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流行有关。本研究利用微核试验,观察幽门螺杆菌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微核形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株幽门螺杆菌碎片的蛋白浓度在0.6-3.9.μg/ml范围内均可使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人胃粘膜细胞微核率增高2倍以上,存在剂效关系;大肠杆菌对照则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检测的方法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检测的方法学初探高广花,徐厚恩,郝卫东北京医科大学卫生毒理教研室100083胞质分裂阻断法计数双核细胞中的微核细胞率,这是一种较新的微核分析方法,本文对其检测的敏感性及表达遗传损伤的可恢复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材料和方法1.现场及... 相似文献
3.
乙双吗啉诱发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微核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价乙双吗啉的遗传毒性与潜在的致癌作用,应用终浓度为2.5~30μg/ml的乙双吗啉,体外处理培养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到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各类畸变和间期细胞的微核形成,其畸变细胞率与微核细胞率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可用线性回归描述;用上述浓度的乙双吗啉体外处理人外周血,放置18小时后直接制备富集淋巴细胞微核片,发现乙双吗啉可诱发G_0期淋巴细胞的微核形成,其微核细胞率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同样可用线性回归描述。本实验三种短期测试法所检测的乙双吗啉最低浓度均为2.5μg/ml。这些实验结果一致地表明,乙双吗啉具有显著的遗传毒性,并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建议慎用于临床非肿瘤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微核实验现已成为一种简单迅速有效的环境致突变/致癌物的检测方法,已被国际环境致突变物/致癌物防护委员会列为遗传毒理学测试方法之一,它主要反映染色体的损伤,与染色体畸变有很好的相关性。微核实验常用的实验材料有骨髓细胞、淋巴细胞等。其中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作微核测定更是简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应用具有诱变作用的化疗药:噻地哌、长春新碱、乙双吗啉等,体内或体外处理诱发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通过控制细胞培养时间,放射性自显影及中期细胞阻滞等方法,定量地分析了细胞间期各阶段的微核率。结果表明,间期各阶段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微核形成,其中最多的是G_1期,其次是G_2期和G_0期。S期细胞的微核率(MNF)较G_1期有极显著的下降,这提示大部分G_1期的微核细胞不能进入S期,使细胞增殖中止,这可能是抗癌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7.
8.
甲醛接触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甲醛(FA)在多种体外诱变测试中呈阳性,啮齿动物吸入甲醛蒸气后引起鼻腔鳞状上皮细胞癌^(1,2),接触人群的肿瘤发病主有升高趋势,因此对甲醛接触人群进行简单有效的遗传毒理学的生物学监测是十分必要的,本次研究微核测试的结果证实,80名平均工龄,12年甲醛接触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较对照组有极显著的增加(P〈0.01),接触组吸烟人群较对照组吸烟人群的微核细胞率有极明显的增高(P〈0.01),接 相似文献
9.
直接用培养人淋巴细胞微核测试系统,采取控制化学品处理培养细胞和恢复时间,对已知非整倍体诱变剂长春新碱进行微核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在设定的微核检测程序中,阴性对照和断裂剂丝裂霉素C未诱发微核率的显著增加(P〉0.05)而VBL却引起MNF显著增加(P〈0.01)。结果揭示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试法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人类化学品非整倍体诱变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吸烟是已知人的最主要致癌原因之一,对其遗传毒理学效应虽有一些研究,但仍是一个争论问题。在人类主要采用培养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SCE和微核等方法,由于实验程序较复杂,研究样本较小;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酒精是人类致癌的有效促进因子或辅助因子;而体外实验表明,绿茶提取物有拮抗香烟烟雾冷凝物诱变作用,但两者均缺乏人体内的实验证据。因此本实验采用末稍血微核测试法,在220例健康人中直接观察吸烟对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不同类型的具有致癌、致突变作用的治疗因子:丝裂霉素C、噻替哌、乙双吗啉、γ线(0.5-5Gy)和中子束(5-40Gy)体外处理人全血,观察多种核损伤指标:微核、核变形、核裂解、核固缩及其复合指标——核异常的改变。结果多数核损伤指标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尽管多种核损伤指标对不同治疗因子的反应有所差异,但检测化学诱变剂的敏感性以微核细胞率为优,其次为核裂解率,其它指标有参考价值,对不同剂量区放射线处理后,核损伤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体外生物剂量仪的探讨,尤其对超量照射(>5Gy)的研究。认为,体外人全血淋巴细胞核异常检测作为一种简便、快速、较接近人体内情况、且较敏感的体外遗传毒理学方法,可试用于理化因子诱变性与潜在致癌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微核试验观察了胃癌62例,胃良性疾病53例,正常人12例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胃癌组、胃良性疾病组和正常组平均微核细胞阳性率分别为1.56‰,0.7‰和0.58‰,三组间差异显著;三组平均微核率分别为1.82‰,0.8‰和0.6‰;不同类型和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微核细胞阳性率与微核率无明显差异;胃良性疾病组中胃溃疡,慢性胃炎和正常人平均微核细胞阳性率与微核率亦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胃癌患者 相似文献
13.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欧阳贵,谢金魁,何志藩,戴文香衡阳医学院肿瘤研究所(421001)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是一种简便快速的细胞遗传学效应检查方法。微核测定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内河南、山西、江苏、湖北等省已利用食管癌患者以及肝癌和尿殖系... 相似文献
14.
木尘对人体的危害已被国内外学者重视。自1965年以来许多学者相继报告了家具厂木工鼻癌发生,接触木尘的工人罹患鼻腺癌和鼻窦癌。1987年我国的刘树范等应用Ames试验对五种木屑浸液的致突变性进行了探讨。关于木尘是否可造成人的染色体损伤,笔者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管内接触木尘的制材工,木工进行了微核率检测。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某印刷厂装订车间40名女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印刷作业女工的微核阳性检出率,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随着作业工龄的延长,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有极显著意义的增高趋势(P〈0.01)。对印刷作业女工微核增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1987年—1990年间,利用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法检测某钢铁公司焦化厂焦炉烟气接触者。以确定受累指标及高危人群。研究表明:各测试点不同工种之间,不同工龄组之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的平均微核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5)。当焦炉烟气中苯并(α)芘浓度达到成超过10.02μg/100m~3时,对人体存在明显的致畸、突变效应。同时还说明了微核检测法在环境污染监测研究中是一种科学、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3例慢性乙型肝炎和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炎患者微核率比健康者明显增高。而慢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微核率比较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调查研究了湘潭市区201名嚼食和不嚼食槟榔人群的末梢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出现情况,结果表明:各不同性别男、女组人群间末梢血淋巴细胞徽核平均出现率、微核阳性率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嚼槟榔组n=139,人群末梢血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0.29‰,不嚼槟榔组n=62,微核出现率0.14‰;而男、女两组间嚼槟榔与不嚼槟榔组人群微核阳性率分别为1.17‰和9.35‰,经统计分析χ2=0.08,P>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