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95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2月至2007年9月收集的95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为71例,占74.74%;阿糖胞苷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有42例,占44.21%;神经系统损害最常见;重度药品不良反应14例,占14.74%,表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须定期监测与报告,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96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市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收集的96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氟尿嘧啶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有29例,占30.2%;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须定期监测与报告,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彭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27-428
目的总结肿瘤患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其特点,为临床医疗的合理用药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集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60份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肿瘤药物涉及的不良反应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由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厄洛替尼以及吉非替尼导致的不良反应位居前三位,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也是常见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医疗上应不断加强对抗肿瘤药物的监测,减少或者避免肿瘤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抗肿瘤药物--格列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列卫为人工合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功用于血液系统肿瘤,尤其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并正试用于胃肠基质瘤、小细胞肺癌以及胶质母细胞瘤等实体肿瘤的治疗。本文就格列卫的作用机制、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作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肿瘤的不良反应与疗效性价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0日的抗肿瘤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结果:VEGFR引起的不良反应数最好;主要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都是变态反应与消化系统反应;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价值相对较高。结论:蛋白酪氨酸激酶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有着密切的关系,筛选出合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成为开发抗肿瘤药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韩一萱  张士勇 《安徽医药》2011,15(1):115-117
目的该院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该院2007~2009年收集的250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分析。结果在250例不良反应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为228例,占91.2%;生物碱类抗肿瘤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见,共62例,占24.8%;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2例,占4.8%;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时发现,诊治和预防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张玉潜 《药品评价》2012,(33):35-37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集到的43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ADR发生率(56.39%)高于男性(43.61%);药师上报ADR报告209例(47.72%);静脉给药(79.00%)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所有ADR报告中,氟喹诺酮类(128例)和大环内酯类(112例)最多;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样反应(32.21%)和胃肠道反应(24.65%),其次是注射部位局部刺激(13.12%)。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上报蚌埠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关于使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引起的54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54例新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中,男性多于女性,以≥51岁的老年人群为主(45例,83.3%).涉及新型抗肿瘤药物1...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赣州市肿瘤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方法对本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收集到的76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中,涉及造血系统5例(占6.58%)、消化道反应17例(占22.37%)、变态反应21例(占27.63%)、神经系统反应9例(占11.84%)、心血管系统4例(占5.26%)、呼吸系统3例(占3.95%)、泌尿系统6例(占7.89%)、50岁以上43例(占56.58%)。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对于突出的不良反应要有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0.
我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本院2009~2010年抗肿瘤药物(西药)的不良反应,促进合理、安全地使用抗肿瘤药物。方法收集本院2009~2010年抗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178例ADR中,男性91例,女性87例,50岁以上127例(71.35%);涉及抗肿瘤药物6大类58种,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中抗肿瘤植物药有64例排在第1位,占35.96%;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最为常见,占46.07%。结论临床应该充分重视的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提高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检测水平,及时发现、诊断和预防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2018年抗肿瘤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346例,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给药途径与发生时间、ADR分级与转归情况、关联性评价、报告主体等进行分析。结果:346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占61.27%,男性患者占38.73%;年龄以45~59岁组占比最高(43.64%);药物种类占比最高的依次为抗代谢类(21.21%)、铂类(20.98%)和植物来源类(20.51%);累及系统/器官最常见的为血液系统(36.86%)、消化系统(16.80%);引发ADR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85.08%);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2 h(37.06%);严重ADR为64例(18.50%),新的ADR为6例(1.73%)。结论:抗肿瘤药物致ADR较多且严重,应加强监测高危品种、长期用药、严重ADR、新的ADR;药师应从多方面发挥作用,注重对特殊人群的药学监护,促进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661例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肿瘤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04~2008年的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表661例,对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级别等项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661例报告表中,男430例(65.05%),女231例(34.95%),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191例(38.43%);涉及64种抗肿瘤药,涉及怀疑药物共计1145例次;居前3位的药物是顺铂(210例次)、氟尿嘧啶(135例次)、奥沙利铂(124例次);静脉注射给药1027例次(89.69%);涉及ADR临床症状共计1566例次,消化系统损害773例次(49.36%)居首位;发生新的、严重的ADR共242例,占36.61%。结论:收集整理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定量分析、综合评价其基本信息,有助于促进抗肿瘤药临床合理应用,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抗肿瘤药物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肿瘤始终是严重危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每年全球肿瘤死亡总数达700万人.WHO最近宣称,到2020年全世界肿瘤发病率将是现在的2倍.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新增癌症病例,除非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否则16年后,每年将有2000万癌症患者;如果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每年发病率将减少至现在预计的3/4[1].  相似文献   

14.
李悦  张宝  杨红  陈婷婷  马晓 《中国药业》2022,(22):117-119
目的 为儿童临床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某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报至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的儿童使用抗肿瘤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145例,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ADR类别及转归情况并分析。结果 145例ADR报告中,男性患儿(62.07%)多于女性(37.93%);年龄以小于6岁最多(82例,56.55%);原患疾病以白血病最多(140例,96.55%),其中又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多(126例,86.90%);ADR涉及最多的药物类别为抗代谢类(147例次,52.88%);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注射(180例,64.75%),尤以静脉滴注较常见(145例次,52.16%);ADR多发生于用药3 d内(59例,40.69%);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血液系统(110例次,59.78%),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髓抑制(107例次,58.15%)。结论 临床应加强患儿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与上报,了解ADR的特点及规律,做好预防工作,为儿童临床安全、合理、个性化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特点。方法搜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69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特点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年龄>50岁患者所占比例较大,紫杉醇、吉西他滨和多西他赛所占比例较大,联合用药所占比例较大,皮肤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所占比例较大,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有一定特点,应加强用药监测,减少危害。  相似文献   

16.
13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我国每年5000万住院患者中,至少有250万(5%)人的住院原因与药品不良反应有关。为了预防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药物安全信息交流,笔者分别对本院患者的基本情况、致不良反应的药物分布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本组资料来源于2004年1月―2005年9月期间我院临床各科自发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134例。134例不良反应报道中,男性53例,女性81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87岁。其中16~18岁1例,19~59岁87例,61~87岁46例。患者有过敏史的9例,家族过敏史不详。2结果2.1药物分类在134例不良反应报告中,…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焦点从细胞毒性药物逐渐转向分子靶向药物,这类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中过度表达或突变的分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与传统的化疗方案相比,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高特异性且不良反应较轻的新型治疗方法,但是分子靶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腹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成为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某三级医院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监测分析,为临床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同时分析ADR呈报情况。方法:对该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的304例抗肿瘤药物ADR报告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4例ADR中男116例,女188例;40岁以上275例;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最多的是注射用顺铂79例;ADR临床表现以血液系统、消化系统为主。发现新的不良反应12例;2012年12月份肿瘤科不良反应报告率为1.02%,用回顾性住院患者集中监测法发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7%。结论:应加强对肿瘤患者ADR的监测工作,改善监测方法,以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抗肿瘤药物治疗后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不同种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及其化疗期间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深入研究。结果 88例肿瘤患者中,10~30岁的30例,占34%。31~50岁的38例,占43%。51~80岁的20例,占23%。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是恶性肿瘤治疗中最常见的反应,其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最为严重。心脏毒性、肝脏毒性、神经系统毒性、泌尿系统毒性、肺毒性以及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与化疗的药物种类密切相关。结论采用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大,通常称之为剂量的限制性毒性。  相似文献   

20.
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理及其研究进展。方法综述了最新发现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化学结构、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及其发展方向等内容。结果结论蛋白酪氨酸激酶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细胞生命活动的信号转导途径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筛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成为开发抗肿瘤药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