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中药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的退热疗效。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患者7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药浴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药浴组进行基础治疗加中药药浴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的起效时间和解热时间。结果 12组起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药浴组的解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药浴联合常规治疗可缩短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的解热时间,但不能缩短退热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自拟柴膏银黄解热糖浆加柴胡、清开灵针治疗外感高热急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体温在 3 9℃以上外感高热患者 87例 ,分为治疗组 77例和对照组 10例。治疗组予柴膏银黄解热糖浆 10 0~ 2 0 0 m L/次口服 ,每隔 4小时 1次 ;柴胡针 2~ 4m L 肌注 ,每日 3~ 4次 ;清开灵注射液 2 0~ 6om L 加入 5 %葡萄糖盐水 5 0 0 m L 中静点 ,每日 1次 ,以上药物均用至热退为止。对照组予常规退热西药治疗。随访观察总结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退热时间最短 2小时 (平均 49小时 ) ,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平均退热时间 5 4小时 )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并且治疗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迅速。结论 :柴膏银黄解热糖浆加柴胡、清开灵针治疗外感高热急症 ,疗效好 ,疗程短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许新霞  焦伟  武继涛 《中医药研究》2012,(10):1198-1199
目的比较常规治疗和分别加用连花清瘟胶囊鼻饲或灌肠、针刺疗法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之高热、神昏两症的疗效。方法将72例中风中脏腑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和中药组,每组24例,对照组予西药对症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常规针刺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连花清瘟胶囊鼻饲或灌肠,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7d后的Glasgow昏迷评分和体温数据并评定疗效,记录起效时间。结果针刺组和中药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针刺组(P〈0.05);针刺组和中药组治疗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治疗高热起效时间短于针刺组(P〈0.05)。结论常规加用连花清瘟胶囊或针刺治疗能显著提高中风中脏腑闭证之高热神昏两症的疗效和见效速度;在提高高热症的疗效及见效速度方面加用连花清瘟胶囊优于加用针刺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升降散合麻杏甘石汤治疗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外感高热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及应用解热镇痛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升降散合麻杏甘石汤,观察两组患者的体温和恶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流涕鼻塞、咽痛等主要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结论:升降散合麻杏甘石汤是治疗外感高热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5.
陆峰丽  姚国芳 《新中医》2020,52(16):156-159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与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银翘白虎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外感高热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并给予物理降温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组加予银翘白虎汤灌肠治疗。2组疗程均为3 d。记录用药前与首次用药后30 min、1 h、2 h的腋温,并统计退热有效率;记录退热起效时间和解热时间,统计治疗1 d、2 d、3 d的解热率;治疗前后评定主要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降低体温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首次用药后30 min、1 h、2 h的腋温均呈下降趋势(P<0.05),观察组用药后3个时点的腋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和解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首次用药后1 h、2 h的退热有效率与治疗2 d、3 d的解热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西药与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银翘白虎汤灌肠治疗外感高...  相似文献   

6.
中药腧穴涂搽法治疗小儿外感高热10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腧穴涂搽法与传统物理降温法对小儿外感高热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小儿外感高热患者1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6例,采用中药腧穴涂搽法治疗;对照组92例,采用传统物理降温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体温变化情况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6.79%,总有效率96.2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退热起效时间及体温复常时间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主要症状及体征的起效时间、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积分变化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腧穴涂搽法是一种起效快、应用方便、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确切的外用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钟华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1026-1027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方法将164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2例,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美林退热,治疗组给予本院自制的中药保留灌肠退热;比较两组退热的效果。结果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而完全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体温反跳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起效快,退热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治疗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药浴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静脉滴注炎琥宁注射液和口服柴黄颗粒),药浴组进行基础治疗加中药药浴治疗,疗程3天,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及解热时间。结果 1)药浴组退热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药浴组的解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1)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具有确定的退热疗效。2)中药药浴联合常规治疗可明显提高退热疗效,缩短解热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治疗外感高热及提高其综合疗效的有效针灸疗法。方法将患者2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3例与对照组128例,治疗组电针大椎穴,治疗组肌注安痛定注射液;观察24h即时退热效果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时点体温均低于对照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恶寒、肢体酸痛、头痛、汗出症状缓解起效时间及恶寒、头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短;相关症状积分下降值于2、6、12、24h均高于对照组,综合疗效于2、6、12、24h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大椎穴治疗外感高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石板大青汤治疗外感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7例本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37例服用石板大青汤,对照组60例按西医常规方法治疗。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板大青汤治疗外感高热在退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及复发率方面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尹秋  陈启俊 《河北中医》2001,23(3):169-170
目的 观察清瘟解热冲剂治疗外感高热疗效。方法 治疗组105例用清瘟解热冲剂治疗,1次/6h,开水冲服。对照组53例用青霉素640万单位/d静脉点滴,病毒唑0.8g/d静脉点滴。2组均3日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2%,对照组为77.36%,2组总有效率、开始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清瘟解热冲剂治疗外感高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四叶桑菊汤治疗外感风热证(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外感风热证(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抗感染治疗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及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四叶桑菊汤治疗。结果:治疗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体温起效时间、解热时间、痊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四叶桑菊汤治疗外感风热证(呼吸道感染)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草药金果榄佐治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外感发热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在抗病毒、抗菌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金果榄汤药,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片;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体温开始下降时间相当,但治疗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中草药金果榄佐治外感高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4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与对照组(88例)。两组均予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加用中药药浴及穴位按摩,对照组加用普通温水浴。两组疗程均为3天,观察临床疗效及体温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1%、85.2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当天、治疗前与治疗72 h后、治疗当天与治疗72 h后体温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体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当天体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体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满意,且解热起效快、体温不反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麻杏甘石汤序贯给药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其量效关系的研究.方法:180例外寒内热型外感发热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麻杏甘石汤序贯给药,常规组采用麻杏甘汤常规给药,对照组采用头孢氨苄异形片给药.观察5d.以体温起效、复常时间,平均治疗时间,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积分变化,体温各时段均值与服药间隔的关系,体温复常所用的中药数量及平均用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复常时间、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减少,体温显愈率、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所用中药总数量无差异情况下,麻杏甘石汤序贯给药与常规给药相比,具有起效快、体温复常时间短、退热作用稳定、不易反复等优势,能明显缩短病程、改善发热及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外感发热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抗炎抗病毒等治疗基础上,分别进行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和冰力降温贴的辅助治疗,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后0.5、1、1.5小时体温变化及降温幅度,并观察2组用药后24、48、72小时的退热疗效。结果:2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71.67%,对照组46.6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用药1.5小时后治疗组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2组体温下降幅度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退热快,体温不宜复升,经济、方便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疗效。方法 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其退热作用及改善血象方面亦忧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解玲芳  胡晓丹  张琼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526-526,532
目的观察中药退热颗粒剂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疗效。方法患儿1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用中药颗粒剂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近似,其体温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退热颗粒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开发治疗外感发热、特别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纯中药制剂——柴荆解热袋泡剂。方法:筛选中药,确定组方;制备成袋泡剂;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和临床实验。结果:治疗效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柴荆解热袋泡剂疗效肯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疏风散熏洗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0例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疏风散熏洗,疗程3d,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降温起效时间及体温完全降至正常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治疗组为96.0%,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0%(P<0.05);用药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风散熏洗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能缩短退热时间,改善伴随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