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标剂量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已经得到肯定.CIBIS Ⅱ、MERIT-HF和COPERNICUS三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和利尿剂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美托洛尔或卡维地洛能够使心力衰竭患者的总死亡率进一步降低34%~35%[1~3].因此,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所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必须从上述3种β受体阻滞剂中选用一种[4~6].β受体阻滞剂的用法是"从极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剂量,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后长期维持使用".  相似文献   

2.
多数心血管疾病最终可能发展成为慢性心力衰竭(CHF),CHF也是现代社会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1].临床试验表明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降低CHF患者病死率,并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2].因此,本文在应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基础上,联合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CHF,进一步阐述联合用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最后结果,尽管许多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转换酶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能减轻心衰症状,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存率[1],但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仅有60%[2].  相似文献   

4.
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近年来采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 ,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β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取得了重大进展 ,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并改善长期预后 ,但是应用这些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临床试验 ,均未将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纳入 ,因此 ,没有证据表明上述治疗可以改变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自然病史或提高存活率。瓣膜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问题是瓣膜本身有机械性损害 ,而任何内科治疗或药物均不能使其消除或缓解 ,更不能用来替代已有肯定疗效的介入或手术治疗。实验研究表明 ,单纯的心肌…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各种心脏疾患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和心输出量下降,诱发肺水肿、体循环淤血、水钠潴留,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纳差乏力等症状体征。延缓HF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是临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目标。神经体液机制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代偿机制,涉及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SS)和利钠肽系统等。目前用于治疗HF的药物主要为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伊伐布雷定、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醛固酮拮抗剂等。但即使给予了最优化治疗,HF的病死率仍很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住院期间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洋地黄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223例CHF患者,将其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SHF)、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及混合性心力衰竭三类,并对三类患者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接受利尿剂治疗居多,静脉制剂以呋塞米及托拉塞米为主,约占70%,螺内酯为主要的口服制剂。SHF、DHF及混合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药物使用情况分别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占70.6%、71.0%、71.2%;β受体阻滞剂占56.3%、58.1%、49.3%;洋地黄占68.9%、19.4%、61.6%;β受体阻滞剂以美托洛尔为主,占74%,平均剂量平片(10.9±5.4)mg,缓释片(18.1±6.8)mg。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四类药物使用广泛,总有效率达92.4%,需进一步加强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的应用,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OMET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β受体阻滞药物治疗是目前处理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而最为重要的手段。当前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接受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在此基础上可加用利尿剂和洋地黄类药物,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还须接受醛固酮拮抗剂的治疗。由于三个重要的随机临床试验CIBIS Ⅱ、MERIT HF和COPERNICUS研究证实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因此,目前医学界公认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Bisoprolol)、美托洛尔(Metoprolol)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Carvedilol)应作为抗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最近发表的COMET研究结果显…  相似文献   

8.
托伐普坦(Tolvaptan)是一种口服的精氨酸加压素(AVP)V2受体拮抗剂.已有临床试验验证了其在心力衰竭和低钠治疗中的有效性[1].我们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托伐普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8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包括强心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硝酸酯类等,对既往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应至少停用药物2周以上,控制诱发因素病情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9.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到晚期的病理结果,难以根治,5年死亡率高达50%[1].研究证实[2],β受体阻滞剂能阻断交感-肾上腺素系统,增加心肌细胞的β受体数量,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目前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的疗效已得到公认,但对于治疗高原地区的CHF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高原CHF的疗效,旨在为高原CHF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高,预后不良。常规治疗药物包括神经内分泌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可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改善其预后,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侯应龙  高梅 《山东医药》2008,48(2):111-112
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有相当数量的患者药物治疗仍不能阻止心力衰竭的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2.
12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碍,心功能进行性减退,病程长短不等,充血性心力衰竭出现的频率极高,预后不良,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移植术乃是其最终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及螺内酯(安体舒通)等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在各种心肌疾病和/或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华琦 《中国循环杂志》2006,21(3):236-236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长期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案由利尿剂、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和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四类药物组成。前两类药物能改善症状,后两类药物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常见综合征,症状易反复,患者劳动力减弱,预后差.近年来,随着对CHF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治疗措施在不断改进.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为基石的生物学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其并发症和病死率[1].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CHF中的地位亦得到肯定,已成为人们当前关注的热点[2].我们于2001年1月-2003年4月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和ACEI(依那普利)联合治疗CHF 6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强心剂、利尿剂及扩血管药物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一些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循证医学中也已得到了证实。但由于老年患者病程较长,心肌损害严重,加之器官功能减退,代偿功能减退,耐受性较差,有些患者疗效并不理想。本文观察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PCR)检测432例收缩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0.45]患者的ACE基因型,前瞻性随访所有患者(26.43±18.19)个月, 随访终点是死亡.分析不同ACE I/D基因分型中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ACE D等位基因的生存率比Ⅰ等位基因明显降低(P=0.027);在ACE DD基因型中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比无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的生存率明显增高(P=0.003);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ACE II、ID、DD 3种基因型的生存率无差异(P=0.196);无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ACE DD基因型的生存率比II、ID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91).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ACE DD基因型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降低,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与ACE I/D基因多态性有相关性,ACE DD基因型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循证医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已经从短期血流动力学或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修复性策略。现根据大量临床试验结果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从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利尿剂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而正性肌力药物等对预后无益。因此,在临床上积极使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将会给患者预后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心力衰竭防治的新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主要归因危险,而大多数心衰患者均有高血压史。长期高血压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又是促进冠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衰。降压目标水平为130/80mmHg。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均适用此类患者,通常需2~3种药物合用。其中ACEI(或ARB)加β-受体阻滞剂的合用最受推荐。钙拮抗剂(CCB)一般不用,但长作用二氢吡啶类CCB如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已证实不会使心衰加重或预后恶化。收缩性心衰在利尿剂基础上应长期使用ACEI(或ARB)和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病死率;舒张性心衰亦可应用这些药物,但只能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许多临床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了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价值.以往强心、利尿、扩血管一直被认为是心力衰竭的经典治疗,已被以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为主的三大类或四大类药物联合应用所取代,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应用治疗心力衰竭,通过临床应用常规药物洋地黄、ACEI、利尿剂治疗CHF,在此基础上观察加用卡维地洛对CHF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年的数据,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约2.9亿,其中心力衰竭患者450万。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三种药联合作为射血分数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金三角"治疗方案,但是5年病死率仍在50%以上。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能成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替代选择,现就慢性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治疗及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作用机制、目前临床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