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10/2021-10我院PACG患者30例30眼为PACG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名20眼为正常对照组(随机选取一眼)。PACG组患者接受LPI治疗,术后随访1mo。两组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IOL Master 500光学测量仪测量前房深度(ACD)及眼轴长度(AL)、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两组受试者及PACG组患者LPI前后ACD、眼压、AL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PACG组患者术后1wk,1mo ACD较术前变深(均P<0.05)。PACG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和AL均无差异(均P>0.05)。PACG组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区,内外环上方、颞侧、下方、鼻侧,共9个区域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43.50±13.24、324.50±13.46、308.83±15.94、310.00±14.24、314.50±16.29、300.67±19.95、290.17±12.58、302.40±16.37、307.33±14.84μm,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分别为266.14±16.16、342.67±15.86、327.95±16.41、337.85±13.03、341.24±15.58、313.76±17.59、290.24±16.29、303.81±13.91、323.01±14.80μm,两组间中心区、内环上方、颞侧、下方、鼻侧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PACG组术后1wk黄斑区9个区域视网膜厚度分别与术前相比均增加,术后1mo接近术前水平,但手术前后各分区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与正常受试者比较,PAC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薄。PACG患者LPI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可变厚。  相似文献   


2.
邱丽  张敏  张虎  王青  宋艳梅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963-1966

目的:研究原发性房角关闭(PAC)患者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后进展成青光眼(PACG)的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01/12我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PAC患者86例86眼,其中随访2a以上、有5次以上的可靠视野的LPI后PAC患者65例65眼,平均随访时间为2.65±0.27a,根据是否出现视野缺损和相应的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分为进展组与未进展组,记录进展为PACG的情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LPI后PAC患者65眼中9眼(14%)进展成青光眼。进展组年龄(68.67±7.03岁)、随访眼压波动(10.11±4.17mmHg)与未进展组(61.95±8.03岁,5.54±2.73mmHg)有差异(均P<0.05),进展组的垂直杯盘比(VCDR)≥0.6、粘连性房角关闭(PAS)≥1个象限、PAS范围合并贴附性房角关闭>2个象限进展率显著高于未进展组(均P<0.05)。PAC患者LPI后进展成PACG与患者的年龄、随访眼压波动、VCDR≥0.6、PAS≥1个象限、PAS范围合并贴附性房角关闭>2个象限呈显著正相关(rs=0.304、0.396、0.495、0.268、0.309)。

结论:PAS≥1个象限和PAS范围合并贴附性房角关闭>2个象限、VCDR≥0.6、高龄、随访眼压波动大与LPI后PAC患者进展成PACG相关。  相似文献   


3.
陈娜  王伟  刘亚  孟浩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9):1648-1651

目的:探讨激光虹膜成形术联合YAG激光治疗青光眼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60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行激光虹膜成形术联合YAG激光虹膜切开术者纳入观察组(38例38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者纳入对照组(22例22眼)。比较术前和术后1、3、12mo时,两组患者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 distance,AOD500)、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变化,分析术后12mo内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1、3、12mo时,两组患者IOP水平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AOD500、ACD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ECD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术后12mo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激光虹膜成形术联合YAG激光治疗青光眼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其安全性较传统小梁切除术更佳,有利于患者预后眼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TICL V4c)植入术后拱高的早期变化趋势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10/2021-03于兰州华厦眼科医院接受ICL/TICL V4c植入术患者49例98眼。收集患者术前等效球镜度数(SE)、眼压、眼轴、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中央角膜厚度、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角膜白到白直径(WTW)、平均角膜曲率K1、K2,术中植入的ICL尺寸,术后1、3d,1wk,1mo用AS-OCT测量患者拱高(vault)。按术后1mo拱高值大小分为低拱高组(<250μm)12眼、正常拱高组(250~750μm)62眼、高拱高组(>750μm)24眼,分析影响术后拱高的因素。

结果:术后1、3d,1wk,1mo平均拱高值分别为591.05±293.44、599.62±309.78、592.22±301.49和586.69±285.63μm。术后1mo不同拱高间WTW、ACA、ACV、ACD、ICL尺寸、LT有差异(均P<0.05)。术后1mo拱高的回归方程=-3142.19+388.25×WTW+10.40×ACA-301.63×LT,R、R2、调整R2分别为0.674、0.454、0.436。WTW对术后1mo拱高影响最大(β=0.47,P<0.001),其次为LT(β=-0.34,P<0.001)和ACA(β=0.17,P=0.047)。

结论:WTW、ACA、LT是影响和预测ICL/TICL V4c植入术后1mo拱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胡郑君  胡红梅  李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099-210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患者69例85眼,随机分抽签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4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照组31例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2mo,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

结果:术后1wk,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眼压分别为10.36±2.85、12.09±3.75mmHg,均较术前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视力分别为0.52±0.22、0.55±0.20,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央前房平均深度分别为3.57±0.32、3.44±0.35mm,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P>0.05)。术后2mo,观察组房角粘连范围<90°共42眼(93.33%),高于对照组的31眼(77.50%),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可以有效开放粘连的房角,控制眼压并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35眼葡萄膜炎继发瞳孔阻滞型青光眼经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治疗的情况。随诊8~39(平均24.6)mo。

结果:患者35例35眼均一次激光完成虹膜切开术。术后3d,眼压控制在14~23(平均19.8±6.5)mmHg,与术前(43.5±10.3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1,P<0.05)。术后前房均明显加深,周边虹膜膨隆消失。术后2wk复查UBM,14眼房角重新开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1)。

结论: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避免此类患者房角永久性粘连。  相似文献   


7.
种志荣  董娓  鲁波  段思娜  肖潇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2):2139-2142

目的:分析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Phaco)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13-03/2018-02期间收治的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6例108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房角分离术联合Phaco组(A组,50例54眼)和小梁切除术联合Phaco(B组,46例54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以及手术失败率、术后复发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至少随访12mo,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且眼压比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B组眼压明显低于A组(P=0.004),而最佳矫正视力低于A组(P=0.012)。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比术前明显加深(P<0.01),但两组间无差异(P=0.231)。末次随访时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细胞比例组间无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P=0.022),且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B组(P<0.001)。两组手术失败率(P=0.243)和术后复发率(P=0.113)无差异。

结论:房角分离联合Phaco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和小梁切除联合Phaco手术具有相似疗效和安全性。前者更容易获得较好视力,手术时间短,可以缩短住院时间,而后者手术失败率和复发率较低,更适合慢性PACG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眼表综合分析仪研究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和全飞秒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后干眼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方法:收集2017-01/05在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患者98例196眼,按术式分三组:FS-LASIK组、T-PRK组和SMILE组。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1wk,1、3、6mo均行以下检查: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眼表综合分析仪红外线下泪河高度测量(tear meniscus height,TMH)、红外线首次泪膜破裂时间(the first tear film break-up time,FBUT)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tear film break-up time,ABUT)测量、角膜荧光素染色(comeal fluorescence staining,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 Ⅰ test,SⅠt)。

结果:(1)OSDI指数:三组患者间术后OS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2.799,P组间<0.05)。但各组不同时间点的OSD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5.942,P时间<0.001)。各组患者OSDI指数术后1wk,1、3mo时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mo各组患者均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3mo时,各组患者OSD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其中T-PRK组的OSDI值较其它两组高。(2)TMH:三组患者间术后T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720,P组间<0.05)。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TM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1.202,P时间<0.001)。各组患者TMH值在术后1wk和1mo时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6mo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mo时,各组TM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其中SMILE组的下泪河高度高于其它两组。(3)FBUT:术后三组患者间F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1.428,P组间=0.245)。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FBU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511,P时间=0.001)。各组FBUT值在术后1wk、1mo时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6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各时间点,不同组间F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UT:术后三组患者间ABU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290,P组间<0.05)。但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ABU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0.294,P时间<0.001)。各组ABUT值在术后1wk和1mo时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6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mo时不同组间的ABU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其中,SMILE组的ABUT值高于T-PRK组和FS-LASIK组。(5)FL:术后三组患者间F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816,P组间=0.445)。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F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539,P时间=0.004)。各组FL评分值在术后1wk和1mo时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3、6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各时间点,不同组间的F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Ⅰt:术后三组患者间SⅠ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225,P组间=0.799)。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SⅠ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604,P时间=0.003)。各组患者SⅠt值在术后1wk和3mo时较术前稍有升高,但均处于正常值范围内; 术后1、6mo的SⅠt值与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不同组间的SⅠ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S-LASIK、T-PRK和SMILE三种角膜屈光手术均会在术后一定时间内引起不同程度的干眼,但后期可逐渐恢复。SMILE术后较FS-LASIK及T-PRK术在泪膜稳定性方面恢复更快,而T-PRK术后不适症状改善最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术中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12-01/2023-03-31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的中晚期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65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32眼行PEI+GSL+GT,对照组32例33眼行PEI+GSL。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1 wk,1、3、6 mo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前和术后6 mo时分别评估视野、杯盘比、前房角开放范围、前房深度、RNFL平均厚度。

结果:PEI+GSL+GT组术后6 mo眼压和平均眼压降幅(16.68±2.65、11.12±8.53 mmHg)与PEI+GSL组(18.71±2.51、8.32±4.17 mmHg)有显著差异(P<0.05),眼压降幅率无差异(44.57%±21.79%和35.20%±17.94%,P>0.05)。术后6 mo两组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BCVA、前房深度、房角关闭范围均较术前改善(均P<0.01),PEI+GSL+GT组术后6 mo的药物减少数量和房角开放范围均大于PEI+GSL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6 mo的视野平均偏差、杯盘比及RNFL平均厚度较术前均无差异(均P>0.05)。PEI+GSL+GT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81%(26/32),手术条件成功率为94%(30/32); PEI+GSL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58%(19/33),手术条件成功率为76%(25/33)。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均有差异(完全成功率χ2=4.275,P=0.039; 条件成功率χ2=4.040,P=0.044)。两组患者均未见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及再次手术。

结论:对于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PEI+GSL+GT治疗比PEI+GSL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飞秒LASIK术后早期前房参数的变化情况。

方法:收集2014-01/06在我院就诊符合常规手术适应证并接受飞秒LASIK手术的患者共90例90眼,其中男47例47眼,女43例43眼,年龄18~33(平均22.38±3.96)岁。根据屈光度分为三组:A组:轻度近视组,30例30眼,≤3D; B组:中度近视组,30例30眼,>3~6D; C组:高度近视组,30例30眼,>6D。分别于术前、术后1,3mo行Pentacam检查测量前房相关参数,包括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ACA)变化值。

结果:所有手术顺利,无并发症。A,B,C组术前与术后1,3mo时ACD和A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术后1,3mo时ACD和AC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术后1,3mo时ACD和AC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无论A组和B组还是C组,AC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与ACD,ACV,ACA变化值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飞秒LASIK术后早期引起前房参数变化,包括ACD变浅,ACV变小,但对周边前房角无明显影响,对屈光手术后行内眼手术患者有进一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国颖  刘斐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80-1082
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药物治疗24h后眼压仍高于21mmHg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7眼和白内障膨胀期继发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4眼,共19例21眼,采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4h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激光术后24h眼压均有大幅度的下降,术前眼压53.09±11.01mmHg,术后24h眼压下降至14.98±4.21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术后视力由术前手动~0.3提高至0.1~1.0。所有患者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周边前房深度增加,房角不同程度开放。其中虹膜出血11眼(52.4%),轻度反应性虹膜炎21眼(100%),无1眼发生角膜灼伤。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联合周边虹膜成形术,是降低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房角关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首次单眼发作的 AACG患者40例(40只眼),浅前房患者50例(50只眼),正常人群50例(50只眼).按照年龄进行分组,采集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前房角图像并量化房角开放度(OA).应用接触式 A 超收集上述临床资料的中央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等生物测量数据,并同时引入晶状体位置(LP)、前房拥挤比(CCR)等观察指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年龄段 ACD、LT、LP、CCR 与 OA 的相关性.结果50~59岁年龄段 OA 与 ACD( t =3.697, P =0畅002)、CCR( t =-4畅466, P =0.001)和 LP( t =1.888, P =0.031)呈线性回归关系.60~69岁年龄段 OA 与ACD( t =2.237, P =0畅034)、CCR( t =-6.772, P =0.001)和 LP( t =2.746, P =0.012)呈线性回归关系.70岁以上年龄段 OA 与 ACD( t =15.698, P <0.001)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晶状体因素(晶状体厚度、晶状体位置、前房拥挤比)是房角变窄以致发生急性关闭的危险因素,其中前房拥挤比可以科学、准确的评价前房拥挤状态,是评估房角关闭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LPIP)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的高眼压持续状态中的疗效。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7例69眼发作期药物治疗3~6h后眼压仍>30mmHg时,行LPIP治疗。监测术前和术后30,60min和2h眼压、视力变化。应用UBM测量术前、术后2h房角宽度和虹膜厚度,并应用房角镜观察前房角粘连情况。结果:LPIP后2h,房角开放距离(AOD)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小梁虹膜夹角(TIA)增宽、部分患者周边虹膜前粘连(PAS)减少、周边虹膜变薄。所有患者眼压在激光虹膜成形术后不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前平均眼压53.81±10.22mmHg,术后30min平均眼压33.81±9.22mmHg,术后60min为21.93±7.19mmHg,2h后眼压下降至15.16±3.07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51.79,P<0.01)。同时所有患者视力都有所提高。结论:LPIP可以明显加深患者的周边前房,增宽房角入口,降低患者眼压,是治疗AACG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高眼压持续状态的重要辅助措施,为青光眼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联合激光手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PACG)的治疗和预防价值。方法对75例102眼PACG(治疗组)以及50例100眼PACG的高危人群(干预组),行联合激光手术治疗,包括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peripheraliridectomy,LPI)或联合Argon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Argonlaserperipheraliridoplasty,ALPI)。术后随访(2~4)年。结果治疗组和干预组成功率均100%。202眼最终眼压21mmHg以下。所有患者周切孔通畅、前房角不同程度开放和增宽。最终的暗室加俯卧试验均阴性。治疗前后视力、视野、眼底C/D值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无PACG急性发作。干预组无PACG发生。除有轻微前葡萄膜炎和短暂眼压升高反应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激光手术安全有效,是治疗PACG的较好方法之一,并能有效地预防一定高危人群PACG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疑性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解剖结构的异同。方法:采用国际区域性流行病学眼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ograph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Ophthalmology,ISGEO)的分类系统,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47例47眼)、PACS组(157例157眼),PAC组(96例96眼)及PACG组(86例86眼)。应用NIDEK Echoscan US-1800型A型超声测量系统对被测者眼部解剖结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状体相对位置)进行测量,各项均值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正常人、PACS和PAC与PACG的年龄、晶状体厚度依次增高(P<0.05),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依次递减(P<0.05);与正常人相比,PACS和PAC与PACG除眼轴外其余的参数都有差异(P<0.05);与PACG相比,正常人、PACS和PAC的解剖结构参数都存在差异(P<0.05);但PAC与PACG两组相比,除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外,其余的各项解剖参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正常人、PACS、PAC到PACG的前房深度变浅、眼轴变短、晶状体相对位置靠前。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对PACG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赵玲  靳扬扬  李冬  樊容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7):1367-1369
目的:评估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合并PACG白内障的患者60例70眼,其中急性PACG43眼,慢性PACG27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观察视力、眼压、房角镜检查、前房深度等。术后随访6mo。结果:手术前后比较:视力提高(P<0.05);平均眼压下降(P<0.01);房角不同程度开放(P<0.01);前房深度增加(P<0.01)。手术成功率:急性PACG组高于慢性PA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对急性PACG治疗效果优于慢性PACG,慢性期及慢性PACG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17.
汪涛  颜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142-2144
目的:探讨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phacoemulsification,Phaco)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接受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5例95眼,其中女73例,男22例,年龄46~85(平均66±7)岁。记录并分析术前及术后1wk,1、2、3、6mo 最佳矫正视力( BCVA)、眼内压( IOP)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6 mo 前房深度(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以及前房角关闭范围。随访8mo~2a。
  结果:术前IOP平均为36.1±4.3(28~42)mmHg,术后6 mo IOP 平均为15.8±3.5(8~28) mmHg (1 mmHg=0.133kPa),术后IOP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73,P<0.01)。术后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51,P<0.01)。术前ACD平均为1.95±0.34mm,术后6mo ACD 平均为3.11±0.33mm,术后ACD较术前显著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83,P<0.01)。术前前房角关闭范围90o~180o者74眼,<90o者21眼;术后前房角关闭范围90o~180o者12眼,<90o者83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9.013, P<0.01)。术前 ECC 平均为2304±135个/mm2,术后1wk,1、2、3、6mo ECC平均分别为2243±152个/mm2、2135±177个/mm2、2028±172个/mm2、2017±181个/mm2、2006±143个/mm2,分别减少了2.6%、7.3%、12.0%、12.5%、13.0%。术后2mo内ECC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68,P<0.01),于2mo后趋于稳定(P3mo=0.067, P6mo=0.073)。
  结论:伴有白内障的PACG采用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使 IOP 恢复正常。术后ECC有所减少,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 PACG 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surgery ,ICL)后眼前节参数变化及各参数与眼内压( intraocular pressure , IOP)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2014年于苏州理想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ICL患者43例74眼,应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测量其术前、术后1、3、6 mo 前房容积( anterior chamber volume , ACV )、房角( 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 )、中央前房深度( 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拱高( vault)变化,并测量同一时期眼内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与术后1、3、6mo相比,术后较术前ACV,ACA, ACD均较显著减小(P<0.01)。术后ACV,ACA,ACD在各随访观测时间点均稳定,术后vault 在1mo与6mo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t=27.66, P=0.01)。而IOP术前与术后各测量点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各时期 IOP 与ACV,ACA,ACD,拱高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ICL术后眼前节参数ACV, ACA, ACD较术前均减小,术后早期即能达到稳定状态,眼内压具有同样的稳定性,且与 ACV, ACA, ACD, vault 变化无关,但仍需长期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