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外固定加压治疗胫骨术后骨不连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胫腓骨骨折较为常见,绝大多数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能达至预期的效果,但有少数病人因各种原因而发生骨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自1993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先后收治胫骨术后骨不连36例,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1]加压治疗都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骨不连是骨折治疗中较棘手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对骨不连的治疗虽已有了很大进展,但对其医源性原因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本文将我院1984~1987年间收治的32例骨不连病人中21例医源性骨不连的原因作一分析,以引起重视。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6例,女5例。年龄17~57岁。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析15例。伤后曾经过手术治疗者16例,非手术治疗者5例。二、骨不连原因与部位:骨不连时间最  相似文献   

3.
尺骨骨折术后医源性骨不连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认识尺骨骨折术后医源性骨不连的发生原因.方法对38例尺骨骨折骨不连患者的X线片、骨折的类型、手术方式及内固定材料等综合分析来判断导致骨不连的原因.结果尺骨骨折术后医源性骨不连原因较多,包括对内固定物选择不当,对内固定操作不规范,缺乏对骨折治疗"生物学固定"原则的理解,忽视必要植骨,缺乏正确的康复锻炼和医源性感染.结论尺骨骨折治疗应遵循骨折固定的基本原则、必要植骨、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和避免感染是预防医源性骨不连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和再次手术疗效。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27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肱骨9例,尺桡骨6例,股骨11例,胫骨9例)分析骨不连发生的原因,并再次行内固定术和自体髂骨取骨植骨术治疗。结果:引起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有严重创伤、手术影响、骨折部位和患者全身情况等。经2~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于再次手术后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病情重及医源性因素是导致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时去除骨折端硬化骨,并开通髓腔以及坚强内固定和自体骨植骨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对6例骨不连和3例新鲜骨折病人应用脉冲电磁场治疗,结果较满意。骨不连时间平均8.5个月,治愈时间平均73天。3例新鲜骨折治愈时间与同类骨折相比,其骨痴形成约早半个月左右。该机既能有效地减少骨不连的发生,又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只要条件具备,可早期应用,尤其对一些有潜在骨不连因素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发生原因;并总结用锁定钢板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锁定钢板固定配合中药治疗13例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治疗过程.结果 随访时间9-17个月,平均13个月,12例均获临床愈合或骨性愈合.1例术后感染1例,桡神经损伤2例,肩周炎2例;经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锁定钢板固定加辨证运用中药是治疗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对骨折后所发生的骨不连处理比较麻烦,传统的治疗办法除了去除可能影响愈合的原因外,就是手术植骨加固定。七十年代初有人报告用持续直流电刺激治疗骨不连成功,我们从1978年开始采用此法辅助治疗骨不连8例病人,有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研究四肢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6月共收治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68例,男43例,女25例,骨折初始治疗:内钉27例,钢板32例,外固定支架4例,克氏针3例,螺钉2例,其中应用钢丝捆扎7例.骨不连治疗采用手术清理断端,更换固定(1例除外),植骨的外科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6个月.66例I期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5月,I期愈合率为97%.结论 医源性因素是导致四肢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如外科治疗合理,则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18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志明  熊涛  林川 《重庆医学》2008,37(21):2472-2474
目的 探讨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9月收治18例肱骨干骨折骨不连患者,采用骨折断端切新、固定及植骨等治疗.结果 随访7~21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肱骨骨折不愈合的常见原因为创伤重、治疗措施不当及康复训练不规范等.结论 钢板螺钉固定加植骨是治疗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0.
孙景林 《中原医刊》2003,30(12):38-39
肱骨干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在中下 1/3横断骨折中较常见。我院自 1989年 4月~ 2 0 0 3年 1月共收治经首次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 15例 ,现将防治体会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男性 12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0~ 66岁。其中车撞伤 7例 ,机器绞伤 5例 ,重物砸伤 2例 ,跳远致伤 1例。其中12例手术时间在 1996年以前 ,采用四孔钢板内固定 ,外用石膏托搭肩外固定治疗 ,术后发生骨不连。 3例发生于 1996年以后 ,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 ,石膏托外固定。2 术后骨不连的原因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发生与骨折端血供不足、固定不良 ,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分析带锁髓内钉固定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本院自2005年1月~2013年12月对286例四肢长干骨骨折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发生延迟愈合9例,骨不连12例,从多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结果:12例骨不连病例经采用髂骨游离移植及改变内固定方式,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医源性因素是导致带锁髓内钉固定四肢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只有严格操作规范,选用正确的内固定、有骨缺损时植骨、遵循生物学固定( 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 BO)原则、科学的功能锻炼,才是避免骨不连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骨不连与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内在关联性,为预防再骨折提供指导。方法抽取12例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分析不完全性骨不连与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12例患者经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处理显示,8例确诊为不完全性骨不连,占66.7%。经评估后延迟内固定物取出,再次取出时未发生1例再骨折病例,患者满意率100%。结论不完全性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再骨折的重要原因,建议对骨折手术患者取出内固定物前行骨折风险评估,避免再骨折。  相似文献   

13.
李永奎  周林军  谭军 《四川医学》2008,29(4):410-411
目的 分析探讨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原因.方法 分析6例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原因,用可靠的内固定、外固定和自体骨移植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4个月~2年,6例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保护断端周围血供,选用合适的内固定器材,遵循内固定操作原则,并给予可靠的外固定.才能减少和避免骨不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物折断的原因,并提出治疗对策及预防措施.方法 总结自2005年5月~2011年5月收治并采用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其中有10例患者内固定物折断.其中,股骨干骨折4例,肱骨骨折2例,锁骨骨折3例,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1例;锁定板折断者5例,加压板折断者4例,螺钉折断5枚,松动6枚.发生骨不连4例.结果 病人术后过早负重是内固定物折断的主要原因.但内固定物选择不恰当、质量欠佳,骨不连,骨质疏松,手术操作不当,缺乏坚强的内固定和必要的外固定以及不恰当的功能锻炼,再次外伤等,都是导致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的其他相关因素.一个内固定手术首先去除内固定物折断的医源性因素,其次教会病人如何进行功能锻炼,才能保证手术治疗的最后成功,病人出院后随访指导也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原因。方法:对自2009年4月~2012年4月行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的21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骨不连的发生率。结果:总体上,骨不连的发生率为8.05%。结论:植骨具有消除骨折端间隙、骨诱导、骨传导的作用,以及促进骨断端的再血管化。在骨折端有较明显间隙和骨折愈合缓慢等情况的四肢骨折固定术中,应同时植骨以促进骨折愈合、明显减少骨不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畸形愈合、骨不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013年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出现畸形愈合、骨不连患者98例,分析其形成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 98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骨不连的原因与患者骨质损伤程度、骨折治疗后感染、骨折部位的解剖特点、功能锻炼及内固定置入物均有关联.结论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畸形愈合、骨不连的因素较多,积极治疗及加强预防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白晨平  姬亚飞 《中原医刊》2007,34(10):56-56
目的分析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过程中出现骨不连的原因。方法自2000年以来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46例54处,并随访至骨折完全愈合或X线证实骨不连。结果术后发生骨不连3例3处。钢板断裂2例2处。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效果好,但需选择合适病例及规划操作。  相似文献   

18.
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冰丹 《医学综述》2009,15(14):2161-2163
骨折的正常愈合过程终止称之为骨不连。骨不连是常见的骨折晚期并发症,发病率为5%~10%,是目前骨科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感染性骨不连的发生机制,并对感染性骨不连的发生原因做了归纳分析,系统阐述了骨不连的传统和现代治疗原则,特别是对感染性骨不连植骨疗法的进展进行了系统回顾介绍。  相似文献   

19.
22例胫骨骨折骨不连中,开放性骨折17例,闭合性骨折5例,均为高能量损伤。骨不连类型:折端肥大型15例,萎缩型7例,并有皮肤大面积瘢痕形成。骨不连的原因:肥大型骨不连主要是骨折固定不牢所致;萎缩型骨不连主要是开放性骨折局部骨丢失,软组织损伤重以及感染形成局部血循不良,无成骨能力所致。折端肥大型骨不连采用铁轨式髓腔棒牢固内固定(联锁或不联锁);萎缩型骨不连采用植骨和伊凡洛夫外固定器固定均获成功。平均随访14.2个月,骨折愈合期为4~8个月。成功的原因与加强了骨折固定和改善了骨折的血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成因,以及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病人中,男9例,女4例;年龄19~64岁,平均39岁。骨不连类型:肥大型7例,萎缩型4例,假关节型2例。本次手术时间与上次手术时间平均间隔9.4个月(9.1~9.7个月)。所有病人均行切开复位、取出原有内固定物、自体髂骨植骨、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结果 13例病人术后获得9~24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术后2个月左右骨折端周围出现新鲜骨痂,骨不连均在术后4~12个月(平均6个月)牢固愈合。13例病人术后骨不连均获得愈合,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板、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胫骨远、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可以明显促进骨折愈合,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