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探索《黄帝内经》中"燔针"的有关涵义,笔者认真研究《内经》里的相关条文及历代医家的注解,认为"燔针"的本义是用火烧针,非指针具,具体意义为何,应当联系相应的篇章条文。笔者大胆揣测,"燔针劫刺",指用火烧针使其暖也而后刺,疾入疾出的一种刺法。"焠刺",指用火将针烧红后再刺,刺后需待烧红的针冷却,然后再出针的一种刺法。"燔针劫刺"与"焠刺"的区别在于烧针的程度以及刺后  相似文献   

2.
火针是以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位或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中又称为“(火卒)刺”、“燔针”等。关于其适应证及禁忌证,《灵枢·官针篇》也有“(火卒)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经筋篇》:“(火卒)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总结了明代以前应用火针的成就,对火针的制作、刺法、适应症及禁忌证均作了详尽的论述。后世医家极为重视,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近年来文献报道愈来愈多。本文拟就解放以来火针疗法的应用概况,予以综述如  相似文献   

3.
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粗针,烧热后刺入一定穴位的治疗方法。《内经》称为焠刺。明代吴鹤皋说:“焠刺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此治寒痹之在骨也。”目前火针刺法,有深刺法和浅刺法两种,深刺法治疗瘰疬、象皮腿以及痈疽排脓等。笔者在此基础上,把火针深刺法用于腹、背部位腧穴,治疗长期慢性病和危重病,经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火针深刺法介绍如下。一、火针刺法1.根据病情拟方时要选用与病情有关的腹部和背部腧穴4~6个,刺以火针。选用其它部位的腧穴用毫针刺。  相似文献   

4.
古代称放血疗法为“启脉”、“刺络”,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放血针具刺破患者身上的一定穴位或体表脉络,放出一定量的血液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是止痛作用。如《素问·刺疟论》“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足胫疼痛者,先刺足阴阳十指间出血”,“骨行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附髓疾,以鑱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同时又强调了“必先问其病所先发者,先刺之。”以及《灵枢·热病》“心疝暴痛,刺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等。疼痛证多由于经络卒然受伤或外邪侵袭,或积累性损伤造成气血壅滞,不通则痛。现代医学…  相似文献   

5.
疾刺三合穴治疗婴幼儿腹泻:100例患儿均用1寸毫针疾刺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穴,每穴小幅度提插捻转5~10秒钟,迅速出针。为避免针感后遗症,出针后,从足三里向下沿足阳明胃经稍加按摩。治疗结果:100例中,1次治愈71例,2次治愈12例,3次治愈...  相似文献   

6.
半刺法,取法于《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篇中是这样描述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1]浅内即浅刺,疾发针是指迅速拔针,无针伤肉是要求针刺时不伤及肌肉。对于这一刺法贺普仁在《针具针法》一书中写道:“半刺……这种刺法是浅入针而急速出针,仅刺皮毛而不伤肌肉,比浮刺要深些,虽属于浅刺法,但不像梅花针那样浅。”[2]可见半刺法其实是一种快速针至皮下即迅速出针的点刺法(笔者认为用点刺法称呼半刺法比较恰当)。在临床上笔者采用这一刺法治疗多种疾病取得很好的…  相似文献   

7.
吴清明氏报道:将八纲辨证与针刺手法的关系阐述为“寒证宜用补法,深刺久留针;热证宜用泻法,浅刺疾出针”等形式是不切实际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针法》过于注重形式,片面地强调八纲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指导意义所致。实际上  相似文献   

8.
邱茂良教授古说匡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茂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七十春秋 ,学验甚丰 ,成果迭出 ,是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笔者曾就读于邱老博士研究生 ,深得教诲 ,日有所悟。邱老认为 ,对于经典贤说 ,师古是基础 ,博采是手段 ,发挥是关键 ,创新是目的。故他在学术上有许多真知灼见 ,现撷其对古说经论独特见解之片羽 ,以飨同道。1 “热者疾之”新论———热病实证 ,重刺留针“热者疾之”是《灵枢·经脉》提出的针灸治疗原则之一。对于“热者疾之” ,古代医家多以热证宜轻刺、浅刺、疾刺疾出、刺不留针而解。邱老在针灸临床中体会到 ,对…  相似文献   

9.
火针火罐双疗法治疗腋臭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火罐双疗法治疗腋臭症:患者仰卧于床,双上肢向上抬起,充分暴露腋窝,以腋窝极泉穴为中心做大范围常规消毒。以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做局麻均可,用酒精灯将烧红发白之火针速刺腋窝中心部位,可刺入一寸左右深,不留针,快刺疾出,在再刺过部位的周围连续加刺5~7针...  相似文献   

10.
俞兰英 《山西中医》1991,7(6):35-36
《内经》刺法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这些刺法历史悠久,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半刺:五刺中的半刺“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的针法,说明刺得很浅,只刺到皮肤。临床上常用此法治疗浅在性病症和儿科病症。我们用此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介绍如下。方法:用5分~1寸毫针,刺患侧面部穴位(面神经麻痹常用穴),配健侧的合谷穴,除了合谷用常规刺法外,面部穴位均用半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