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文解字》"疾"解存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传 《中医研究》2006,19(10):F0003-F0004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所著。《说文》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是研究东汉以前古籍和古文字学的重要依据。“疾”、“病”是中医古籍中的常用词,《说文》释义:“疾,病也,从疒矢声”;“病,疾加也,从疒丙声”[。1]许慎认为:“疾”、“病”都  相似文献   

2.
“医”由“匚”和“矢”构成。“匚”(fāng)是“受物之器”;“矢”,这里是指像箭一样锐利的可用以刺疗治病的针具,或指以锐利的箭头代替针具来刺疗治疾。“殹”从“医”讹变而来,而“醫”又从“殹”演化而成。“醫”的成字年代明显晚于“医”。“医”是“醫”的初字和本字,是最早的“医”字。从“医”的构字来看,表示针刺的“矢”是其核心字素,整字本义是针刺医疗。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源于一种直接的感觉。甲骨文中的病名多是根据某一部位生理功能失常命名的,如疾首、疾耳、疾口、疾齿、疾自(鼻)等等。《说文解字》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其中记录了许多种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及流行病等,仅《说文解字·疒部》就解释了102个与疾病相关的文字。《说文解字·疒部》:“疒,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是病痛或患病的表征;“疾,病也”;“病,疾加也” 〔1〕。英文用disease表达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脏病heart disease。从字源来说,dis 有“相反”之义,ease则为“安乐”之义,所以disease义为“不安乐”。从前指“不愉快的事情”,后来特指“疾病” 〔2〕。用disorder (dis + order) 表达身体、精神的“失调”,即轻微的疾病或身体不适。  相似文献   

4.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一段关于“治未病”的名言:“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有人曾提出责难:药物是用以治病的,有病而用药治疗,何晚之有?清代陆懋修为此著文指出:这是不懂得“疾、病”两字的含义,“今人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也。”(《世补斋不谢方》)原来“病”的古义还指严重的疾病,“疾”指一般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从文献资料上看记载很早,早在三千年前殷商时代甲骨文卜辞中就已经有疫病流行的记载,不过从甲骨文卜辞中所述的内容来看,当时殷人对于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的原因,主要归之于“天降”,或由于已故祖先对自己的惩罚,如甲骨文中记载:“武丁疾身,唯妣及它”、“武丁病齿,上帝可赐愈”等。因而在治疗上也以祈祷为主。《尚书》:“周公祷武王之疾而瘳”等等。完全属于巫祝迷信范围,因此虽然殷人当时已从生活中发现了时疫流行现象,但谈不到对于急性传染病在病因学上已经有所认识。到了西周时代(公元前1066?—700年)  相似文献   

6.
范行准先生《释医》一文,完成于1937年11月,见刊于《医史杂志》1951年3-4期合刊。从“医字造端于殴疠”,考证了巫、工、医的演变,并对“殴何以训恶姿”、“击中声”及医与候、疾之纠葛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1],是篇可供借鉴的佳作,但也不乏可商或有待发挥的问题。鉴于范文见刊数十年来未见更为深入的讨论,故以该文为基础稍作补释,借以就正于读者。医从匚矢的意义与巫医驱疫医字的三大“部件”(医、殳、酉)中,医是讨论最多或最受关注的“部件”。范先生引罗振玉、王国维等说,均以甲骨文“”。“象矢著人腋下……知此亦疾字也…  相似文献   

7.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此“下气疾也”历代注本均无明确之注释,惟日·丹波元简云“气疾”为:“凡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4版教材《内经选读》和5版教材《内经讲义》之十三方解亦均以此转释之。从丹波元简之“宜概称气疾焉”一句可见,丹波元简把“下气疾也”之“气疾”理解为“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一类疾病之病名。然从前述《素问·病能论》之原文“病曰阳厥”一句可以看出,《素问》已经把“怒狂”一类的疾病命名为“阳厥”。所以,从《素问》本旨而言,“下气疾也”之“气疾”非指“怒狂”一类  相似文献   

8.
研究祖国医学眼科学的知识,往往需要从整理文献着手,这是因为眼科文献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许多经验,虽然已经远隔千百年,但依然能和现代科学原理相符合,可以用于指导临床。现根据文献资料,分为三个时期,叙述如下:殷周秦汉时期这是中医眼科的萌芽时期。早在公元前17~12世纪的殷商时期,中国已出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它原是卜辞,涉及许多疾病,如“疾骨”、“疾耳”、“疾身”、“疾言”以及“疟”、“痢”、“龋”……等,其中也有“疾目”一项,可说是眼病最早的文字记载了。此后,《山海经》也有一些关于眼病的记载,其中一些治疗眼病的药物现在已不知何物,但比甲骨文中只是笼统地记载“疾目”有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正> (三)怎样辨析词义 1.要注意同义词的差异所谓同义词,是指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大多数的同义词在意义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差异,因此不可不辨。“疾”、“病”二字都表病义,但古时二字对用时,“疾”指一般的病,“病”则指重病。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左传》中的一段文字:“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起初,魏武子有一个爱妾,没有儿子。武子  相似文献   

10.
癫痫论治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 ,昏不知人 ,口吐涎沫 ,两目上视 ,肢体抽搐 ,或作猪羊叫声等神志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又称痫证 ,俗称“羊痫风”。此病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 :“人生而有病巅疾者 ,病名曰何 ,安所得之 ?……病名为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中时 ,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 ,精气并居 ,故令子发为巅疾也。”这里不仅提出了癫疾的病名 ,还指出癫疾又称胎病 ,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灵枢·癫狂篇》云 :“癫疾始作 ,先反僵 ,因而脊痛。”指癫疾在抽搐之初 ,先有肌肉僵直 ,故发作过后常有脊背疼痛。还指出“癫疾始作 ,…  相似文献   

11.
《金匮》“风气百疾”考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发枝 《四川中医》1997,15(8):14-14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对本条的“风气百疾”,或谓指风邪引起的多种病症,如《医宗金鉴》:“风中于内之气分,则病百疾,主之以薯预丸,散造风邪,补诸不足。”(高校用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的注释,与此类同)或谓是泛指外界病邪所致的一切疾病,如《金匮集释》(杨百芬主编):“风气,泛指外界病邪,百疾,指一切疾病。”由于对“风气百疾”的正确理解关系到薯预丸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故考识如下。《旧唐书·张文件传》:“张文件,洛州洛阳人也,则天初为待御医……文件集当时名医,…  相似文献   

12.
“未病”一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句,一般都视作强调预防的名言。但是仔细推敲,从字面上看,已病不去治,未病倒要治,说是重视预防,意思虽然不错,但总有突兀、跳脱的感觉。《说文·疒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有轻重之别:“疾,病也。“”病,疾加也。”认为“疾”轻而“病”重。清代有位医家叫陆懋修,他依据许慎的这一说解,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指出“: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认作服药于未疾时,反谓药以治病,未病何以药为。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对癌瘤的认识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殷虚甲骨文中就记有“癌”的病名。在公元前12世纪的《周礼》一书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医学分科的情况,“凡民之有疾者,分而治之”。其中设有“疡知”专科,“掌管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中眩晕病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研究,寻找其学术脉络和规律。有关眩晕病病名,早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有“疾亡旋”记录,先秦时期文献只简单记述了眩晕的证候,两汉时期对眩晕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目眩、目瞑等不同称谓。晋至隋唐时期多沿用“头眩”之病名,汉唐至宋,“眩晕”病名未正式见于典籍,至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眩晕证治”章节,“眩晕”病名始正式见于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15.
卢先 《家庭中医药》2006,13(6):30-3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医学家N·布赫曼教授研究发现,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也称为“灰色状态”。任何疾病都是通过亚健康状态这一桥梁,逐步衍变而成的,故亚健康状态也可称为疾病的前驱状态,猝死是亚健康状态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亚健康状态的防治,直至酿成大祸,悔之莫及。中国古代将疾病分成“疾”与“病”两种状态,谓“疾为病之微,病为疾之渐”。即疾为病的前驱和初始状态,病为疾的严重状态。可见,没有“疾”难以成“病…  相似文献   

16.
“瘧疾”这个病名,在我国的古书里,早有了記載。特別在“內經”里,对于瘧疾的症狀和治疗方法,更有了比较詳細的說法。为什么叫做“瘧疾”呢?因为这种病在发作的时候,病人寒一陣,热一陣的,好象受到很惨酷的刑罸,因此叫做瘧疾。(瘧字就是酷虐的虐字,加上一个疒字头)。根据素问“瘧論”里说:“瘧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塞生,則內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冶飲”。这对瘧疾的发病症狀,已經描写得很为镝明扼要。汉代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談到瘧疾日期長久了,会引起“瘧母”(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脾臟腫大),这本书里介紹治瘧母的方子  相似文献   

17.
黄疸是一种症状,可见於许多疾病,因此汉张仲景金匱要略疸病篇有称:“病黄疸”和“诸病黄家”。何谓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日:“溺黄赤安臥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靈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臥小便黄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古人诊断黄疸的方法,也是从“视其疾而知其病”着手的,採取依靠外现病熊的客觀存在,作为经验认识的指標。如上举经文,古人已注意到黄疸  相似文献   

18.
关于骨折的概念,古人很早就有认识。甲骨文有“疾骨”、“疾胫”等病名记载,汉·马王堆出土的医籍记载了“折骨”,至唐·《外台秘要》才有“骨折”的病名。骨折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骨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其实质为骨小梁发生断裂)。一、骨折的病因 (一)外因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打伤、压伤、枪伤、撞击伤等。多为横形或粉碎形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内经》“疾”、“病”意义的辨析 ,发现“疾”的用例符合《说文》“疾 ,病也”之释义 ,“病”的用例不支持《说文》“病 ,疾加也”的解释。进而探讨了《说文》“病 ,疾加也”的诠释条件 ,对古汉语界疾轻病重的观点提出了改正意见。由此提示 :研究先秦两汉语言 ,不能忽视当时丰富的医籍词语。  相似文献   

20.
“癌”字有一个“病”字头,这没什么多说,癌是大病、重病、要命的病,大家心里清楚得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