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规范操作流程对24h尿标本送检合格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24h尿标本送检的合格率,制定了24h尿标本采集送检流程,并应用于临床。实施操作流程后2个月,为88例患者送检标本,送检合格率为97.7%。24h尿标本采集送检流程实施,提高了护士工作责任心,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取得患者配合;各班护士认真履行职责,互相配合,规范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从而提高了标本合格率。  相似文献   

2.
陆晓芸 《护理学报》2010,17(20):39-40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在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4例患者留取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错误的原因有:护士对留取标本方法理解不正确,宣教流程不规范;护理人员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交接不到位;患者知识水平低下,对留取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重要性认识不足,怕麻烦,家属陪护不配合。针对此,成立CQI小组,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相关知识,针对产生问题的环节制定对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错误发生率较改进前明显降低。结论 CQI的应用明显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采集错误发生率,提高了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检验质量,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24h尿蛋白定量检测是肾内科最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其结果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针对临床工作中24h尿蛋白标本送检合格率低和不及时等问题,2011年1月始我科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重点对24h尿标本采集送检流程进行规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闭环管理模式,提高本院肾内科24 h尿蛋白留取的合格率。方法科内制订专科查检表,完善质量控制管理组织架构及留取流程,借用护理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3轮专家函询,建立肾内科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合格率质量监测指标,运用闭环管理模式,对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流程、过程跟踪、评价结果的闭环管理。结果通过闭环管理模式的应用,2018年12月—2019年2月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合格率为91.37%,高于既往24 h尿标本留取合格率6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67,P0.001);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管理模式实施前(Z=-7.326,P0.001)。结论通过闭环管理实现了对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流程、过程跟踪、评价结果的闭环管理,做到动态、全程、持续的管理,有效提高了24 h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的合格率,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提高了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小便标本流程再造对术前检查及手术按时执行的影响.方法 分析影响术前大小便标本收集的主要因素,并相应地成立关怀-质控小组,对收集流程进行再造,比较实施新的流程后50例眼科择期手术患者手术按时执行率的变化.结果 新流程实施后,大小便标本次日展送检率90%,出院前检查结果返报率为96%,次日手术率达86%,均较旧流程有显著提高.结论 改进后的标本收集流程可以保证手术的按时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门诊患者留取24 h尿蛋白定量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探讨规范流程,指导患者正确留取标本,提高合格率,保证检验结果真实客观,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制定宣教方案,测评宣教结果,送标本后患者回答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客观评价标本留取是否合格,对60例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合格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标本留取合格率分别为93.3%,63.3%。结论规范化门诊患者留取24 h尿蛋白标本流程,提高患者依从性,能有效提高标本合格率,减少检验结果误差,更好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规范化血标本采集送检流程的运用及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规范盘标本采集送检流程,强化血标本的质量控制。方法对全院不合格血标本、差错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规范血标本采集送检流程,在临床进行培训、试点,应用完善并在全院推广使用。结果不合格标本率显著降低,杜绝差错,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与检验科关系改善。结论规范血标本采集送检流程可有效提高血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8.
林美红 《护理学报》2010,17(20):31-33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在大便标本采集送检中的应用成效。方法分析249例患者大便标本送检率低(67.9%)的原因有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对大便标本送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在管理方面缺乏大便标本采集送检流程;老年患者多,由于便秘致无大便送检;事务中心人员缺乏大便标本采集相关知识,对大便标本及时送检的意义不明确,工作缺乏主动性。制定预期目标,实施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案,评价持续质量改进效果。结果实施CQI前后大便标本送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护士采集大便标本的服务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CQl后患者对护士采集大便标本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实施CQI有效提高了大便标本送检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住院患者化验标本采集送检缺陷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对住院患者化验标本采集送检环节进行改善,比较两组活动前后效果。结果:活动后住院患者化验标本采集送检缺陷率低于活动前(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规范护理工作行为,改善工作流程,降低住院患者化验标本采集送检缺陷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粪便标本送检率,为临床粪便标本送检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进行各项活动,活动周期为2个月,设计粪便标本送检现况调查表,对出院时未送检标本的问题进行解析,制定并落实4项改善措施。结果 CCU粪便标本送检率由83%提高到94%,规范了粪便标本留取送检流程。结论粪便标本送检率低与缺少采集送检的规范流程密切相关。制定规范流程可以提升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品管圈活动在提高CCU粪便标本送检率中效果显著,能够从细微环节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规范粪便标本送检管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肾脏病患者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如水肿、腰痛等,但很大一部分患者起病较隐匿,仅能从血液及尿液检查中发现异常。尿液检查一般包括尿常规干化学分析、尿沉渣检查、尿中有形成分检查及蛋白成分定量检查等,其中尿液中蛋白成分定量检查对肾脏病的诊断、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正常尿液中存在极少量蛋白,一般低于每日150mg,当肾小球滤过功能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时,会出现蛋白尿[2],随机尿蛋白定性方法测定蛋白尿虽然简单快速,但是易受采集容器、患者采集技术掌握程度、尿留取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且结果往往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蛋白尿水平。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是长期以来的金指标,临床上各种肾脏病指南的制定也多采用24小时尿蛋白水平以评估病情,因此准确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尤为重要,但实际工作中,24小时尿标本易受标本留取容器、患者对标本留取技术的掌握等多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在检验分析前即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准确留取24小时尿标本,提高24小时尿标本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KD患者点时间尿蛋白/肌酐与24h尿蛋白定量的关系,明确尿蛋白/肌酐标本最佳采集时机.方法 选取肾内科住院患者81例,共留取尿标本405份,对晨尿、随机尿蛋白/肌酐与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晨尿蛋白/肌酐与24h尿蛋白定量呈高度相关,随机尿蛋白/肌酐与24h尿蛋白定量呈中度相关.结论 晨尿蛋白/肌酐更能反映患者尿中蛋白排泄的情况,对于儿童、门诊或不能配合的患者,推荐采用晨尿蛋白/肌酐代替24h尿蛋白定量.  相似文献   

13.
席艳梅  程玉  李经才 《护理研究》2014,(12):1504-1505
[目的]通过环节管理达到规范检验标本登记收取与送达交接流程的目的。[方法]筛选2012年7月—2012年8月与2013年7月—2013年8月全院各临床病区急诊标本或临时标本登记及交接情况,2012年时间段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2013年时间段为观察组,邀请检验专职人员对登记收取与送达交接环节中诸多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关知识进行培训,设计新版本检验标本登记本并应用,相关人员按照流程完成工作任务。[结果]实施检验标本登记收取与送达交接环节管理后,与实施前比较检验标本登记与交接双签名送达率、送检工勤人员对该项工作重要性认知以及检验科人员对标本收取送达工作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加强病人检验标本登记收取与送达交接中的环节管理对于杜绝差错、保证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曾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9019-9020
目的通过护士积极参与持续质量改进,提高肾病患者尿标本留取及时率。方法成立质量改进小组,根据患者及护理人员反馈信息制定持续质量改进目标及实施方法,要求参加人员认真实施。结果使标本送检率达100%,大大减低了标本污染率,减少了重复留置标本率。结论遵循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原则有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有效管理,改进后的尿标本采集环节和流程更科学、快捷,提高了尿标本留取及时率,为获得及时、准确的检验结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六西格玛管理在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六西格玛管理的DMAIC流程,即界定阶段(D)、测量阶段(M)、分析阶段(A)、改进阶段(I)和控制阶段(C),对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进行管理,调查相关人员及科室对该项工作满意度。结果:病人满意度及采集与送检标本质量实施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六西格玛管理后,改进了我院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流程,加强了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孟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130-4131
目的 探讨标本采集运送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住院患者标本采集前、中、后给予相应护理干预,重点在于采集前严格查对、采集中规范操作、采集后及时送检.结果 采集标本的合格率提高,标本采集质量得以保证.结论 加强对患者健康宣教,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规范操作是保证采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临床送检标本质量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护理工作流程的环环相扣可有效减少标本质量缺陷的发生,而标本质量缺陷严重延误患者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通过对本科标本采集及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标本采集与转运流程进行了有效规范,极大地提高了标本合格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临床医护人员在微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某院19个临床科室(不包括小儿内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病区)当天在班的、工作中涉及微生物标本采集的医护人员共76名,进行微生物标本采集技术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56%的医护人员仅采集单份血标本送检做血培养;79%的医护人员在采集血标本前未按照3步消毒法进行皮肤消毒;中心静脉导管可疑相关血流感染时,在保留导管和拔除导管这两种不同情况下能正确选择采血部位和采集标本份数的仅占23%和18%;65%~72%没有掌握各种微生物培养标本的正确保存方法。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对规范采集微生物培养标本认识不足,采集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应制定标准的操作流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有关微生物标本采集技术的培训,加强环节管理,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提高乳腺癌保乳手术效率,缩短手术台上等候时间,提高冰冻制片质量,对送检流程环节实施优化管理。方法:2015年1~12月实施流程优化前,我院收治的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628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12月中心手术室共实施的乳腺癌保乳根治术患者736例作为流程优化组,优化措施包括重新建立术中冰冻切片标本送检制度和术中冰冻标本送检登记本,正确处理切取的送检组织,手术医生提前与病理科沟通,多台手术冰冻标本"错峰"送检,改进结果报告的发送方式等。观察两组患者台上等待时间和手术持续时间。结果:流程优化组患者手术台上平均等待时间及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部门合作优化冰冻切片送检流程使冰冻制片质量得到提高,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保乳手术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中的缺陷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嘉英 《当代护士》2007,(11):67-69
总结了45例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过程中发生的护理缺陷.认为需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血液标本采集、送检规范的知识及操作培训;改进不合理的工作流程;建立不合格标本登记本;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等措施,对血液标本采集的全过程进行安全管理,提高标本采集合格率,确保标本送检质量,降低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