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硫酸镁治疗重症破伤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原理.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80例重症破伤风住院患者随机分成硫酸镁治疗组和安慰剂组进行分析,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尿中儿茶酚胺的浓度.结果 硫酸镁治疗组患者所用镇静剂和肌松剂的用量均较安慰剂组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的疗程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尿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破伤风机械通气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硫酸镁治疗通过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进而能较好的控制肌肉痉挛和心血管的不稳定性,并且能减少镇静剂和肌松剂的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机率,而且安全方便,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06-109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入院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通气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实施仰卧位机械通气,观察组34例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者Pa O2、Pa CO2、p H值、Pa O2/Fi O2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平均上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氧合指数、动脉血气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12、24h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氧合指数、p H值改善非常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上机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别为13.8d和18.2d(P<0.05);平均住院时间也非常的短,分别为21d和35d(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1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郝双魁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27-528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治疗Ⅱ型呼吸衰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监护室治疗的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59例,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29例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30例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机械通气前后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总的通气时间、在重症监护室(ICU)的时间、是否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死率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h后的RR、HR、PaO2/FiO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PaO2/FiO2低于对照组,HR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通气时间、VAP发生率、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无创机械通气在治疗Ⅱ型呼吸衰竭上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在通气的时间、VAP的发生率上明显低于有创通气。此外,无创通气的患者住ICU的时间也明显低于有创通气,可以有效减小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李蔚  张明辉 《现代医药卫生》2023,(4):591-594+598
目的 探讨早期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采用渐进性康复训练后其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重庆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与出ICU时2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功能独立性评分表(FIM)6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与出ICU时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及行走指标FI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社会认知及交流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与住院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重症患者的自理能力,让患者尽早脱机,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俯卧位辅助用具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患者中对效量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本院收治进行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患者90例,按数字随机表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俯卧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俯卧位辅助用具.对比两组效量指标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睡眠时间、体位维持平均时间和最长时间分别为(9.46±1.28)h、(9.89±1.48)h和(12.48±1.15)h,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部不适、胸闷、颈部不适、窒息感发生率分别为4.44%、2.22%、2.22%及6.67%,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眼部疼痛感、眼球下坠感发生率分别为6.67%、31.1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2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俯卧位辅助用具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效量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对重症ARDS氧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的64例重症ARDS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研究组行肺复张联合俯卧位通气医治,而对照组行仰卧位通气及肺复张医治,比对两组患者氧合改善情况以及28 d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医治3、5 d后对照组Pa O2/Fi O2水平低于研究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28 d病死率,存活患者的机械通气及入住ICU时间均较研究组高(P<0.05),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研究组(P<0.001)。结论给予重症ARDS患者肺复张联合俯卧位通气医治可改善氧合情况,降低28 d病死率,存活患者的机械通气及入住ICU时间,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哮喘治疗中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内科和ICU收治的70例重症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雾化吸入治疗者为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喘息症状及肺内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接受治疗前两组间PaO2、PaCO2、PEF%及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h时,观察组PaO2、PEF%及FEV1%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完成4d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7d治疗期间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可提高重症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功能衰竭的急诊抢救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ICU收治的6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机械通气、洗胃、利尿等基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血液灌流或静脉血液滤过等方式治疗,比较2组抢救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神志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抢救显效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结合血液灌流或静脉血液滤过等方法,能最大限度提高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抢救成功率,缩短ICU停留时间,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多发肋骨骨折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比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病死率、肺不张或者肺部感染率、胸廓畸形率.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9.8±1.6)d,重症监护时间为(4.2±1.2)d,机械通气时间为(3.8±1.6)d;对比组住院时间为(23.7±1.9)d,重症监护时间为(8.3±2.7)d,机械通气时间为(6.9±2.4)d;研究组住院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为0,肺不张与肺部感染率为11.76%,胸廓畸形率为2.94%;对比组病死率为11.76%,肺不张与肺部感染率为55.88%,胸廓畸形率为29.41%;研究组病死率、肺不张或者肺部感染率以及胸廓畸形率均低于对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肋骨骨折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能够显著的缩短住院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有效降低病死率、肺不张或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胸廓畸形率,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机械通气期间不同镇静镇痛方案的疗效.方法60例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方案,研究组采用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镇静镇痛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结果用药前,两组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法(CPOT)、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5 min,两组患者的CPOT、RASS评分均较本组用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布托啡诺的方案均可获得显著的镇痛效果,但是相比之下采用布托啡诺联合丙泊酚有显著的镇静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撒离呼吸器后俯卧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减少早产儿反复多次上机,探讨早产儿撤离呼吸器后俯卧位的意义.方法将1999年7月-2002年6月我院NICU收治的早产儿机械通气共24例按撤离呼吸器后俯卧位与否随机分为两组,即俯卧位组与非俯卧位组,观察两组撤机后症状、血气分析特点、再次反复上机情况,非再次上机者头罩吸氧时间等.结果俯卧位组撤离呼吸器后需反复2次以上上机的病例较非俯卧组明显少,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呼吸暂停发生率、呼吸性酸中毒发生率及程度,非再次上机者头罩吸氧时间等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产儿撤离呼吸机后予俯卧位可改善通气,减少呼吸暂停及有利于气道分泌物引流,可减少不必要的再次上机,从而避免长期机械通气对早产儿的不利影响,在提高早产儿救治质量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祝旺  赵玉良  李泳 《黑龙江医药》2014,(6):1363-1365
目的:研究并比较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啶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COPD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镇静组(实验组)、右美托咪啶镇静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达到镇静满意的时间、停药后唤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心动过缓、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丙泊酚组患者达到镇静满意的时间和停药后唤醒时间少于右美托咪啶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与右美托咪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更高,丙泊酚组呼吸抑制、注射部位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并呼吸衰竭,使用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均能达到满意的镇静效果,丙泊酚镇静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但是可能会发生呼吸抑制现象,右美托咪啶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和呼吸抑制,但可能发生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组无创正压通气同时给予纳洛酮。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8h后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48h后pH值、PaO2、PaCO2与对照组显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临床症状,降低气管插管率,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ICU机械通气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PIS)、血氧饱和度(SpO2)、空腹血糖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CPIS评分、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糖尿病ICU机械通气患者VAP,还可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改善血氧饱和度及空腹血糖,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51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用体位变更,顺序为仰卧位-俯卧位-仰卧位,时间为0.5h-2h-0.5h,俯卧位时新生儿头偏向一侧,躯干及下肢为俯卧状.对照组新生儿行常规持续仰卧位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按需吸痰次数、开奶时间及通气期间日平均增加奶量.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短,按需吸痰次数较对照组少,P< 0.05.两组开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奶量加速度较对照组慢,P< 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有利于缩短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减轻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操作及护理刺激.但不利于通气期间患儿奶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常规疗法与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收治的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常规疗法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2,P=0.000).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8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9%,与对照组的19.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5,P>0.05).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胸腔穿刺引流术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107例胸外ICU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重症患者行胸腔穿刺,比较胸腔穿刺前后24h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动态顺应性、呼吸机做功等);血气指标[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等]的变化.结果 107例患者进行胸腔穿刺引流后气道峰压明显下降(P<0.05).肺顺应性穿刺后有显著增加(P<0.05);穿刺前后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胸外ICU重症患者胸腔穿刺引流术是切实可行的,在改善危重患者呼吸力学及增加抢救的成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俯卧位机械通气对新生儿呼吸功能的改善以及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氧合指数(OI)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和宿州市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新生儿51例,随机分为仰卧位组26例和俯卧位组25例,分别对两组1 h、6 h时呼吸机参数、氧合指标、肺力学参数以及撤机时间、撤机后1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俯卧位组1 h PaO2为(66.37±8.54)mm Hg,6 hPaO2为(68.42±10.43)mm Hg,分别较仰卧位组1 h PaO2的(61.22±9.43)mm Hg和6 h PaO2的(62.60±11.36)mm Hg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组1 h OI(OI=PaO2/FiO2)为(167.88±26.97)mm Hg,6 h OI为(170.84±19.82)mm Hg,分别高于仰卧位组的1 h OI(151.66±21.04)mm Hg和6 h OI(156.94±23.51)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与俯卧位组撤机时间以及撤机后1 h PaCO2、PaO2变化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与传统仰卧位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患儿呼吸衰竭症状,提高氧合指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重症患者肺部真菌感染预防性给药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ICU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西药给药)及观察组(痰热清静脉滴注给药)各40例,对两组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5%、对照组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前两组患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无明显差异,给药结束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预防性给药均能够在ICU重症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临床可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治疗对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负面情绪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ICU进行机械通气的清醒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试验组在传统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综合治疗措施.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评分(SAS评分)、抑郁评分(SDS评分);统计2组患者意外脱管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干预前SDS评分及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比较,试验组患者干预后SDS评分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意外脱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提高ICU清醒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