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血液流变性改变。方法 对25例分裂样精神病,115例精神分裂症及60例正常健康人做血液流变学检测 的前瞻性研究。结果 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全血粘度、刚性指数、低切还 原粘度、纤维蛋白原、电泳率都显著高于正常人,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比较, 除全血粘度(1.0s-1)、血浆压积的改变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外,其余各项无显著差 异。结论 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具有相似的血液流变性改变,从一个侧面提 示两者可能是同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精神病前躯症状诊断价值,对80例首次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复发后改诊为精神分裂症病人(SC组)与60例维持诊断分裂样精神病的病人(SCF组)的前躯症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前躯症状的发生率,尤其是不恰当行为、性格改变、讲话离题、躲避亲人或与人疏远、敏感、多疑、怪异想法、无端恐惧、强迫症状等发生率SC组显著高于SCF组。提示精神分裂症与分裂样精神病的前躯症状确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为分裂样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112例首次发病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患者,按病程达1mo痊愈否分为分裂样精神病组(痊愈者)43例,精神分裂症组(未愈者)69例,于入院初1w内开始收集入组患者的阳性家族史,Schneider一级症状的频度等临床资料,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精神症状,根据DSM-Ⅳ分别标明是否伴有预后良好的4项特征。结果分裂样精神病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关心健康、焦虑、敌对、猜疑及定向障碍因子分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而动作迟缓、情感平淡、不合作因子分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或0.01);4项预后良好特征及患者合作率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初诊前症状持续的平均时间及同一患者Schneider一级症状≥2条的频率均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1)。结论分裂样精神病仅用病程标准区别于精神分裂症而不附加上述的内涵特征,则可能会包含异源性患者。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本症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最多。我们对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并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本症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最多。我们对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本症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最多.我们对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为分裂样精神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06例首次入院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的患者进行为期3~5年的随访。结果33例分裂样精神病维持了原诊断,65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6例改诊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2例改诊为心境障碍。分裂样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在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分裂样精神病很有必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例健康人,分别对两组对象进行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并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红细胞比容及全血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水平测定在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的转归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138例入组病人分别于首次诊断、病程6个月及病程2年时进行3次随访调查。出院病人由精神科医师电话随访或根据其门诊记录进行测评,同时采用ICD-10诊断标准进行再诊断。结果 病程6个月时,138例分裂样精神病转归为精神分裂症者93例(67.4%),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者11例(8.0%),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者3例(2.2%),转归为器质性精神障碍者1例(0 7.%);病程2年时,又有13例(14 0.%)精神分裂症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4例(2 9.%)分裂样精神病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年龄〈45岁、性格内向、慢性起病、起病无诱因、缺乏活力评分较高、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高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精神分裂症;慢性起病、女性、焦虑抑郁评分较高、思维逻辑评分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分较低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慢性起病、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高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结论 首次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的病人在2年内会转归为多种疾病,过分依赖目前诊断标准可能造成误诊,追踪观察对确诊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丹参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液流变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复方丹参对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治病作用。方法 对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研究组30例以抗精神病药加复方丹参,对照组90例单以抗精神病药治疗,观察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4周后检则血液流变学12例指标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结果 研究组治疗4周后的全血粘度(300s^-1和1.0s^-1、低切还原粘度、RBC刚性指数、RBC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都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脑血流量则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除全血粘度有显著改善外其它指标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的BPRS减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丹参对精神分裂症有辅助治疗作用,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高粘滞血症和提高BPRS减分率。  相似文献   

11.
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血液流变性特点及不同临床类型之间的差 异。对符合 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的病人 14 0 例进行临床分型和血流变检 测,并与60名健康人对照。结果显示:榆神分裂症患者全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 低切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和电泳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红细胞电泳时间、脑血流量 显著低于健康人;偏执型和未定型突出表现为高血粘度和高电泳率,青春型以高血 粘度和高血小板粘附率为突出。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高粘滞血症及各型间的差 异提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血液流变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缺陷型与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缺陷型与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的血液流变性特点。方法:对1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Carpenter的标准划分为缺陷型和非缺陷型,并与60名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然后进行同性别比较。结果:患者不管男女,其全血粘度、低切还原粘度和纤维蛋白原都显示缺陷型〉非缺陷型〉同性别健康人,此外,缺陷型还有高血小板粘附率和低脑血流量,非缺陷型还显示高红细胞聚集指数、高电泳率和低电泳时间。结论:精神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的血液流变学性质特点。方法:对115例精神 分裂症患者与6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患者中全血粘度、刚性指数、低切 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而脑血流量则比健康人低(P< 0.05),其它指标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性质的改变可作为精 神分裂症诊断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和血糖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缺血性卒中病人血液流变性和血糖水平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血糖和血流变学相关参数的检测.结果缺血性卒中病人的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其中全血中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与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正相关(P<0.05).调整红细胞聚集和变形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后计算血糖和全血黏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发现全血中切、低切黏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和血糖正相关(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与血糖增高有关,高血糖主要通过影响红细胞聚集和变形能力、血浆黏度,使全血黏度升高,长期高血糖和反应性高血糖均可影响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流变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了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K值、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发病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及高血脂密切相关,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液流变性改变及高血脂损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全血黏度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对于揭示因血液流变性改变而出现的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血液的宏观与微观流变学特征,探寻血液流变学测量方法的标准化.设计以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为纳入对象的对比实验.单位桂林医学院物理教研室.材料随机选取86例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于桂林医学院血液流变学研究室完成实验.方法本实验86例全血样品,在7个剪变率(0.6,2,5,10,20,40,100 s-1)下,顺序从低剪变率到高剪变率,再从高剪变率到低剪变率进行检测,对两个过程的测量值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①主要结局两个测量过程7个剪变率下的表观黏度值.②次要结局两个测量过程下的Casson黏度、屈服应力.结果两个测量过程,同一剪变率下的表观黏度值,除0.6 s-1对应的表观黏度值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表观黏度值无显差异(P>0.5),Casson黏度和屈服应力值无显著性差异(P>0.5,P>0.3).结论实验研究中测量Casson黏度、屈服应力值有利于优化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和测量方法的标准化,且对同一血样重复测试表观黏度、Casson黏度和屈服应力值是可行的.对于揭示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以及心肌梗死、脑梗死、高血压、冠心病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及对预后的关系.方法对96例高血压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5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作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有:(1)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在中、低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在高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及各项指标检测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并对临床诊断、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