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偿献血者ALT报废域值与NAT-HBV/HCV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ALT与核酸扩增技术(NAT-HBV/HCV)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为优化血液筛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本站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共28 800份无偿献血者样本,用速率法进行ALT检测,ALT单项不合格样本用NAT-HBV/HCV检测;分析ALT值与ELISA-HBV/HCV-OD值的分布规律。结果共筛查出2 516份ALT单项不合格样本;经NAT-HBV/HCV检测出8份阳性,其中HBV-DNA阳性5份,HCV-RNA阳性3份;ALT≤80 U/L的献血者NAT-HBV/HCV阳性率明显低于ALT>80 U/L献血者(P<0.01);经ELISA-HBV/HCV检测OD值,95%ALT单项不合格样本ELSIA-HBV/HCV的OD值相似文献   

2.
无偿献血者ALT阳性追踪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追踪调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无偿献血者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g、抗-HCV及ALT检测结果。方法追踪563名ALT阳性无偿献血者,要求其6个月后再次献血,对其献血的血液进行常规的血站血液检查。结果 563例ALT阳性的无偿献血者二次献血的有289名,ALT检测阳性有49名;三次献血的274名,其中第二次献血ALT检测阳性有50名,第三次献血ALT检测阳性有43名;有38名追踪到6次ALT检测均为阳性。所有563例HBsAg、抗-HC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无偿献血者ALT异常的主要原因并非是HBV和HCV感染,而是其他非病理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值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为献血者筛查工作提供依据,进一步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邯郸地区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间参加无偿献血的20861名献血者进行进行 ALT、HBsAg、抗-HCV、抗-TP 和抗-HIV 检测。ALT 采用速率法检测,其余免疫项目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以 ALT>40 U/L 定为高值人群,≤40 U/L 为低值人群。结果 ELISA 检测阳性献血人群与阴性献血人群相比,ALT 高值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BsAg、抗-HCV、抗-TP 和抗-HIV 阳性人群分别与阴性人群 ALT 结果进行比较,抗-HCV 阳性者 ALT 高值人数明显高于抗-HCV 阴性者(P <0.05)外,其余均无差异。结论无偿献血者 ALT 值升高与抗-HCV 阳性有关,检测献血者 ALT值有助于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重新评估 ALT 检测在临床血液安全中的意义,探讨 ALT 检测上限的界定,为优化血液检测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 2017 年 7 月至 2018 年 7 月 74 038 名献血者中 251 例 ALT 单项检测不合格的献血者再次献血 ALT、HBsAg、抗-HCV 和 HBV-DNA、HCV-RNA 检测结果进行追踪调查与分析。 结果 ALT 与 HBsAg、HBV-DNA、抗-HCV、HCV-RNA 结果比较 ,χ2 值分别为 2.69、0.32、9.36、0.03;251 例 ALT 单项检测不合格的献血者 6 个月后再次献血 2669%(67/251)不合格,12 个月后再次献血 25.71%(27/105)不合格,肝炎病毒相关性指标检测全部阴性;不同 ALT 不合格次数检测值分别为(57.77±6.85)、(96.86±45.32)、(90.00±37.44),不同组别之间比较 t 值分别为 0.25、6.17、6.83。结论 ALT 在 HCV检测中仍具有一定意义,ALT 单项不合格献血者中 1/4 人群为非肝炎特异性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例抗-HCV阴性/HCV RNA阳性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以确定其HCV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感染早期各项指标的变化,为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献血者献血时及追踪采集的血样,均进行Elisa筛查及核酸定性,病载检测和病毒分型等。结果 2例抗-HCV阴性/HCV RNA阳性献血者均接受了2次追踪检测,阳转时间分别为50 d和64 d,2例献血者经追踪检测抗-HCV转阳/HCV RNA阳性。ALT值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病毒载量随时间降低后又回升,两例的基因型分别为3b和6n。结论 2例献血者献血时处于HCV感染窗口期,开展核酸检测能有效降低残余输血风险,对保障输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无偿献血中ALT检测项目探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ALT检测结果不合格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改良赖氏法检测ALT ,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 HCV ,并对 2 11名 (14 1+70 )单项ALT在卡门氏 2 6~ 6 0U的献血者于 6个月后复查。 结果 复查中有 5 7.35 % (12 1/ 2 11)的献血者ALT趋于正常 ,HBsAg、抗 HCV阳性ALT不合格结果分别与其阴性ALT不合格结果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5 ) ;夏秋与冬春季ALT不合格率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 <0 .0 0 5 )。结论 影响ALT值的主要因素是 :生理、病理及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HBV、HCV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本站2011年6月~9月共15 879份血液标本ALT、HBsAg、抗-HCV的检测结果,并对527例ALT≥60U/L的肝炎标志物阴性献血者标本进行NAT检测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15 879份血液标本中,ALT异常者1 233份,其中合并HBsAg阳性或抗-HCV阳性者共28份,占全部ALT异常者的2.27%;肝炎标志物阳性组与肝炎标志物阴性组ALT异常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27例ALT≥60 U/L的肝炎标志物阴性献血者NAT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ALT作为1项非特异性指标,与HBV和HCV检测结果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东莞市无偿献血者ALT的参考范围,为改进现行的ALT筛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排除抗-HIV或抗-TP检测阳性献血者,随机选取2009年7月—2009年8月东莞市中心血站5 639名献血者的常规血液检测数据,包括4项病原体ELISA检测及ALT速率法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ALT在(40—60)U/L的肝炎标志物阴性献血者做核酸检测。结果5 639名献血者中,肝炎标志物阳性合并ALT异常献血者11名,占946名ALT异常献血者的1.16%。77名肝炎标志物阳性献血者中的ALT异常率为14.28%,与肝炎标志物阴性献血者ALT异常率16.8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标志物阴性献血者ALT水平与肝炎标志物阳性献血者AL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项ALT异常献血者ALT水平与肝炎标志物阳性献血者ALT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562名肝炎标志物阴性献血者的ALT水平呈正偏态分布,中位数为27.9 U/L,第95百分位数的ALT水平为56.5 U/L;766名ALT水平为(40—60)U/L的肝炎标志物阴性献血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结合核酸检测结果看,ALT≤56.5 U/L作为东莞地区献血者血液检测的参考范围的上限可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输血前患者与无偿献血者相关传染病检测结果。方法针对30744名无偿献血者和3045名患者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用赖氏法检测ALT(>25U为不合格)。结论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阳性率及ALT不合格率均明显低于输血前患者(P<0.01);无偿献血者抗-HIV和梅毒感染的阳性率与患者输血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输血前检测对于医患双方自身保护,减少和杜绝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江门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2016年江门市无偿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5-2016年ALT检测不合格率为1.15%,2016年ALT检测不合格率(1.04%)比2015年(1.27%)有所下降(P0.05)。50 U/LALT70 U/L占78.92%,ALT≥70U/L占15.48%。男性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率(1.38%)远高于女性献血者(0.46%)。25~35岁年龄组ALT检测不合格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初次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率高于其他类型献血者。街头流动献血点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率高于团体单位献血点和固定献血点。ALT检测不合格率并无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结论加强献血服务工作人员ALT初筛操作技术培训,加强ALT初筛检测仪器的保养维护,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宣教,严格执行采血前ALT初筛检测,有助于降低ALT检测不合格造成的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本站2015年1~6月共82 378份血液标本ALT、HBs Ag、抗-HCV检测结果;对908份ALT单项不合格标本进行NAT检测,并对此类献血者再次献血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82 378份血液标本中ALT异常925份,其中合并HBs Ag或抗-HCV阳性占1.19%(11/925);肝炎标志物阳性组与阴性组的A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例ALT单项不合格献血者的NAT检测发现HBV阳性1例;重复献血者53例,HBs Ag、抗-HCV ELISA及NAT法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虽然ALT在预防输血传播乙肝和丙肝中的作用已极其有限,但其对于排除HBV、HCV窗口期尚具有一定补充作用,同时可能预防隐匿性丙肝及其他已知或未知肝炎病毒的血液传播,目前尚不宜取消ALT检测。  相似文献   

12.
我国5城市合格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目的研究我国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评估我国开展血液核酸检测(NAT)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采集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广州、杭州5城市献血者血样,用Chiron Procleix HIV-1/HCV Assay血液核酸检测体系,对各项血清学筛查均合格的89 467份血液作16人份混合血样NAT检测,凡筛查不合格血样再作单人份检测;对于抗-HCV阴性而HCV RNA NAT阳性者,用备用管作抗-HCV、ALT、及HCV RNA NAT复检。结果共检出HCV RNA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3例,未检出HIV RNA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标本;在87 034份血清学筛查合格献血者中,检出HCV NAT阳性2例,其中1例复检ALT为254U/L,未检出HIVNAT阳性;在2 613份血清学筛查不合格者中,检出1例HCV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该献血者抗-HIV阳性、ALT 372U/L;未检出HIV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的标本。结论血清学筛查使我国的血液安全性已有相当高的保障;而NAT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但在我国是否可应用于常规血液筛查,需考虑成本与效益比。此外,ALT筛查对排除抗-HCV漏检血液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孝感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孝感市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孝感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速率法(正常值小于40U);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2006~2008年共检测74619人次,其中不合格者2038人次,占总人数的2.69%。ALT、HBsAg和抗-HCV不合格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ALT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梅毒抗体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征询和宣教,献血前增加必要的筛查可以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将我国无偿献血者采用速率法测定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合格标准从小于或等于40U/L提高到小于或等于50U/L的可行性,希望由此提高可无偿献血者的比例,缓解我国血液紧张的局面。方法2011年1~12月上海市集中检测的无偿献血者体检标本32280例,采用速率法进行ALT测定,按ALT≤40u/L、40u/L〈ALT≤50u/L ALT〉50u/L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相应检测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概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I。T≤50U/L和ALT〉50U/L的标本中HBsAg与抗-HCV阳性的概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677,P〈0.05);(2)ALT≤50U/L较ALT〉50U/L的标本中HBsAg与抗:HCV阳性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11027,P〈o.05);(3)将采用速率法进行测定的ALT的合格标准从≤40UjI.提高到ALT≤50U/L不会提高ALT合格的标本中HBsAg和抗-HCV阳性的概率(u=0.79978,P〉0.05)。结论将ALT的合格标准从小于或等于40U/L提高到小于或等于50U/L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HBV、HCV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关系,探讨ALT筛查在安全输血中的作用。方法对2016年3月1日—2017年2月28在本中心参加献血的83 618名献血者标本进行ALT、HBs Ag、HBV-DNA、抗-HCV、HCV-RNA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83 618名献血者标本中共检出2284份ALT异常值标本(ALT50 U/L),不合格率为2.73%;HBs Ag阳性520份,抗-HCV阳性220份;NAT共检出822份,经鉴别试验,其中HBV-DNA阳性516份,HCV-RNA阳性20份。HBs Ag阳性合并ALT异常15份,HBV-DNA阳性合并ALT异常16份;抗-HCV阳性合并ALT异常8份,HCV-RNA阳性合并ALT异常4份;ALT检测值与HBs Ag、HBV-DNA、抗-HCV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ALT异常组HCV-RNA阳性率与ALT正常组HCV-RNA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绝大部分HBV、HCV标志物阳性献血者中,其ALT检测值处于50 U/L以内。结论 ALT检测效用很小,大量ALT异常值的正常血液被报废处理,影响了无偿献血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不宜将ALT活性检测作为献血者强制筛查项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核酸检测条件下,基于ROC曲线对献血者ALT检测阈值进行研究,为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分析2013年8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广州血液中心共1 018 931人次(来源于928 495名献血者)献血标本中ALT和HBV/HCV NAT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以ALT值为测试变量,HBV/HCV NAT结果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获得ALT最佳阈值。随机抽样ALT值介于现有阈值与ROC曲线所得最佳阈值之间的200名ALT单项阳性献血者,半年后随访,检测其ALT、全项血清学ELISA及HBV/HCV/HIV NAT。结果 8 593人次ALT阳性献血标本中,8 251人次(96.02%)为ALT单项阳性。ALT阳性与ALT非阳性标本的NAT单项阳性检出率无差异(P0.05)。ROC曲线的AUC为0.61(P0.05),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ALT阈值为89.5 U/L。半年后随机随访的200名ALT检测值介于(50—89.5)U/L的献血者,无1例HBsAg,抗-HCV,HBV DNA或HCV RNA呈阳性。结论现有检测条件下,建议适当上调献血者ALT检测阈值上限以保障血液安全性的同时减少血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追踪随访深圳地区抗-HCV ELISA结果呈反应性、RIBA结果为不确定的献血者,研究分析其HCV转归情况,为抗-HCV ELISA呈反应性结果的无偿献血者召回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追踪随访2年前32名抗-HCV RIBA结果为不确定的献血者,对其血液标本进行抗-HCV ELISA、HCV-RNA(NAT)、ALT以及HCV病毒载量检测,若HCV-RNA阴性则加做RIBA确证试验。结果 32例随访者血液标本中6例抗-HCV ELISA呈反应性,包含1例ALT升高同时HCV-RNA和病毒载量测定阳性;3例RIBA确证阳性。结论抗-HCV RIBA结果为不确定的献血者仍属于献血高危人群,存在一定的HCV输血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对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临界值调整后40~50U/L和大于50U/L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观察降低血液报废率效果和探讨ALT异常与HBV和HC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分析青岛市中心血站2013~2014年2 656例ALT40U/L的无偿献血者的HBV和HCV血清学和核酸检测(NAT)结果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ALT在40~50U/L者共1 771例(66.68%),其中6例HBsAg ELISA(+),NAT(+)2例,NAT(-)4例,8例抗-HCV抗体ELISA(+)样本中,NAT(+)4例,NAT(-)3例,1例TP阳性未做NAT。ALT50U/L的885例献血者中,HBsAg反应性者5例,抗-HCV抗体反应性者7例,全无反应性者873例。相关性统计数据表明:ALT与H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与H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T在40~50U/L的献血者的比例远远高于50U/L以上的献血者,调整临界值后大大降低了血液报废率,ALT升高与HBV发生存在相关性而与HCV的发生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本地区无偿献血者五项血液感染指标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2008-2010年郑州地区435 854例无偿献血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五项血液感染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地区无偿献血者五项血液感染指标实验室结果总体阳性率为4.69%,其中ALT和HCV阳性率较高.结论 加强对献血者献血前健康检查和即往病史的询问,开展献血者健康教育,提高献血者身体素质,控制疾病流行;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试剂开展检测,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邯郸地区无偿献血人群ALT上限值及不合格原因,为最低限度的减少因ALT不合格造成的血液浪费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 用SPSS软件建立邯郸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的年龄、性别、献血次数、职业、文化程度和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等指标以及相关ALT值的数据库,一共为10 844人,通过SPSS13.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无偿献血者的ALT上限值95%的参考范围为不高于48.91U/L.按照现在的献血体检标准速率法ALT≥40 U/L的淘汰标准,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和ALT不合格相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性别、年龄以及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阳性(有一项为阳性,变量定为1,都为阴性,变量定为0).其中男性和女性相比(OR=4.001;95%CI:3.279~4.883,P=0.00);年龄(OR=1.008;95% CI:1~1.005,P=0.039);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阳性(OR=1.805;95%CI:1.19~2.912,P=0.015).结论 无偿献血群体ALT上限值略高于现行献血法颁发的淘汰标准,献血次数、献血者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在统计学上对ALT不合格没有意义,对ALT不合格有影响的仍是献血者本人的性别、年龄以及其它检测项目阳性这些内在因素.固定无偿献血队伍的建立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因ALT不合格造成的血液报废率,如何在献血者中建立更科学的ALT淘汰标准才是今后献血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