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急诊科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对伴或不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17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使用双相波除颤仪进行了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6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均一次电复律获得成功,1例乌头碱中毒引起的室速患者经过2次电复律成功。除1例高龄心房扑动患者在复律前应用安定诱导麻醉时出现短暂呼吸抑制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电复律所致的损伤或栓塞事件。结论在急诊科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异位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除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7月~2011年6月接受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其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5例,预激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4例,单纯房颤4例。所有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小于48 h。使用双向波电复律机,能量分别给予70~100J,选择同步电复律,年龄>60岁或基础病复杂者先床旁临时起搏后再复律。复律后持续心电24h监测,随访30d。结果:19例70 J一次电复律成功,2例室速者70 J后复律未成功,第二次改为100 J复律成功,血流动力学障碍纠正。复律心电24 h监测,并随访30 d,1例房颤者复发,未发生栓塞及死亡事件。结论: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疗效迅速而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年龄超过60岁或基础病复杂者,先床旁临时起搏再电复律,可降低电复律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胸外直流电复律治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心审纤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近年来接受胸外直流电复律成功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心室纤颤患者采用了即刻的非同步电击复律,其他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在使用了2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后采用同步电击复律.结果 11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均1次电复律获得成功,7例表现为心脏骤停的心事纤颤患者5例1次复律成功,另2例患者分别为2次及3次复律成功.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电复律所致的损伤或栓塞事件.结论 胸外直流电复律治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简便、快捷、安全、有效,且并不比药物治疗增加风险.  相似文献   

4.
5.
我研究所心内科自1979年至1989年对310例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的病人进行了同步电击复律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分离术后187例;二尖瓣换瓣术后84例;主动脉瓣换瓣术后24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1例;冠心病  相似文献   

6.
小儿电击复律报道尚少,但确为小儿心律紊乱的急救措施之一,并作为某些致命性心律紊乱的首选抢救措施。兹将我院电击复律治疗4例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乙托咪酯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静脉麻醉药物,已在外科、妇产科手术中广泛应用,而在同步直流电复律麻醉时的应用报道较少。我们于1998年10月~2001年8月在同步直流电复律中应用乙托咪酯麻醉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2例为我院连续住院行同步直流电复律的心房纤颤病人,男7例,女15例,年龄39~68岁,平均46.5岁。病因:风湿性心脏病16例,高血压病5例,预激综合征1  相似文献   

8.
我院内科1979年5月至1984年2月曾对11例室性心动过速病人进行电复律治疗。所有病人均先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无效后换用同步直流电复律,共复律48例次,成功率58.3%。我们体会到电复律的成败与病因、室性心动过速的类型和电能量大小有关。本文还对电复律的时机选择、麻醉、血压调节和复律后的药物维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石英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1):1064-1064
电复律是利用电能来治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手段,为近代治疗心律失常的重大进展之一〔1〕。同步电复律用于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扑动,尽管此种方法中止心动过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而且成功率高〔2〕,  相似文献   

10.
于守华 《吉林医学》2004,25(4):92-92
心房扑动是一种频率比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更快而规则的快速房性异位心律失常,由于常伴有较快的心室率,对身体危害较大,故应尽快恢复窦性心律。心房扑动最有效的治疗是直流电复律,其成功率可达100%。但由于文献经验报告较少,加之电击可能带来的风险,故临床应用时医生存在着一定的顾虑,基层医院更是应用较少。作者近期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心房扑动3  相似文献   

11.
12.
袁崇霞  任军生 《医学文选》1999,18(4):691-692
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绝大多数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外疾病,亦有少数原因不明。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栓塞现象。由于同步直流电复律成功率高,安全性大,副作用小且所需时间短,而成为房颤转复的首选措施。我们分析了我院于1992年9月至1999年3月,采用该方法治疗42例门诊和住院的房颤病人,体会到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房颤电复律成功率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所有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术的房颤病人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基本病因…  相似文献   

13.
楚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1):27-27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同步直流电复律抢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3月-2009年5月应用胺碘酮联合同步直流电复律救治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86例临床资料。结果:胺碘酮联合同步直流电复律,1次复律成功143例,成功率77%;总成功168例,总成功率91%。结论:胺碘酮联合同步直流电复律明显提高了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复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心脏电复律是用电能治疗异位快速心律失常 ,使其转变为窦性心律的一种治疗方法。急重型心律失常是指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律失常 ,其导致心输出量降低 ,诱发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紧急电复律是抢救急重型异位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1] 。我院 1996年 9月—2 0 0 0年 10月用电复律抢救成功急重异位心律失常 2 0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例中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2 0~ 70岁 ,平均 35 .5岁。其中冠心病 10例 (6例为急性心肌梗死 ) ,高血压性心脏病 3例 ,扩张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各 2例 ,…  相似文献   

15.
袁鹏  韩恭祝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2):166-166
病历资料 患者15年前因发作性心悸、胸闷入院,行心电图检查示心房扑动2:1下传,心室率120次/分,心脏彩超示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分别给予奎尼丁口服、胺碘酮、心律平静脉和口服应用,不能转复窦性心律,胸闷症状明显,血压100/80mmHg,随予同步电击复律100瓦秒一次性转复复窦性心律成功。继后时感心悸,动态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给予胺碘酮口服,心悸减轻,房性早搏减少,逐渐出现劳累性心悸、气促,给予开搏通12.5mg,每日2次;间断安体舒通20mg,每日2次;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用心前区叩击胸外心脏按压、同步电击复律治疗一例由于扭转性室速而引起的阿——斯氏综合征患者,现报道如下:患音吕某,女,67岁,住院号88124。因头晕8天,间歇性抽搐四小时而入院。患者在家曾发生四肢抽搐、两眼上翻、意识丧失3次,每次持续约几十秒至几分钟,自行缓解。有心慌、气短史3年。入院后查体:P60-80次/分,BP140/80mmHg,神志清,口唇无明显紫绀,双肺呼吸音低,稍粗糙未闻及干、涅性罗音。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交点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植入过程随访结果。方法:3例ICD,其中2例为单腔ICD,1例为双腔ICD。3根起搏和除颤电极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于右室心尖部,1根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置于右心房游离壁。2台单腔ICD埋藏于左侧胸大肌、胸小肌肌间隙内。1台双腔ICD埋藏于左侧胸大肌表面皮下。结果:测定植入导线起搏阈值,感知、R波振幅,P波振幅,阻抗等参数均符合ICD植入要求。DFT测定分别为5J、10J、15J,随访3-6个月,仅1例患3个月左右出现一过性囊袋血肿,经简单处理后好转,无起搏器其他并发症,ICD共检测到室速或室颤事件20次,其中12次自行终止,1次室速行快速起搏治疗成功,7次电击成功,误放电1次,双腔ICD电击1次,结论:ICD是治疗致命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合并高血压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直流电复律(DCC)后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入选31例合并高血压PeAF患者,根据是否接受DCC转复窦性心律,分为DCC组(A组,n=13)和对照组(B组,n=18).记录DCC前既往最高收缩压(pre-SBPmax)、最高舒张压(pre-SBPmax)及DCC前及1d后24h动态血压获取的房颤时平均收缩压(MSBP)与平均舒张压(MDBP).结果 DCC前:两组临床基线水平、服用药物、pre-SBPmax、pre-DBPmax、M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MSBP高于B组(P=0.001).DCC后:A组MSBP高于B组(P=0.008)、MDBP低于B组(P<0.01).DCC前后:1、B组MSBP、B组M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DCC后MDBP较DCC前低(P<0.01).结论 合并高血压PeAF患者经DCC后可使MDBP降低,但MSBP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Automatic Implantable Cardiove rter Defibrillator AICD)的临床应用,是80年代恶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MVA)治疗学中的一项辉煌成就。它使具有心源性猝死(SCD)高度危险的病人,获得长期连续的监测和适时有效的处理,从而使心脏骤停(CA)幸存者第一年的SCD从30%降至0.9-1.6%。至1991年底,全世界已经安置AICD近2万例。国内关于AI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