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对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拆除小型接骨板前后应力遮挡效应进行动物实验研究,为下颌骨骨折愈合后内固定材料的远期处置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8只犬中3只犬即刻处死测定下颌骨骨密度和最大断裂力,该组设为正常组。其余15只犬人为造成双侧下颌骨骨折并行双侧小型接骨板固定(每只犬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固定2个月后,3只犬处死双侧取板测定骨密度和最大断裂力,该组设为0月组;其余12只犬右侧(实验侧)小型接骨板全部取出,取板后再经过1、2、3、6个月后各处死3只犬取左侧(对照侧)板,分别设为1、2、3、6个月组。比较左右两侧下颌骨在骨密度、最大断裂力上的异同。 结果 1、2、3、6个月组实验侧和对照侧骨密度值比0月组高( P <0.05),实验侧和对照侧比较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组对照侧的骨密度值与正常组比较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1、2、3、6个月组实验侧和对照侧与0月组比较最大断裂力值较高( P <0.05)。实验侧和对照侧比较,各组间最大断裂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6个月组对照侧与正常组比较最大断裂力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随着内固定时间的增加,在本实验中出现了应力遮挡效应。另外在内固定3个月时下颌骨实验侧和对照侧骨密度和最大断裂力值较高,说明内固定3个月时拆除接骨板可能最有利。  相似文献   

2.
我科1990年以来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研制的微型钢板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38例,取得较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1.至一般情况38例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15~57岁。骨折部位:正中及正中劳23例,体部7例,用部5例,升支部3例。1.2恢复咬合关系本组38例骨折断端均有明显错位,上下牙之间的咬合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错乱。术前常规在上、下牙弓上安置带钩的金属牙弓夹板,钢丝结扎固定,橡皮圈颌间牵引恢复咬合关系,根据咬合关系恢复的情况确定手术时间。22例经颌间牵引后即刻恢复咬合关系,16例经颌间牵引后48~72h恢复咬会关系。咬合关系恢…  相似文献   

3.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颌骨子颌面部中体积大,位置突出,其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状突颈部属结构上和力学上的薄弱区域,易受损伤发生骨折。我科自1999年3月-2006年12月收治下颌骨骨折患者78例,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效果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由于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在人体所处的部位 ,因而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率在颌面骨折中占较高比例。传统治疗下颌骨骨折方法颇多 ,其效果均不够理想。Michele于 1973年首先提出以颌骨外侧骨皮质为固定基础 ,称为“单纯骨皮质接骨术”〔1〕。Champy在1978年用这种方法进行骨折固定的实验研究 ,并用于临床 ,取得了满意效果〔2〕。我科自 1992年以来 ,应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 12 1例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2 1例 ,男性 10 2例 ,女性 19例 ;年龄最小 4岁 ,最大 5 0岁 ,平均年龄 2 5岁。均因颌面外伤在…  相似文献   

5.
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颌面损伤的35%,而下颌骨又是颌面部最易发生骨折的骨骼。车祸、工伤事故导致的下颌骨骨折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治疗颌面部骨折已经普遍采用微型或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Rigid internal fixation,RIV)技术。我科自2002年1月~2006年10月对5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应用小型钛板RIF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我科自1992年2月至2000年11月采用固定方法治疗75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方法。方法在内窥镜下对22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进行骨折复位,经皮穿刺行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结果22例均恢复良好的面部外形,骨折愈合好,21例下颌运动正常,20例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内窥镜下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创伤小,复位固定可靠有效,无并发症发生,适用于下颌骨髁突颈及颈下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下颌骨体部骨折的三维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骨骨折固定方法有多种,如单颌固定、颌间固定、骨间固定等。目前临床广泛采用且效果可靠的方法是切开复位坚固的内固定技术[1]。以往介绍的方法主要是在下颌骨外侧面行两块微型钢板平行固定,固定的力量有时不足以对抗咀嚼的压力,造成骨折端下沉及旋转移位,影响骨折的固定、愈合及正常咬合的恢复。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通过固定下颌骨下缘,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下颌骨体部骨折的三维固定。现将我科收治110例下颌骨骨折的三维固定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非手术治疗的7例患者在颌问栓丝固定治疗过程中对全身情况影响较大,其中3例出现咬合关系紊乱或面领畸形;(2)采用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中,钢丝内固定的12例患者术后有4例出现咬合关系紊乱,钛板坚强内固定的23例患者有1例术后二期手术取出钛板,咬合关系及面部外形恢复均较满意。结论坚强内固定是目前治疗下领骨骨折的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88例100处颧骨骨折病例疗效的分析总结,评价单齿钩辅助复位、小型金属板颧额缝单点坚固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的可行性。认为该方法在颧骨非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下颌骨骨折的治疗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开放性及移位明显的下颌骨骨折,尤其是多发性骨折的治疗,近年来以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为主。微型钛板以其强度高、组织相容性好、使用方便而成为现代流行的内固定材料。我科自1993年以来共采用微型钛板单层骨皮质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58例,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8例,男性43例,女性15例,年龄5~7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6例,打击伤6例,摔伤2例,训练或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对1993年8月- 2010年2月收治的26例26髁Hoffa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内髁骨折13例,外髁骨折13例.按Leten-neur分型:Ⅰ型16例,Ⅱ型4例,Ⅲ型6例.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24例.根据骨折类型、受累侧别选择手术入路,螺钉固定21例,侧方支持钢板固定5例. 结果 26例随访时间12.5~48个月,平均18个月,3~4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3.5个月.2例出现轻微移位伴膝关节疼痛,其中1例膝关节活动度为95.,另1例因疼痛不能坚持功能锻炼,术后随访其膝关节活动度为60°.无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根据Letenneur等的Hoffa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评估系统进行评价:优良24髁,可1髁,差1髁. 结论 手术治疗Hoffa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根据骨折类型及骨折块大小选择内固定及切口,螺钉打入位置和方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ORSSSP)对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关节四肢外科收治的行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68例,男性87例,女性81例;年龄60~89岁,平均73.8岁。分别采用DORSSSP评分与改良DORSSSP评分对其进行评估,根据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将纳入研究患者分为发生组(54例)与未发生组(114例),对比此两组的DORSSSP评分及改良DORSSSP评分,绘制基于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结果的工作曲线(ROC),比较此两种评分系统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DORSSSP总评分平均为(27.35±4.68)分,改良DORSSSP总评分平均为(24.46±3.91)分;术后随访6个月,168例患者有54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54/168);发生组的DORSSSP评分与改良DORSSSP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DORSSSP评分系统与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结果中,AUC分别为0.879、0.905,灵敏度分别为81.48%、90.74%,特异度分别为80.70%、86.84%,改良DORSSSP评分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DORSSSP评分(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发生并发症患者的DORSSSP评分、改良DORSSSP评分均高于未发生者,此两种评分系统均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Pilon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我科采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23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36例单侧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8~57岁,平均38.5岁;开放性骨折9例,闭合性骨折27例,合并腓骨骨折25例;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6例,Ⅱ型21例,Ⅲ型9例.予跟骨牵引或石膏托行骨折临时固定7~14d,平均9.8d,待局部软组织损伤恢复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9~34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Mazur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功能优13例,良1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3.3%.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表浅感染2例,切口皮缘坏死2例,关节退行性变19例.结论 Pilon骨折行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局部软组织并发症少,长期随访踝关节功能优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改良Allgower-Donati缝合法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六安市中医院骨伤二科收治的92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按照缝合方法分为垂直缝合组44例,男性40例,女性4例,年龄22~55岁,平均36.5岁;改良缝合组48例,男性46例,女性2例,年龄21~57岁,平均37.2岁。垂直缝合组给予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改良缝合组给予改良Allgower-Donati缝合法。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蜈蚣状瘢痕发生率。结果改良缝合组伤口愈合情况优于垂直缝合组。手术相关指标显示,垂直缝合组和改良缝合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缝合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缝合组和改良缝合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vs.91.7%,P>0.05)。与垂直缝合组相比,改良缝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6.2%vs.20.4%),蜈蚣状瘢痕发生率低(0.0%vs.1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Allgower-Donati缝合法应用于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伤口愈合好,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Late segmental collapse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 is the phenomenon observed in post-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 which has generally been reported to occur over a year or more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Subchondral insufficiency fracture of the femoral head (SIF) has also been recognized to cause femoral head collapse, however, only two cases of SIF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 have been reported. We report a case with femoral head collapse observed 5 months after internal fixation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 which was histo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as SIF. Clinically, differentiating SIF from ON is important because some cases of SIF have been reported to heal without surgical treatments. The timing of femoral head collapse after femoral neck fracture may be different between SIF and post-traumatic ON.  相似文献   

18.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5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用动力加压髋螺钉接骨板(DHS)内固定治疗,对病列的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疗效进行总结。所有病例骨折均骨性愈合,患髋关节优良率94.5%,效果满意。对于31-A3型骨折应用时需谨慎。  相似文献   

19.
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闭合性Pilon骨折41例,平均随访时间2.5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4周,踝关节面完全解剖复位36例,基本解剖复位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