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总体变化和可培养细菌菌群的变化,研究菌群变化与实验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 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每天给予2.5% DSS自由饮用,建立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正常对照组自由饮用生理盐水,第7天处死小鼠,分离结肠,提取黏膜细菌组DNA,应用细菌16S rDNA的PCR-SSCP技术对小鼠肠道菌落进行初步鉴定,对其组成结构进行分析,留取部分远端结肠进行菌群定植数量分析.结果 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所有样品分别进行3次以上的PCR-SSCP指纹图谱分析,得到了稳定可重复的图谱.模型组小鼠同正常对照组相比,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增多,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两组比较主要是不可培养细菌的差异.结论 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菌属多样性减少,各肠道菌属间存在比例失调,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参与了结肠炎的产生或加重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杨  李婷  李东福 《地方病通报》2006,21(6):83-83,85
菌群比例失调多发生在患儿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患上感和呼吸道、胃肠道疾病,常反复使用抗生素。菌群比例失调临床主要表现以皮肤粘膜真菌感染。本院收治的3例患儿均系反复使用抗生素,以口腔皮肤粘膜的感染,抗生素治疗症状加重入院。1临床资料1.1病例一:患儿男,1岁,汉,母诉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发热,T38℃~39℃,一般情况尚可。咽充血,舌红,舌苔呈地图样改变。扁桃体III度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有在家曾常期服用药物史,药名剂量时间叙述不清。入院后按上感治疗3 d病情无明显好转,口腔粘膜出现绿豆大小疱疹3个,手指破损处出现4~5个米粒大…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有重要作用.结肠菌群因丰度高且标本易于获取而研究较为深入.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聚居在其中的微生物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功能.但因小肠菌群标本难以获取而不易研究.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小肠菌群参与机体调节能量存储、肠内分泌、促进肠道免疫系统发育等,小肠菌群与结肠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小肠菌群已越来越受研究者关注,本文就小肠菌群与相关疾病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大量的微生物构成.肠道菌群和人类健康与疾病密切相关,且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肠道菌群之间相互作用,同时与机体共同维持消化,吸收,代谢等功能.近年来,肠道菌群始终是研究的一大热点,有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发病机制及防治作用进行综述,为结直肠癌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提出的"肠-脑轴"理论指出,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均存在联系.肠道菌群与卒中的联系亦受到关注.文章对肠道菌群与卒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越来越多.近年的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异常有密切关系.肠道菌群有10~(13)-10~(14)个细菌体,比人体细胞数量多出一个数量级,这些细菌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虚拟器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而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肠道菌群移植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有效的肠道菌群移植可重构患者的肠道菌群,矫正畸变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正常.本文就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及肠道菌群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结合作者本人的经验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哺乳动物的肠道共生着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菌群.菌群中的大部分细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宿主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这些肠道菌群具有促进肠黏膜免疫系统发育和调控肠黏膜免疫抗感染的功能.本文主要从肠道菌群的定植、肠黏膜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的功能调控以及肠道菌群直接或者通过调控免疫系统来对抗病原菌感染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对人类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肿瘤的发生和肿瘤免疫治疗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尽管免疫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但是目前其疗效仍不够满意.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特别是使有助于免疫治疗效果的菌群在肠道富集,可能会使得肝癌免疫治疗的效果得到提高.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肝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改变可能参与了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肝脏疾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改变.菌群移植及益生菌干预等方法在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该文就肠道菌群改变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以及肠道菌群调节用于肝脏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10.
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单细胞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基因、出生方式、婴幼儿喂养模式、抗生素应用、卫生居住条件以及长期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塑造肠道菌群的组成.越来越多的动物和人体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通过宿主能量代谢、免疫系统及炎性反应等影响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干预肠道菌群有可能成为防治肥胖及糖尿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现有的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可能与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认知与行为失常、癌症等多种疾病相关.本文检索和分析了近10余年来有关肠道菌群及其微环境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关系的研究成果,从肠道菌群及其微环境与CRC的定义、健康与CRC状态下的肠道菌群构成、肠道菌群的失调方式、肠道菌群微环境与CRC的相关性、肠道菌群微环境与CRC的病理生理机制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期望能够为揭示肠道菌群微环境在CRC的发生与发展病理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以肠道菌群微环境为靶向的、新的CRC预防和治疗手段的研发提供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2.
动物胃肠道中寄居有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与宿主免疫、营养以及其他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经过长期进化,肠道菌群与宿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生体系,但饮食等环境因素能够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活性,进而影响机体健康.另一方面,肠道菌群携带着与宿主截然不同的遗传信息,并具有比宿主更多元的代谢功能,包括从食物中摄取能量的能力,比如分解和利用不能被宿主消化的多糖.本文综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三大主要营养成分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影响,并探讨菌群变化和菌群代谢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肠道微环境主要是指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后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共生环境.肝硬化是肝脏慢性进行性损害的终末期表现,在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会伴随肠道微环境改变.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与拟杆菌等优势菌群数量减少,革兰氏阴性肠杆菌、肠球菌等增加,随之发生的小肠菌群过度生长与肠道菌群移位在肝硬化进展期非常普遍.与此同时,肠道菌群失衡也会对肝脏产生影响,使肝功能受损,促发肝硬化并发症.我们对近年来肝硬化中肠道微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 B D)包括克罗恩病(C r o h n's d i s e a s e,C 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道菌群在IBD发病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p a r a t u b e r c u l o s i s,M A P)和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两大菌群得到广泛热烈研究.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恢复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稳态成为治疗IBD的一个新方向.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古老的且可以重建肠道菌群的疗法重新被临床所关注,即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功能.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D中的作用及FMT在IBD治疗中的应用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972170正常国人小肠腔菌群及膜菌群的研究/潘令嘉…//中华内利杂志一1996,35(l的一686~689 观察3〔)例.发现空肠梭菌、回肠乳杆菌及双歧杆菌在空肠的腔菌群及膜菌群有显著性差异.未见肠球菌.大肠杆菌在腔菌群及膜菌群分别为53.3叭和3弓.3日、.有40.()少和33.3呵的类杆菌生长。同时发现回肠的各种菌群均较空肠高电镜观察5例.未见到欠以与粘膜结合的菌群。表5参10(李国芳) 9721,1胶体次拘椽酸秘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2 36。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四年第!吕卷第3期伤的预防作用/王莉…刀中华内科杂志一1996.35(12)一829~830 对大鼠的实验结果示:胶…  相似文献   

16.
肠道内数量庞大的菌群对宿主的生理病理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显示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重要的神经递质及调节因子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肠道菌群的紊乱与血脑屏障完整性降低有关.肠道菌群的稳态在预防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拟综述血脑屏障完整性与菌-肠-脑轴相关性的最新进展,为从肠道出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与健康人不同,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干预宿主营养及能量的吸收利用,促进脂肪的合成及存储,引发慢性低度炎性反应等机制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展.多项针对肠道菌群的治疗措施在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和人群研究中开展,表明饮食、运动及药物均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干预肠道菌群可能成为今后糖尿病防治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组成、特异性菌种或菌群的变化与各类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本文系统阐述了肠道菌群失调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肠道菌群的种类变化和可能的致病机制,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调控肠道菌群有望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治疗新靶点,如应用抗生素降低血压、益生菌调节高脂血症和降压;采用干扰肠道菌群代谢活性的药物,如降低氧化三甲胺水平来防治心血管疾病,通过地中海式饮食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根除成功者、H.pylori感染者及无H.pylori感染史者胃内菌群差异,探讨H.pylori根除对胃内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6例H.pylori根除成功者、12例H.pylori感染者和13例无H.pylori感染史者胃黏膜标本,研磨匀浆组织后提取基因组,扩增16S rDNA基因V3~V4高变区,构建425 bp左右扩增片段,基于Illumina Miseq PE250测序平台测序。测序数据经过生物信息处理,通过97%一致性将序列聚类得到OTU,经聚类及物种注释后获得每个样本在各分类水平的分布情况。三组样本进行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统计分析三组胃黏膜菌群差异。此外,通过物种差异与关联分析预测差异菌属与CXCL17关系及差异功能通路。结果 H.pylori根除成功组与无H.pylori感染史组胃黏膜菌群结构相似。与H.pylori感染组相比,α多样性分析后者胃黏膜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但菌群丰度无差异。β多样性结果显示,各组组内的菌群结构相似度高,而前两组组间菌群结构相似且与后者组间的菌群相似度较低。胃黏膜趋化因子CXCL17与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呈负相关。胃液趋化因子CXCL17与普氏菌属(Prevotella)呈负相关。各组间代谢途径存在差异且有H.pylori感染史组涉及更多疾病相关代谢途径,而无H.pylori感染史组则无。结论 H.pylori感染导致胃黏膜菌群发生紊乱,根除H.pylori能逆转这种改变,使胃黏膜菌群恢复至与无H.pylori感染史者相似状态。抗菌趋化因子CXCL17与胃内部分菌群具有相关性,提示胃内菌群与机体局部免疫系统可能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目前已有一些关于肠道菌群与胰腺炎关系的研究报道,这些报道揭示了肠道菌群在胰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某些重要作用.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具体作用机制,但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促进胰腺炎症变化的假说已经有了初步的共识.本文概述了肠道菌群与胰腺炎的相关性,旨在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某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