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相关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相关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成功3例,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4例,侧脑室外引流术1例,病情快速进展无法手术2例。10例住院期间均未见瓣膜血栓、深静脉血栓等。3例死亡,病死率为30%。6例在2周后重启华法林治疗,其中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及肺部感染而死亡,2例出现原发部位的脑出血再次手术治疗。7例存活病人随访6个月,GOS评分5分2例,4分2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脑出血是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的严重并发症,积极改善凝血功能,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能有效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3例口服华法林后发生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应用华法林导致脑出血的经验和教训,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3例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中,2例因颅内血肿继续扩大而死亡;1例颅内血肿完全吸收后,继发脑栓塞,头颅CT平扫示右侧枕叶新发梗死灶,住院期间予以重启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调整INR至2~3,病情好转。结论 1严格掌握华法林治疗的适应证,定期监测INR;2对于脑栓塞风险较大的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评估脑出血风险后尽早重新启动抗凝治疗;3早期纠正INR,可减少血肿扩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后再接受颅脑手术的围手术期桥接抗凝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21年4月收治的1例心脏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桥接抗凝的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女,63岁,因轻微车祸外伤行头颅CT检查发现侵袭性垂体大腺瘤,拟行垂体腺瘤切除术;然而,术前常规检查发现主动脉瓣钙化伴重度狭窄,遂先行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为改善视力视野,进一步行手术切除垂体大腺瘤,在多学科协作下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全切肿瘤,并对抗凝过程顺利进行桥接,患者术后无相关并发症。结论 通过本病例的回顾分析,希望加强神经外科医师对颅脑手术合并心脏重大疾病的手术时机选择,以及抗凝过程中围手术期管理的认识,以期提高手术疗效及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强度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风险患者卒中一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心内科、老年科住院部及抗凝门诊确诊的治疗时间>1年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风险患者80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情况分为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各40例,其中华法林组控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为1.6~2.5,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及全身大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间在性别、年龄、伴随疾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心源性脑栓塞发生率为2.5%,阿司匹林治疗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无其他部位栓塞发生,而阿司匹林治疗组患者其他部位栓塞仅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与阿司匹林治疗组均无严重脑出血、肾出血、其他器官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低强度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风险患者卒中一级预防中疗效性与安全性方面可能与阿司匹林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调查北京市房山区心房颤动(AF)脑卒中高危老年人群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原因分析,为AF脑卒中高危老年人群规范化的抗凝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通过社区体检筛选AF脑卒中65岁及以上高危人群,调查问卷发现AF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抗凝治疗现状:结果(1)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且不存在排除标准AF患者共703例,其中299例(42.5%)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华法林145例,利伐沙班86例,达比加群68例。65~74岁、75~90岁、>90岁3个不同年龄段年龄越大抗凝比例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在703例AF患者中267例患脑梗死,其中抗凝109例(40.8%)。无脑梗死患者436例,抗凝为191例(43.8%)。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抗凝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AF脑卒中高危人群未抗凝原因有:医生未明确告知需要抗凝(48.5%);患者不知道抗凝的重要性(30.9%);医生明确告知需要抗凝,但患者担心出血(24.8%);虽医生告知需要抗凝,因华法林需要定期检测凝血,医疗条件不允许(21.3%);口服新型抗凝药价格昂贵,负担不起费用(7.9%);(...  相似文献   

6.
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颅内出血临床上少见,发病率约0.5%~1%,但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心瓣膜置换术的逐步推广,其远期并发颅内出血的病例亦有增多趋势。颅内出血的治疗与心瓣膜置换术的后期治疗相矛盾,临床处理十分棘手。我科自1997年7月至2000年7月,共救治该类患者6例,现将救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男1例,女5例,年龄31~59岁,平均41.3岁。5例曾行单纯二尖瓣置换,1例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置换。均为机械瓣,术后长期口服华法令抗凝。出血时间在术后2月~10年。1.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渐次出现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小便失禁、甚至脑疝形成。  相似文献   

7.
<正>临床常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作为华法林抗凝监测指标,不同治疗目的有不同目标INR值。当脑栓塞后二级预防需将INR控制在2.0~3.0时,国人的华法林维持剂量约在3.0 mg[1]。现遇到1例需要高剂量及对不同厂家生产的华法林敏感性有差异的患者,报道如下。1病例男,60岁,因"突发口齿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1 d"于2012年1月17日入院。1 d前在行走时突觉说话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房颤)及其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采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20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存活的164例非瓣膜病性房颤(包括华法林抗凝治疗34例,抗血小板治疗130例)以及另行采集的36例一级预防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访1年。分析70例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依据预防等级、年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水平、1年内是否继发出血进行分组比较,并分析与稳态时华法林剂量相关的因素。结果 164例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中,华法林抗凝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明显低于抗血小板组,INR、1年内颅内外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抗血小板组(均P0.05)。70例抗凝治疗患者中,与二级预防相比,一级预防的患者年龄、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和1年停用华法林的比例明显降低,身高、体质量和华法林初始剂量明显增高(均P0.05);与65岁的患者相比,≥65岁患者的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分和HAS-BLED评分明显增高,华法林初始剂量和稳态华法林剂量明显降低(均P0.05);INR 1.5~2.0的与INR 2.1~3.0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1年内未继发出血的患者比较,1年内继发出血的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明显增高,初始INR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稳态时华法林剂量与年龄呈负相关,与初始华法林剂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而言,华法林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高。对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而言,一级预防较二级预防的患者年龄更轻、服药依从性好;低抗凝强度(INR 1.5~2.0)与传统抗凝强度(INR 2.1~3.0)在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出血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别;年龄较轻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及稳态时剂量均较高,但脑卒中风险及出血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并房颤患者中长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05—2015-05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房颤伴脑梗死高危患者4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及出血情况。结果治疗1周、1个月、3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5个月,牙龈出血1例,皮肤黏膜瘀斑2例,消化道出血1例,出现痰中带血1例,出现脑梗死1例,未出现脑出血及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伴非瓣膜性房颤中应用效果显著,出血不良反应小,梗死发生率低,且老年抗凝强度INR维持在1.8~2.5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纤颤患者适合的抗凝治疗防治脑卒中的发生。方法选择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分为华法林组(100例)和阿司匹林组(50例),2组病因、病程、年龄、性别均有可比性,分别口服华法林、阿司匹林,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华法林组在预防老年心房纤颤继发脑卒中的疗效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治疗期间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略低于阿司匹林组。结论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的、安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华法林治疗房颤合并脑栓塞者疗效及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慢性心房颤动(AF)并左心房血栓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其对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收集333例AF患者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左心房和(或)左心耳有血栓78例(87个),合并脑栓塞者16例(22.5%);无血栓患者255例,合并脑栓塞者6例(2.4%);血栓患者服用华法林,无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服华法林组和未服华法林组。服华法林组根据INR(2.0~3.0)调节华法林量;8个月后所有研究对象进行D-二聚体(D-D)含量检测并对其对比分析。结果 (1)8个月后,血栓组服用华法林78例血栓消失47例(56个),再次脑栓塞3例,脑栓塞再次发生率明显小于服用华法林前发生率(3.8%);服用华法林组合并脑栓塞发生率明显小于未服用华法林者。(2)服用华法林前血栓组较无血栓组D-D含量高(P〈0.05);血栓组和未血栓组服用华法林8月后D-D含量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5),而无血栓组未服华法林组服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华法林是目前治疗和预防AF患者左心房血栓及脑栓塞的主要药物,D-二聚体指标的检测不仅有助于评估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而且还可作为评价华法林抗凝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2C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1(VKORC1)基因型在华法林相关颅内出血(WICH)术后患者重启抗凝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WICH的汉族患者28例,所有患者于颅内出血术后14 d重启华法林治疗。按照是否接受基因检测,分为基因组(12例)和对照组(16例)。基因组根据患者的CYP2C9和VKORC1基因型,计算华法林初始剂量;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方法,初始华法林剂量为3 mg/d。两组均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INR目标值为1.8~2.4)。随访3个月(91 d),对比两组INR达到目标值所需的时间、INR达目标值持续的时间在91 d中所占的百分比(达标时间百分比)及颅内外出血或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8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基因组9例,对照组12例。基因组中,8例基因型为CYP2C9 CC/AA +VKORCl AA,1例为CYP2C9 CC/AA +VKORCl GA。基因组和对照组INR达到目标值所需时间分别为(7.0±3.2)d、(12.0±5.9)d,INR达标时间百分比分别为(76±13)%、(56±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06)。对照组再发硬膜下血肿2例,无缺血事件发生;基因组无一例发生出血和缺血事件,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结论与传统抗凝比较,采用基于个体化基因型指导的WICH术后重启华法林治疗模式,INR达标时间短、在达标范围时间更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脑出血最常见的发病年龄段是50~70岁,以高血压性脑出血为主。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80岁以上高龄人群[1]的增长速度最快,相应地高龄脑出血患者也随之增多,特别是非高血压性的脑淀粉样变性性血管病所导致者明显增多。因此,如何提高对这个年龄段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已是当前神经科医生面临的一个课题。我院自2009年8月~2010年12月,采用微侵袭方法,共治疗80岁以上脑出血患者8例,除1例(82岁,出血量120 mL)因家属在术后第2天放弃治疗外,余7例均存活。在此,对之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4.
抗凝治疗自20世纪30年代晚期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存在栓塞风险的患者,在预防栓塞发生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出血性风险的并发症,其中颅内出血可以导致76%的患者死亡或是致残[1]。美国2002年的统计发现脑出血后6个月只有20%的患者可以达到功能独立[2]。再次出血、血栓栓塞是脑出血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如何处理好出血和栓塞的矛盾至关重要。出血和栓塞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也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长期接受抗凝抗聚药物治疗病人发生脑出血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3例长期接受抗凝抗聚药物治疗的脑出血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10例,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7例,钻孔引流术16例。结果 术后死亡1例(3%)。32例平均随访6个月,依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Ⅰ级2例,Ⅱ级11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2例。结论 对长期接受抗凝抗聚药物治疗的脑出血,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相关指标参数,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抗凝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栓塞类疾病非常 有效的治疗手段。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抗凝药物剂量个 体差异大、出血风险高。如何提高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基因多态性在 抗凝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华法林、达比加群等抗凝药 物的遗传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口服华法林相关脑出血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从而减低华法林相关脑出血(WAICH)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方法本研究通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查找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神经内科、外科住院AF患者WAICH患者20例和AF口服华法林无颅内出血患者30例为调查对象。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既往史、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出院转归等方面进行整理。同样方法搜集无出血组资料。对上述资料进行SAS9.4软件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分析,出血组与无出血组在高血压病、缺血卒中史、出血史、治疗时间≤1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为30.36±22.5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43.88±17.7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93±1.80、INR异变率、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HAS-BLED评分为3.30±0.73有统计学差异(P <0.05),将上述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放入多因素Logistic模型中,采用逐步回归,结果表明PT,APTT,治疗时间长短是独立因素。结论高血压病、缺血卒中史、出血史、PT升高、APTT升高、INR增高、有INR异变率、治疗时间≤1年、合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HAS-BLED评分高是非瓣膜房颤(NVAF)患者口服华法林相关脑出血的危险因素;PT增高,APTT增高,治疗时间≤1年为NVAF口服华法林致WAICH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适用范围、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以dabigatran、stroke、ischemia、hemorrhagic、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evention、secondary prevention、treatment等英文词组为检索词,检索2005年1月-2015年1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Science Direct数据库,英国Cochrane图书馆,并辅助手工检索获得临床指南、系统评价(包括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观察研究和综述等相关文献,采用Jadad量表评价临床研究、PRISMA评价清单考察系统评价(包括Meta分析)和综述质量。结果经筛选最终获得有关达比加群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英文文献23篇,临床指南2篇、系统评价(包括Meta分析)和综述6篇、随机对照试验8篇、回顾性病例分析3篇、病例观察研究4篇;临床研究高质量文献8篇、低质量7篇,系统评价(包括Meta分析)和综述均为高质量文献。结果显示:(1)达比加群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尤其是亚洲患者,具有不低于华法林的疗效和高于华法林的安全性,高龄患者宜采用小剂量,并且可能需要监测血药浓度。(2)达比加群用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脑卒中二级预防应慎重,目前有不充分的证据显示其疗效和安全性并未优于华法林。(3)达比加群用于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肌梗死及其他需抗凝治疗疾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尚缺乏循证证据,其疗效和安全性尚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4)达比加群是否能够常规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循证医学方法对评价达比加群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达比加群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应慎重。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加华法令对TIA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 TIA用低分子肝素加华法令的抗凝治疗价值。方法 :低分子肝素 5 0 0 0 AXa IU ,每 12小时一次皮下注射 ,同时服用华法令 ,其剂量最初为 4~ 6毫克 ,合用三天 ,停用低分子肝素。以后用华法令维持抗凝治疗 ,根据凝血酶原时间 ,活动度 ,INR调整华法令用量 ,至抗凝状态稳定后 ,用华法令维持 2~ 3个月以稳定抗凝治疗。结果 :治疗组 35例 ,经低分子肝素加华令抗凝治疗 ,32例 TIA停止发作 ,2例继续发作 ,1例发生脑梗死。对照组 :35例 11例 TIA停止发作 ,10例继续发作 ,14例发生脑梗死。二组在疗效上有显著性差异 ,在脑、消化道出血方面 ,无差异 ,在局部皮肤及牙龈出血方面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但临床不影响疗效。结论 :对 TIA患者用低分子肝素加华法令的抗凝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脑干出血临床与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干出血患者是神经科的急重症 ,其发病急 ,临床症状复杂 ,预后差 ,病死率高。现就 1988年 1月~2 0 0 1年 8月收住我院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干出血 4 1例患者的临床与预后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资料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4 1例脑干出血均系我院 1988年 1月~ 2 0 0 1年 8月的住院患者 ,全部病历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的标准[1] 。并排除出血性疾患、抗凝治疗、外伤、肿瘤等疾患。男 2 7例 ,女 14例 ,年龄 39~ 75岁 ,平均 5 7 0岁 ,其中 >60岁 2 7例 ,中脑出血 1例 ,桥脑出血 2 8例 ,延髓出血 1例 ,中脑、桥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