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能够合理解释隶属于吐蕃时期的敦煌藏医文献与吐蕃之后的传世文献中出现相同病类问题,选择了敦煌藏医文献P.t.127、P.t.1044与《四部医典》、《八支集心要》等藏文传世文献中共同出现的"达尔甘"病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依据重要医史文献,发现在敦煌藏医文献中早已较为完整地记述了有关"隆奈达尔甘"(由"隆病"所引起的"达尔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法。经过追溯其渊源后,认为在10世纪之前或吐蕃时期藏地已有传播印度阿育吠陀经典《阇逻迦本集》等多种文献,并且提出很有可能当时在蕃土流传过《八支心要集》节译本,此译本后来为《八支心要集本注》、《八支心要集》的整本翻译工作起到过一定的作用。此论点为研究吐蕃时期藏医学与阿育吠陀经典文献关系指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以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收录的敦煌医药卷子P.3930为底本,对照原卷照片及其他文献对此卷进行重新校理,补正了马本的一些文字抄录、识读、断句等失误。  相似文献   

3.
敦煌藏文穴位图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唐代吐蕃时期针灸医学的藏文穴位图是研究吐蕃医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献,参照黄颢《吐蕃藏文针灸图释》和王德深主编的《中国针灸穴位通鉴》,将藏文穴位图所标的17个穴位(相当于汉族腧穴学的穴位)进行整理研究,将穴位最早出处、别名、部位、体表定位、归经、穴性等整理研究。表明《敦煌藏文穴位图》显示出敦煌唐代吐蕃医学已出现穴位,在取穴时是以局部解剖部位和骨度分寸折量为依据的,与中国汉族腧穴学取穴尺寸法中骨度法、折量寸法和指寸法有相同的取穴规律。不同的是此时的吐蕃腧穴学并无正式的穴位名称,处于以体表解剖标志和骨度分寸折量、以文字的描述将穴位定位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澍农教授花费30余年心血编纂的《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1])一书,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了现存于法国、英国、俄国、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具有相对完整性的106个卷号的敦煌吐鲁番医药文书进行整理、校注,全书120万字,涉及文献200多种,采用图文并行对照的形式出版。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敦煌吐鲁番医药学研究领域进入新的高度,为中医药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文本。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来源于俄国地理学会派遣的鄂登堡为首的第二次中亚考察队1914年8月20日至1915年1月26日在中国敦煌所获得的文物。其中写卷部分藏于今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从1992年开始,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努力下,由俄罗斯孟列夫、中国钱伯城主编的《俄藏敦煌文献》至2001年底已出版17册,目前已知经整理的俄藏编号达一万九千多卷号,俄藏敦煌医学文献散见于俄藏敦煌文献中,目前已知有近30个卷号之多,值得深入研究。今从六个方面对其学术价值进行了初探,包括:(1)供内经研究之参考;(2)早期的《脉经》节选本;(3)妇科秘方;(4)《五脏论》书新发现;(5)开启童蒙重医药;(6)中印医学互交流。  相似文献   

6.
介绍敦煌医药文书《平脉略例》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应有的内容要素,从而提出有些原被认为属《平脉略例》的卷子应当排除,另新增后发现的《平脉略例》卷子,确认该种文献有6个卷号,可缀合为5个传本。并提出《平脉略例》与其所在卷子的文献属性当是医药集成式教本。分析了该文献形成与传抄情况。最后附论该类卷子研究当遵原卷原貌完整校录,而非按内含章节、语段分拆整理。  相似文献   

7.
罗秉芬副教授属较早涉足敦煌吐蕃医学文献研究领域的学者。作为一名已届耄耋之年的科研工作者,至今仍在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对于推动敦煌藏医药研究的发展功不可没。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罗秉芬副教授已出版发表的学术成果,对其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就,尤其在敦煌吐蕃医学文献的传承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P.2115原卷照片为底本,参校敦煌医药卷子<张仲景五脏论>中其他S.5614、P.2755、P.2378、Дx01325V4种抄本,综合文理与医理知识就马继兴等先生<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中P.2115的校录做一补正.  相似文献   

9.
李应存等合著的《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是迄今有关俄罗斯藏敦煌医药卷子整理方面的第一部专著,收录较为齐全,校勘亦为精细,释要尤为详尽。但尚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文献的漏识和误识(如因字形近似而误),句读的漏读和误读(如不明文章体裁或文化常识而误读),以及个别注释尚欠准确等方面。本文以之为底本,对照俄藏敦煌文献原卷图片,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遗漏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10.
敦煌医学文献张仲景《五脏论》中记载的药对,是现存较早的药对文献记载。出土于敦煌的张仲景《五脏论》一卷共计4种写本,以敦煌P.2115卷子为原本,其所载药对12对,选取4对为例简述。对敦煌医学卷子张仲景《五脏论》中的药对内容进行了4个写本的比较,选取保存最完善的P.2115卷子,对其中记载的四组常用药对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敦煌石窟中藏有公元4世纪到公元11世纪印本及古写本6万卷,学术界统称其为敦煌遗书。敦煌中医药文献为敦煌遗书的重要分支,其内容自成体系,广泛涵盖理论与临床。敦煌针灸文献有二十个卷号,其中以《灸经图》最具代表性。文章力图通过研习敦煌遗书《灸经图》定位敦煌古穴天门穴,考证、归纳、总结其主治疾病,探究与现代针灸学中的头针疗法存在源与流的关系。临床实践发现,天门古穴治疗脑病疗效非凡,可广泛应用于脑外伤、脑梗死、癫痫、头痛、脑出血、发热、昏迷等脑病的针灸治疗中。  相似文献   

12.
敦煌卷子P.2856《发病书》是占卜疾病的数术类文献,其中有不少涉及疾病症状的内容。研究认为,这些症状应该是当时敦煌地区民众发生率较高的症状,但与具体的疾病占卜、禳解并无特异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敦煌医学卷子P.2662V中的紫苏煎为治疗肺病上气咳嗽或吐脓血之证所设,以该方灵活加减化裁治疗日久不愈之咳嗽,效果甚佳,经与传世文献《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方书进行对比,发现没有与敦煌紫苏煎组成相同的医方,即使方中含有紫苏或苏子的治疗咳嗽方,药物组成也不相同,其功用也有所不同,这说明紫苏煎是秘藏藏经洞而在传世文献中没有记载的珍贵方药,从紫苏煎中的药物牦牛酥、诃勒皮等组成来看,该方很有可能来源于敦煌西域的医家,也有可能是中原医家经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后经当地医家结合外来药物化裁而成,这两种情况均反映了丝绸之路医药文化中的中原医药文化与敦煌西域医药文化的密切交流。  相似文献   

14.
运用本草学和分类学方法对古今涉及白花龙胆(???????????????????,榜间嘎保)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表明敦煌吐蕃医药文献中的榜间(?????????)即是其后《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等典籍中的白花龙胆,主治音哑、咳嗽等肺部疾病;大花龙胆Gentiana szechenyii Kanitz和高山龙胆Gentiana algida Pall.是白花龙胆的两个基原,从古至今前者则是其主流品种。对涉及藏药的标准和专著中出现的认识混乱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规范,结合田野和市场调查,使白花龙胆名实相符,为该藏药制剂的现代化研究和用药安全提供了基原和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9月20-21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在甘肃·敦煌举行。在本届盛会上,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中医院设立了中医技能展示与体验馆,共有来自86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95个代表团的1500余名参会嘉宾进行了参观和体验。由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编纂的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中医医籍为中外嘉宾提供了丰盛的文化的饕餮盛宴,备受参访者青睐。在中医古籍文化展区,关于敦煌医药文化研究的专著有《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敦煌医学文献研究集成》;关于皇甫谧医  相似文献   

16.
以李应存等合著的《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为底本,对照Д X00506V原卷图片,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就李本中在识录、句读和注释等方面的一些失误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当许医文残卷》与《比其黄色经函》两种古文献中记载的催泻疗法,从方剂、适应症、敏感性等方面分析,探究吐蕃时期藏医催泻疗法的概况及《当许医文残卷》的问世时间。《当许医文残卷》是汇集藏、汉、印度、李域(吐蕃时期对新疆和田一带的名称)等地不同民族医药内容的著作,其催泻疗法应用范围甚广,《比其黄色经函》中的催泻疗法较《当许医文残卷》完善和规范,而《当许医文残卷》早于《比其黄色经函》,是了解吐蕃时期藏医药的珍贵古籍文献。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所藏的古医药文献是我国珍贵医药学资料,而敦煌出土的汉代医药遗物又为研究汉时我国西北地区医药卫生状况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汉晋以来,敦煌是东西文化、经济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洛阳伽蓝记·  相似文献   

19.
俄藏敦煌文献自1992年12月至2001年4月刊布以来,学者们相继对其进行整理研究。进行全面校录和整理的是李应存等的《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一书,该书在文字校录和文献释读方面都较为精当,医理释要尤为称道,但文字方面略嫌简略。一些重要和典型的文字现象有必要再作补充,以供读者阅读时参考。有少数脱文和误录之处,也需再作补正,以更客观地显示写卷原貌:  相似文献   

20.
详细考察了桂类药物在敦煌医药文献中的应用情况,对各种桂类药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特殊写法进行了统计。对涉及桂类药名的敦煌医药卷子按拟抄成年代的先后进行分析,认为从唐初开始,作为药名,桂心已经成为主流,这种情况很可能至少持续到北宋初年。对桂枝汤的起源问题展开探讨,认为出现在敦煌医药文献法藏卷子P3287中的"桂枝汤"极可能是现存古代文献中桂枝汤的最早出处。在敦煌医药文献中找到了"菌桂"入方的实例,但这是同一物种名称的错用还是不同物种的药物混同,还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