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八角莲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了八角莲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技术.方法 采用八角莲成熟种子为材料,经过种子消毒诱导出芽,成功培育出无菌幼苗,再用幼叶、叶柄进行试管繁殖.结果 种子外植体以70%酒精消毒45 s+3%次氯酸钠消毒5 min组合进行灭菌效果最佳,污染率为0.00%,出芽率为1.9%;种子在MS+6-BA 2.0 mg/L + GA3 0.5 mg/L激素配比上容易萌芽,出芽率为15.6%;在取材部位筛选中,以幼叶为外植体对诱导出芽效果最佳,最佳诱导愈伤组织激素组合为MS + 6-BA 1.0 mg/L + NAA 0.3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5.7%;结论筛选适合的外植体和激素组合,对八角莲愈伤组织诱导和丛生芽分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小檗科植物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层析方法 进行纯化,通过标准品对照、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八角莲根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4'-去甲基鬼臼毒(4'-demethylpodophyllotoxin,Ⅱ)、山茶酚(kaempferol,Ⅲ)、苦鬼臼素葡萄糖苷(picropodophyllotoxin 4-O-glucoside,Ⅳ)、地菲林萄萄糖苷(cleistanthin-B,V)、山茶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glucoside,Ⅶ)、槲皮素-3-O-β-D-吡喃萄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Ⅷ)、苦鬼臼毒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萄萄糖苷(picropodophillotoxin4-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Ⅸ)、槲皮素(quercetin,Ⅹ)、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Ⅺ).结论 化合物Ⅴ、Ⅶ、Ⅷ、Ⅹ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液体振荡培养八角莲愈伤组织及其鬼臼毒素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培养八角莲的愈伤组织。方法与结果在MS+NAA 0.2 mg/L+6-BA3.0 mg/L的液体培养基中,愈伤组织20 d平均增加重量达53.4 g。添加0.2g/L苯丙氨酸的培养基中,鬼臼毒素的含量可达0.5%。  相似文献   

4.
白木香愈伤组织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戚树源  陆碧瑶 《中草药》1993,24(2):59-60,74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金银花(忍冬Lonicerajaponica的干燥花蕾)的黄酮苷类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结合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显色及NMR等波谱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从金银花中分离到了9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1)、槲皮素-3-O-葡萄糖苷(2)、3,5,3′-三羟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3)、棉花苷(4)、烟花苷(5)、水仙苷(6)、芦丁(7)、槲皮素-5-O-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7-O-新橙皮糖苷(9)。结论 化合物1和3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金银花黄酮F和金银花黄酮E;化合物2、4~6、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43.4±1.1)μmol/L。  相似文献   

6.
灯盏花黄酮苷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从菊科植物灯盏花Erigeron brevis capus中分得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灯盏乙素(scutellarin,I)、5,6,4′-三羟基黄酮-7-O-β-D-半乳糖醛酸苷(5,6,4′-trihydroxy flavone-7-O-β-D-galactonic acid,Ⅱ)、灯盏素(4′-hydroxy baicalein-7-O-β-D-pyranglu  相似文献   

7.
笔管草中Megastigmane及黄酮苷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木贼科植物笔管草(Equisetum debil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笔管草全草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megastigmane型化合物和4个黄酮苷,分别鉴定为blumenol A(1),corchoinoside C(2),sannnangaoside A(3),(3S,5R,6R,7E,9S)-megastigmane-7-ene-3-hydroxy-5,6-epoxy-9-O-β-D-glucopyranoside(4),山柰酚-3,7-双葡萄糖苷(5),camelliaside C(6),山柰酚-3-槐糖苷(7)and clematine(8).化合物1-4,6,8均为从木贼科植物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地稔9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NMR和MS等光谱数据鉴定了结构,它们分别是槲皮素(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6"-O-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2",6"-O-双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木犀草素(7)、木犀草素-7-0-(6"-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9)、芹菜紊-7-O-β-D-(6"-O-7酰基)-葡萄糖苷(10)、柚皮素(11)、异牡荆素(12)、表儿茶素-[8,7-e]-4β-(4-羟基苯)-3,4-二羟基-2(3H)-吡喃酮(13)。化合物3,5,6,8~11和13等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地稔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黄酮为检测指标进行银杏愈伤组织培养条件筛选研究.方法 采用MS培养基,对银杏叶茎等进行初代愈伤组织的诱导,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黄酮含量,通过不同配方的培养基的对比试验筛选出最佳配方,在确定最佳配方之后再加以继代培养.结果 其中初代培养最佳配方为M S+3.0 mg/L6-BA+2.0 m...  相似文献   

10.
肿节风中黄酮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研究中药肿节风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聚酰胺、Sephadex LH-20,Lipophilic 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IR,UV,MS,1H-NMR,13C-NMR)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肿节风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苷类和3个其他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1),槲皮素-3-O-α-D-葡萄糖醛酸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3),5,7,4′-三羟基-8-C-β-D-葡萄糖二氢黄酮碳苷(4),新落新妇苷(5),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3,4-二羟基苯甲酸(7),异秦皮啶(8)。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得到,其中1~3为该属中首次发现的葡萄糖醛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开环异落叶松脂素脱氢酶(secoisolariciresinol dehydrogenase,SDH)是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该研究通过基于SDH基因保守性序列的同源PCR方法,结合快速扩增c DNA末端(RACE)技术从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愈伤组织中克隆得到2个SDH候选基因SO282和SO1223,并实现了以上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体外酶活性分析表明重组SO282具有SDH活性,为后续研究八角莲中鬼臼毒素的生物合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吴茱萸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溶剂法和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吴茱萸70%乙醇溶液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该文报道其中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2),香叶木苷(3)和柯伊利素-7-0-芸香糖苷(4).结论:化合物1,3,4均为首次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夏至草Lagopsis supina全草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结合其理化性质及MS、NMR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夏至草提取物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得到2个黄酮苷元,分别鉴定为芫花素(1)、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2)。从夏至草提取物水部位分离得到10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6"-(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基)-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3-O-6"-(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基)-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10)、芦丁(11)、山柰酚-3-O-(6"-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银椴苷, 12)。化合物 34 为首次从唇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12 均为首次从夏至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内生真菌在其宿主植物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濒危植物八角莲菌根的结构及内生真菌的分布情况,对其野生植株菌根进行了显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八角莲植株与内生真菌关系密切,其根中定殖着2种不同形态的真菌;真菌主要分布于表皮层和皮层,其中皮层中分布着膨大的菌丝结构。研究结果为八角莲属植物菌根结构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楹树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锐  庾石山  裴月湖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6):2063-2066
目的:研究楹树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95%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quercetin 3'-O-β-D-glucopyranosyl-3-O-rutinoside(1),kaempferol 3,7-di-O-β-D-glucopyranoside(2),rutin(3),D-pinitol(4),luteolin 7-O-β-D.glucopyranoside(5),(+)-lyoniresinol 3α-O-β-D-glucopyranoside(6),(-)-lyoniresinol 3α-O-β-glucopyranoside(7),syringin(8).结论:化合物1,2,4,6~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化合物3和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压与减压硅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Sephadex LH-20等方法,从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细胞培养物8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纯化得到了17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各种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1),杜仲树脂酚(2),松脂素(3),(1R,2S,5R,6S) -2-(4-hydroxyphenyl) -6-( 3-methoxy-4- hydr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e(4),表松脂酚(5),caruilignan D(6),3-羰基愈创木烷-4-烯-11,12-二醇(7),落叶松脂素(8),tetrahydro-2-( 4-hydroxy-3-methoxyphenyl) -4-[ (4-hydroxyphenyl) methyl] -3-furanmethanol(9),5′-甲氧基落叶松脂醇(10),vladinol D( 11),环(L-脯氨酸-L-缬氨酸)(12),7′-羰基马台树脂醇(13),(+) -guayarol( 14),acutissimalignanB(15),异落叶松脂素(16)以及β-谷甾醇(17).其中化合物12为环二肽类化合物,7为倍半萜类化合物.除化合物7,12与17外,其余均为木脂素类化合物.17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组织培养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7.
大叶冬青为苦丁茶的主要基源植物,三萜皂苷为其主要的活性和特征性成分。该研究从大叶冬青叶中分离得到了2个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大叶冬青皂苷R(1)和大叶冬青皂苷S(2),并根据NMR,MS等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其中大叶冬青皂苷R为第1个含有19-28内酯环的三萜皂苷。  相似文献   

18.
胡芦巴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胡芦巴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RP-8柱、MCI柱、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鉴定结构。结果: 从胡芦巴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十六烷酸(1)、宝藿苷-Ⅰ(2)、甲基-α-D-吡喃葡萄糖苷(3)、2"-O-P-香豆酰牡荆素(4)、异牡荆素(5)、牡荆素(6)、8-C-β-D-吡喃葡萄糖基山奈酚(7)、异荭草素(8)、荭草素(9)、2"-O-P-香豆酰荭草苷(10)、L-色氨酸(11)。结论: 化合物 1~3,7,11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戴莹  杨世海 《中草药》2016,47(10):1768-1774
目的建立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愈伤组织培养体系,并考察种子、全草及愈伤组织中总黄酮醇苷量。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外植体、培养基、光照条件、激素种类及其配比等对蒺藜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影响,确定蒺藜愈伤组织培养体系,采用HPLC测定其种子、全草及愈伤组织中总黄酮醇苷量。结果以蒺藜茎段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MS+2,4-D 0.5 mg/L+6-BA 0.1 mg/L,25℃全天恒温暗培养;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2,4-D 1.0 mg/L+6-BA 0.2mg/L+ZT 1.0 mg/L,12 h/d光培养,p H 6.2,继代周期为35 d。种子、全草及愈伤组织中总黄酮醇苷量分别为1.46%、2.01%、5.22%。结论愈伤组织质地疏松,适合建立稳定高效的组织培养体系,其有效成分总黄酮醇苷量高于种子和全草。  相似文献   

20.
蒋晓文  白俊鹏  田星  赵庆春 《中草药》2016,47(5):726-731
目的研究牛蒡Arctium lappa根中的黄酮苷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构效关系。方法采用重结晶、硅胶柱色谱、RP18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PHPLC等多种分离手段,对黄酮苷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NMR、ESI-MS)鉴定其结构,并采用DPPH法、ABTS法和FRAP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从牛蒡根5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素-7-芸香糖苷(1)、橙皮苷(2)、淫羊藿苷(3)、芒柄花苷(4)、异芒柄花苷(5)、新甘草苷(6)、新异甘草苷(7)、甘草苷(8);经3种不同方法测试,分析了这一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8显示出较强抗氧化活性;黄酮的B环上的3′-OH和4′-OCH3结构具有较高电子离域并且能形成氢键,很大程度提高了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其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