄疸的重要病机是瘀,治黄要活血,仲景这种瘀血致黄的思想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条条文中得到体现,其治黄活血的思想在其用药中亦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大量的临床研究亦表明黄疸与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4.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浅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对黄疸的辨治既定脏腑,又辨气血,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条条文言简意赅,不仅指出了黄疸病的主要病变脏腑,还指出了湿热痹郁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导致湿热发黄的病机.临床上黄疸病早期多以湿热或寒湿困脾,致中州失运为主要矛盾,故黄疸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密切相关.黄疸的重要病机是瘀,治黄要活血,仲景这种瘀血致黄的思想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条条文中得到体现,其治黄活血的思想在其用药中亦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大量的临床研究亦表明黄疸与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银伟 《河南中医》2012,32(2):136-136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脾在五行属土,其色黄.脾病或因湿阻,或因虚弱,发病后常呈现带黄色的异常变化.发黄是郁热发泄之机,其病机主要关系到(脾)湿、(郁)热两个方面,故称“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相似文献   

6.
“瘀热以行”,语出《金匮·黄疸病》篇一条“……,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它概括了黄疸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无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者的发病,无不与之息息相关。兹表述于后。  相似文献   

7.
张卫星  郭小平 《陕西中医》2007,28(9):1203-1205
1与脾胃关系密切 脾者,仓廪之官,主运化,喜湿而恶燥,其味甘,其色苍,至阴之类也。黄疽者,土湿而感邪也,太阴湿土主令,以阳明戊土之燥,亦化而为太阴之湿也。惑邪而卫闭,湿淫内生而不外达,脾土湮郁,水谷不消,谷气于浊,故有倦怠乏力、纳差、腹胀、食后尤甚、恶心厌油腻等脾胃症状。仲景曰:“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其辨脾胃,而“紧则为寒,食则为满”则是指病在脾,  相似文献   

8.
张梅香 《光明中医》2012,27(3):429-431
黄疸的辨证,临床多以阳黄、阴黄、急黄来论治,治疗上多以清热利湿或者是温化寒湿为主,然临床黄疸病多有瘀阻的病机,本文从《金匮要略》“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说开去,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和现代医学的研究,阐述从瘀论治黄疸的理论,希望能给临床工作者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9.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见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后世对之解释多引用《金匮要略心典》所谓"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曰瘀热以行"。孟如认为,此一是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  相似文献   

10.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见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后世对之解释多引用<金匮要略心典>所谓"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日瘀热以行".  相似文献   

11.
12.
仲景对黄疸论述颇详,理法方药明晰井然,他提出“瘀热以行”的病机,寒湿、饮食、房劳、瘀血等致黄的病因,以及制定的一系列治黄法则和相应方药,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相似文献   

13.
"瘀热"是中医的一种重要病机概念,其形成分别与造成"瘀"和"热"的内、外因素有关,但有由热致瘀与由瘀致热之分。"瘀热"为病,可有发热、出血、斑疹、黄疸、昏迷、厥脱、癥积等多种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先后提出犀角地黄汤、抵当汤、下瘀血汤等代表方剂,清代叶天士提出"凉血散血"为其治疗大法。周仲瑛教授在继承、发扬传统"瘀"和"热"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和建树,总结外感"瘀热"有攻窜散漫、多症杂陈、易于深入损伤脏腑、腐败破坏导致实质性损害等病理特点,内伤"瘀热"往往标实本虚互见,病多迁延难已,涉及多脏,脏腑体用皆损,甚至不可逆等病理特点。周教授总结的"瘀热"病机理论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肝硬化属中医学"胁痛"、"黄疸"、"积聚"、"癥积"、"臌胀"等范畴,中医谨守病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其在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上有所见长。吾师贾建伟教授从事肝病临床工作已逾30载,在基于经典论述和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肝硬化患者多以"瘀热在里"为其基本病机,今兹表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大样本病案分析总结、整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瘀热"论治内科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从周仲瑛教授经治的6 005例临床病案中选择"瘀热"病案1 024例,建立"瘀热"病案数据库,从瘀热相关四诊信息、病机证素、方药3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瘀热"病机在临床病案中出现率为20.8%,涉及内外妇儿等科160种疾病;②瘀热病机信息表征依次是口干、便干、乏力、尿黄、胁痛、神疲、腹胀、头昏、关节不适等(均超过11%);③涉及病理因素以热、瘀、虚、瘀热为最多(均超过50%),病位主要在肝、肾,涉及五脏六腑;④凉血化瘀法的代表方是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白薇煎,常与化湿、滋阴、益气、清热等方药配伍使用。结论:"瘀热"可见于临床多种疑难病症过程中,临床信息表征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常与其他病机兼夹复合为患,且瘀热每多兼阴虚。  相似文献   

16.
狼疮性肾炎从热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瘀证是温病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在临床实践中,热瘀证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也见于多种内伤杂病,因此,热瘀证对出现热瘀病理变化的内、外、妇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内科杂病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与方法。狼疮性肾炎属于内伤杂病范畴,笔者主要讨论热瘀在狼疮性肾炎中所起的作用,提出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基础主要是热毒血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瘀热"病机对脑出血急性期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518例,将患者分为瘀热组和非瘀热组,于发病时、病程第11、21天3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量、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瘀热组第0、11天时脑出血量均明显高于非瘀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瘀热组第0、21天时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OS评分明显高于非瘀热组(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瘀热患者较非瘀热患者脑出血量大、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属于慢性前列腺炎Ⅲ型.精室为男性奇恒之腑,传统认为精室之病为肾虚为本,湿热为标,瘀血为变.通过临床研究认为瘀热在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病机为:或外感邪热入里,或内伤久病,瘀热深蕴营血,瘀着下焦精室脉络,热蕴精室血分,煎熬熏蒸,致使血液稠浊,血涩不畅,加重血瘀;血瘀又可蕴积化热,致血热愈炽,瘀热相搏,下焦精室蓄血,以致局部经络不畅,血脉瘀滞,不通则痛.瘀热互为因果,瘀热相搏,胶结难化,常使病情缠绵难愈,病机演变亦转化多端.治疗采用凉血散瘀药,达到清解血分火热、消散血中瘀滞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瘀热相搏证及其病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瘀热相搏证形成及病理机制,病变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本证之瘀热相搏是由火热毒邪,内蕴血分,搏血为瘀或瘀郁酿热所致,既可由于外感,亦可因于内伤,主要病理变化为瘀热相搏、络伤血溢、脏腑受损。本证可分为外感瘀热相搏证和内伤瘀热相搏证两大类别,其病变特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重型肝炎瘀热相搏证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肝病患者湿热疫毒之邪深入营血,出现瘀热相搏的病理状态,是重型肝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也是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功能障碍和产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病理基础,并认为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兼具外感和内伤瘀热相搏的临床特点.同时指出,凉血化瘀是治疗重型肝炎瘀热相搏证的基本大法,需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