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锋 《医学综述》1999,5(10):443-444
<正>经典理论认为,血管壁平滑肌细胞(SMC)的增生和向内膜下迁移是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后移植血管管腔狭窄形成的关键因素,而血小板在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移植血管的狭窄,闭塞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移植血管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内膜损伤,血小板粘集并释放各种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链(PDGF-A)在自体动静脉移植后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移植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关系和在内膜增生(IH)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自体动静脉移植模型。应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动态变化特点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DGF-A在移植后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 游离动脉和静脉移植后发生内膜增生,静脉较游离动脉内膜增厚明显;PDGF-A在移植后持续表达至10周,高峰在4-6周,静脉较游离动脉表达更显著,非游离动脉无明显变化。结论 移植血管中,静脉内膜增生最明显,而非游离动脉无明显内膜增生;PDCF-A与VSMCs的增殖关系密切;另外可能有促进移植后晚期细胞外基因质(ECM)堆积而引起IH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是临床上治疗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PTCA通过重建狭窄区域血运,进而恢复缺血缺氧区域的正常血供。然而,PTCA术后由血管内膜增生(intimal hyperplasia, IH)所导致的管腔再狭窄则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损伤血管局部炎性细胞聚集浸润,血小板活化和氧化应激等因素均可以导致血管内膜增生。本文对PTCA术后引起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PTCA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血管外支架预防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文标  郑家豪 《现代医学》2003,31(4):269-27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静脉桥的再狭窄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静脉桥管壁过度扩张导致管壁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向内膜迁移,内膜与中膜增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粥样斑块,是静脉桥晚期再狭窄的重要原因.静脉桥外放置血管外支架可限制管壁过度扩张,减轻管壁损伤,有效抑制增生的血管新内膜及内膜下泡沫细胞的形成,预防静脉桥的再狭窄,是提高CABG后静脉桥远期通畅率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鼠脾源性内皮祖细胞移植在损伤血管内膜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在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及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大鼠脾源性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法定向扩增EPCs,检测其内皮细胞特性。通过尾静脉将EPCs移植到颈动脉内皮损伤的大鼠体内。10只大鼠行偶氮蓝染色,观察内皮损伤血管段再内皮化情况;其余大鼠于术后14d处死,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脾源性单个核细胞体外可诱导出内皮祖细胞,表现为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EPCs移植组损伤血管57%不被偶氮蓝着染,而球囊损伤组损伤血管几乎完全被偶氮蓝染成蓝色。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在球囊损伤2周后血管新生内膜增生明显减轻,血管腔狭窄程度显著减轻。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值显著低于单纯球囊损伤组及M199组。球囊损伤+EPCs移植组PCNA阳性表达细胞较单纯球囊损伤组及M199组明显减少。结论EPCs参与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过程。增加循环EPCs数量可以促进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新生内膜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6.
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再狭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移植桥静脉的再狭窄是一个受到多种机制调控、多因素影响的连续变化的病理过程,发生机理非常复杂。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移植静脉管壁损伤是导致再狭窄的始动因素。移植静脉过度扩张导致管壁损伤,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向内膜迁移,进而细胞外基质沉积、血管壁重构和再塑,最终导致移植静脉再狭窄。  相似文献   

7.
研究大鼠颈外静脉移植入颈总动脉后内膜增生(IH)的发病机制。应用组织切片的特殊染色,单克隆抗PCNA抗体及抗Dm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IH的发生过程。结果:①术后1d移植静脉的内膜消失,术后2d出现IH并逐渐增生,IH中可见大量平滑肌细胞(SMC),术后12周IH的面积与术后18周元显著差异;②IH中SMC的Dm呈阳性;③IH中SMC的PCNA指数于术后2d骤然升高,术后2周达高峰。结论:IH发生在移植术后2d,逐渐增厚至术后12周方停止,术后早期发生的IH是由中膜的SMC移行至内膜并增殖所致。SMC增殖的高峰在术后第2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冠脉搭桥手术采用的动静脉移植血管手术前内膜增生(IH)的发生情况,避免在搭桥手术中使用有病变的移植血管而导致手术失败。方法 从50例搭桥患者中取46段大隐静脉(SV)和27段胸廓内动脉(ITA),其中20位患者有20段配对的SV和ITA,采用形态学分析方法,分析SV和ITA移植血管手术前内膜增生发生率,测量移植血管内膜和中膜厚度及面积,比较内膜增生指数。结果 SV移植血管内膜增生发生率显著高于ITA。SV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膜厚度以及中膜厚度均显著大于ITA移植血管。有内膜增生的SV和ITA的内膜厚度指数(ITI)、内膜/中膜比(IMR)均显著大于无内膜增生的SV和ITA。结论 ITI和IMR是对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程度进行分级的敏感方法。手术前对准备采用的移植血管进行精确的筛选,将能有效地预防手术后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发生,有助于提高移植血管的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转基因小鼠股动脉的损伤模型模拟临床的血管内膜损伤,通过谱系追踪分析血管损伤后血管重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分化病理机制.方法 运用可诱导的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的转基因小鼠与带有报告基因YFP(黄色荧光蛋白)的小鼠杂交,繁殖出可在诱导剂Tamoxifen注射后,YFP在内皮细胞特异表达的转基因小鼠.并模拟临床静脉移植术,建立小鼠颈静脉一股动脉内膜移植模型,设立术后0 h(未损伤)、3、7、14和35 d 5个时间点.于各时间点取组织进行免疫化学染色和计数观察.结果 活体的静脉移植实验中,标记YFP的内皮细胞系细胞逐渐获得平滑肌细胞的特征,而失去内皮细胞的特征.在离体实验中,内皮细胞(EOMA细胞)在TGF-β,诱导4 d后同样显示出平滑肌细胞的特性.结论 在血管移植后移植血管发生了血管重构,增厚的新生内膜中的内皮细胞转化为平滑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规方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自体大隐静脉是移植血管的主要来源,但移植术后再狭窄不仅降低了手术成功率并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时间。移植损伤、血管扩张、管壁缺血、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向内膜迁移,进而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斑块形成,最终导致移植静脉再狭窄。人为干预再狭窄的方法有药物、血管外支架、扩张液、电磁辐射和基因工程等,但单一因素的干预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多因素联合干预将成为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用自体颈静脉补片修复腹主动脉缺损,观察自体静脉移植后一年内形态学的演变。实验揭示:1.移植静脉早期的血液接触面经历附壁血栓形成,发展和消褪,伴随血管内皮细胞再生,内皮细胞主要来自邻近动脉,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2部分中膜平滑肌细胞向内皮下层移行,衍化成肌内膜细胞,造成内膜增生:大部分细胞原位发生肌内膜细胞样变,导致中膜纤维性增厚。;实验结果有助于探索提高自体移植静脉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12.
万嘉 《医学综述》2011,17(13):1924-1926
自体静脉移植术后内膜过度增生是影响术后效果的重要原因,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Gax基因可以抑制自体静脉移植术后内膜过度增生,可作为治疗移植静脉再狭窄的一个新手段,HIF-1α通过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对恢复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Gax基因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两条途径来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王琳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14):21-22
近年来的研究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个以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为基础、以腊质浸润和血管壁炎症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内皮细胞可在多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受到损伤,启动炎症反应,血液中的脂质进入血管内膜后,导致炎性细胞聚集,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并坏死形成粥样斑块的脂质按心。炎症反应又引起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使得动脉壁变厚,管腔狭窄。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浸润和血管壁炎症在健康的血管也会发生,  相似文献   

14.
1905年Garrel与Gutheric首先进行自体静脉股动脉移植的实验,取得成功,成为血管移植的开拓者.1906年Goganes切除腘动脉瘤后用邻近的腘静脉替代,成为首例临床应用成功的病例,也是血管外科的里程碑.人们最早进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自体静脉代动脉是自体大隐静脉,目前已被认为是中、小血管移植的首选材料.但静脉移植于动脉后的前两年约有20%~40%的患者会产生新生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1],故提高移植后远期通畅率,移植后再狭窄的机理探讨和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认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移植静脉管壁损伤是导致再狭窄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左旋精氨酸对兔颈外静脉移植至股动脉后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辛伐他汀实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前3 d开始采用灌胃法给予辛伐他汀(10 mg/Kg溶于10 ml生理盐水),经耳缘静脉给予左旋精氨酸(100 mg/kg),对照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每天一次,直至术后取材。所有动物于术日建立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模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颈外静脉端侧吻合于股动脉,于术后4周取血管桥标本,同时取0.5 cm移植静脉作为正常静脉参照。光镜下观察、测定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近吻合口处和中央部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管腔增生面积与管腔面积比(S1/S2),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移植4周后,各组静脉均有内膜及中膜较正常颈静脉明显增厚表现,辛伐他汀组内膜及中膜增厚较对照组轻。两组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兔颈外静脉移植至股动脉后内膜及中膜增厚。(2)辛伐他汀联合左旋精氨酸能抑制动脉化静脉内膜及中膜增厚,有减轻桥静脉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尽管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但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仍然是治疗左主干和三支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大隐静脉是CABG中最常使用的血管之一,但其移植后再狭窄率高,10年通畅率约为50%,是影响CABG效果的重要因素[1].移植静脉重塑过程包括早期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均与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内皮细胞直接暴露于血管最里层,除了提供屏障作用外,还具有调节血管舒张、炎症反应、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释放等生理功能.静脉移植可引起内皮损伤,进而导致移植静脉重塑失败.本文综述静脉移植过程中缺血、保存液、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相关细胞因子对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转染NF-κB诱捕物寡核苷酸(decoy ODN)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制作20 只自体颈部动脉上静脉移植SD大鼠模型,无序ODN对照组、decoy ODN实验组各10 只.移植前,实验组移植静脉行脂质体包裹的NF-κB decoy ODN溶液浸泡转染,对照组行脂质体包裹的无序ODN溶液浸泡.移植术后4 周取出移植血管,利用病理学、凝胶电泳迁移率迟滞分析(EMSA)和RT-PCR 分别检测移植血管内膜厚度、管腔狭窄度、血管组织NF-κB转录活性和TNF-α mRNA 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移植血管内膜厚度、管腔狭窄度、NF-κB转录活性、TNF-α mRNA 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小或减少(均P<0.01).结论 NF-κB decoy ODN可有效抑制静脉桥血管NF-κB的激活从而抑制移植静脉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18.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自体颈外静脉移植于颈动脉的动物模型,以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病理过程. 方法 将一段大鼠颈外静脉分支游离,同侧颈总动脉切断,采用2点定位连续吻合法将颈外静脉分支两端分别与颈总动脉断端行端端吻合.术后超声检查血管通畅情况,于第3、7、14、28、42天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吻合完成时各吻合口均通畅,无出血、狭窄及血管扭曲等情况.超声检查示术后早期(3 d内)桥管通畅率94%.后期静脉桥管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狭窄,病理切片显示内膜不同程度增生.结论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能真实反映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理想模型.连续吻合法建立大鼠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较以往常用的间断吻合法时间短,出血少,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左旋精氨酸(L-Arg)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6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左旋精氨酸实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所有动物术日建立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模型:于术后1、2、4、6周及8周取材,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差异.(2)临床试验部分:将33例欲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血管保存液处理血管桥,观察组给予含L-Arg的血管保存液处理血管桥.结果:(1)移植4周后,各组静脉均有内膜及中膜较正常颈静脉明显增厚表现,左旋精氨酸组内膜及中膜增厚较对照组轻.两组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2)两组手术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内皮素-1(ET-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兔静泳移植至股动脉后内膜及中膜增厚.(2)左旋精氨酸联合降脂药物能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及中膜增生,减少静泳桥狭窄.(3)含有左旋精氨酸的血管保护液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延缓血管硬化,并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20.
紫杉醇防治移植动脉硬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大鼠胸腹主动脉移植模型,探讨紫杉醇防治移植动脉硬化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0只,SD大鼠16只,按供、受鼠不同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同品系移植(Wistar to Wistar)组;C组为单纯异品系移植(Wistar to SD)组;D组为异品系移植(Wistar to SD)紫杉醇干预组。移植术后30天切取移植动脉,采用光镜和电镜定性观察,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观测紫杉醇对移植动脉的影响。结果与A组比较,术后30天B组动脉壁无增厚、血管内膜未见明显增生;C组内膜增生明显,内外膜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紫杉醇则显著抑制移植动脉内膜增生,并减轻移植动脉内外膜炎症细胞浸润,防止管腔狭窄。结论紫杉醇可明显抑制异品系大鼠移植动脉内膜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防治移植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