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儿童心脏性猝死(SCD)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11例发生心脏性猝死患儿的家族史、不良习惯、既往病史、生前高危因素、疾病构成、活动状态加以详细分析,总结儿童SCD的特点.结果 儿童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以频发室早、Q-T间期延长、Brugada综合征、室速、预激综合征风险较高;多数儿童SCD发生于院外;以日常活动及剧烈活动时发生者居多.结论 对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儿童,予以重点关注,针对不同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儿童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邱赟 《江西医药》2012,47(9):829-832
在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为54.4万,平均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及15%,患者即使被及时送进医院,存活率也不及20%.因此理想的危险分层技术,以便能近早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无创技术对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SC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历资料并询问现场医务人员和知情家属,采集SCD患者的诱发因素、猝死前征兆、直接原因及高危因素等数据资料。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应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部感染是SCD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26%);恶性心律失常是绝大多数SCD事件直接原因(96%),其中心室颤动占71%;既往存在冠心病病史是SCD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79%);在时间分布方面SCD多发生在01:00~12:00(93%)。结论提高高危患者与家属的知晓率,并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全方位预防;同时强化医护人员专业素质,提高抢救效奎,最终可改善SCD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SCD患者的生前高危因素加以分析警示临床医生,对有类似高危因素的患者,予以重点关注,及早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避免SCD的发生.方法 选择1996年7月至2016年1月确定为SCD的患者39例,搜集整理该39例SCD患者的家族史、不良习惯、既往病史及相关临床资料,加以分析.结果 该组39例SCD患者中,冠心病患者居首位15例(38.46%)、高血压病8例(20.51%),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4例(10.26%)、冠心病合并糖尿病4例(10.26%)、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2例(5.13%)、扩张型心肌病2例(5.13%)、风心病1例(2.56%)、既往体健3例(7.89%).39例患者SCD风险因素分别为:频发室早9例(23.08%),Q-T间期延长6例(15.38%),心率变异性降低和窦性心率震荡各为4例(10.26%),室速3例(7.69%),T波点交替、心室晚电位、心绞痛剧烈、心肌梗死、心脏明显增大、心衰各为2例(分别5.13%),等,预激综合征1例(2.56%).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以频发室早、Q-T间期延长、心率变异性降低、窦性心率震荡、室速风险最高.结论 对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予以重点关注,针对不同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CRUSADE评分系统,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在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消化道出血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心内科2018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00例,依据CRUSADE评分系统的危险分层,把极低危、低危的归为低危分层组,中危、高危、很高危的归为中高危组,各危险分层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组患者在PCI术前、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联合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肠溶片每天20 mg或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每天40 mg)自PCI术前至术后连续服药3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各组患者消化道出血事件以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根据CRUSADE评分的不同,中高危分层对照组较低危分层对照组的消化道出血事件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低危分层对照组相比,低危分层试验组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中高危分层试验组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中高危分层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一类CRUSADE评分系统危险分层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CRUSADE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分层,干预出血高危风险患者,PCI术后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预防消化道出血,且未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改良的ABCD~2评分法结合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预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脑梗死(CI)的风险评估。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77例的临床资料,按ABCD~2+L评分法记录相关危险因素,及Fib、Hcy、UA的值,所有患者均为发病24h内入院,用ABCD~2+L评分法,将其分为低危险组(0~3分);中危险组(4~5分);高危险组(6~8分)。观察不同危险组患者发病7d内CI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L方法的有效性,及结合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和继发CI风险之间关系。结果共纳入177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38例于7d内发生CI,139例未发生CI,发生率为21.47%。ABCD~2+L评分三组间C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是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C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中LDL-C,UA的含量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三组患者的LDL-C,UA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患者的Fib,Hcy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年龄因素,高血压病,高Hcy是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内发生CI的独立风险因素。(2)ABCD~2+L评分值越高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CI发生率越高。(3)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LDL-C,UA值越高其短期内发生CI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心源性猝死(SCD)发病特点,降低病死率,为避免医疗纠纷提供参考。方法对73例涉及医疗纠纷的SCD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岁;冠心病占74.0%;有明显诱发因素占78.1%,其中感染为主要诱因;有先兆症状占91.8%,猝死前有胸闷、胸痛、气急、晕厥等症状;初诊误诊占31.5%,以误诊为胃炎居多。猝死地点在医院病房占68.5%。结论防治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识别和防治危险人群,关注高危患者,规范诊疗,加强沟通,可以减少SCD的发生,或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病的危险因素、猝死的临床过程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8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人SCD主要病因为冠心病37例,占77.08%。全部病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达84%。结论老年人中SCD占所有猝死者的80%~90%以上,在临床工作中更应注意老年性猝死,可以通过干预手段预防其发生和发展,干预SCD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心血管疾病,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心脏性猝死病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美国每年约有40万人发生SCD,其中80%为冠心病(CHD)猝死[1].减少SCD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为探讨SCD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与预防,对6年内发生的78例SCD病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胡大一  赵明中 《河北医药》2002,24(5):351-35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脏性猝死(SCD)。它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但可救治的特点,部分患者(约50%)无明确的先兆。这类患者在急诊室以胸痛就诊者占较大比例,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做出早期的诊断、危险分层与正确的处理。为了让所有高危的缺血性胸痛患者能住院  相似文献   

11.
李杨  秦勤  寇璐  陈刚  路雅茹 《天津医药》2015,(3):288-29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心率减速力(DC)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SCD)的预测价值。方法以41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DC值,临床随访观察12个月,记录发生的SCD事件(SCD组),并与未发生SCD者(存活组)比较各观测指标。结果在心肌梗死后12个月内,20例(4.8%)患者发生SCD。与存活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DC值明显降低[0.393±0.065 vs 0.528±0.042,(2.85±1.66)ms vs(5.49±1.71)ms,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VEF<0.35[RR(95%CI):2.167(1.384~4.661),P=0.013]和DC<4.5 ms[RR(95%CI):3.706(2.709~5.374),P=0.020]为发生SCD的危险因素。LVEF和DC降低预测SCD发生的敏感度分别为52.1%和76.4%,特异度分别为84.5%和86.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DC值的降低能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休克指数、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声心动图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测右心室直径(RV)对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症(PTE)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住院的100例急性中危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危险分层分为中低危组(34例)和中高危组(6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实验室数据及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急性中危PTE危险分层的独立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独立危险因素对急性中高危PTE的预测能力。结果 中高危组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I、休克指数、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中低危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水平明显低于中低危组患者(均P<0.05)。中高危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RV、RV/左心室直径(LV)比值、三尖瓣反流速度和肺动脉收缩压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高危组患者CTPA检测的RV、RV/LV比值、主肺动脉内径、血栓负荷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3.
尽管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高速进步,心血管病防治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发生率却无明显下降,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命,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临床及预防医学界高度关注的棘手问题。据统计,大约40%的猝死患者是在没有旁观者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预防SCD的关键是在发生心脏骤停事件前识别高危患者,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表和安全标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高危风险患者实施风险评估表和安全标识前后跌倒、压疮、管路滑脱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跌倒、压疮、管路滑脱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通过实施风险评估表和安全标识,预防了患者跌倒、压疮、管路滑脱的发生,提高了护士护理评估能力,保证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杭州市老年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干预措施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278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278例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中心血管事件高危风险者100例,发生率35.97%;2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人均收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心血管事件风险者比较,年龄(≥80岁)、收缩压(异常)、空腹血糖(异常)、总胆固醇(异常)、吸烟、饮酒占比较高,运动习惯占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年龄(≥80岁)、收缩压(异常)、空腹血糖(异常)、总胆固醇(异常)、吸烟、饮酒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运动习惯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收缩压、年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吸烟、饮酒及运动习惯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发生的影响因素,需采取对应干预措施,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危晚期早产儿(LPI)脑病患儿的危险因素,总结高危LPI脑病患儿的影像学变化特征。方法对148例有脑损伤高危风险的住院LPI患儿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产前产时病史、新生儿期疾病、机械通气、MRI等临床资料。分析早产儿脑病(EOP)的MRI影像表现、影响高危LPI患儿EOP的危险因素以及EOP检出率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高危LPI脑病发病与胎龄无关,不同胎龄高危LPI病例的EOP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LPI脑病发病与出生体重相关,出生体重越低EOP的检出率越高,不同出生体重高危LPI病例的EOP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复苏史和5 min Apgar评分≤5分是高危LPI脑病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复苏史是高危LPI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R=2.481,95%CI=(1.807, 3.413)]。结论脑白质损伤是常见的高危LPI脑病,复苏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对患儿预后影响深远,需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7.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惠州中心医院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发病诱因和原因以及大量文献资料从而归纳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临床结果的推论和文献资料的查阅,证实在干预或消除其危险因素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有直接影响,所以,应当及时干预、治疗,增强体质和健康指数,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跌倒与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在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跌倒/坠床高危风险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跌倒/坠床高危风险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不进行评估,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部于2017年2月制定的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作为评估工具,实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使用前后坠床/跌倒发生原因及后果。结果观察组实施跌倒与坠床风险评估表后坠床/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1例坠床/跌倒后未造成损伤,对照组中7例坠床/跌倒患者中5例造成不同程度损伤;观察组患者护理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是准确筛选住院患者危险因素的评测工具,对保证护理安全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张云  杨敏  许端敏  张汉灵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035-2036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脏性猝死(SCD)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5例老年SCD患者进行心电图、心电监护、Holter、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电解质等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老年人SCD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低血钾症、心脏扩大病例数多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老年人SCD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低血钾、心脏扩大相关.  相似文献   

20.
猝死多为心源性,即心脏性猝死(SCD)。由于其不可预知,住院期间的猝死易引起医疗纠纷,尤其在基层医院(本组8例中有2例发生纠纷)。及时发现猝死原因及危险因素,及早告知患方可能发生的后果,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可能会减少猝死发生率,从而减少纠纷。现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住院期间猝死的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引起猝死的危险因素作一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