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由于胆汁分泌及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表现为肝脏以及体循环内胆酸、胆固醇及胆红素等胆汁成分的过度堆积,造成对肝细胞及机体的损伤。长期持续的胆汁淤积将进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胆汁淤积时,体内升高的胆酸、胆红素及其他胆汁成分激活胆汁酸代谢相关核受体,上调或下调其相关靶基因,使胆酸合成减少、输出增多,并增强肝脏对淤积成分的解毒作用。但机体本身的代偿作用有限,不能完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汁淤积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内胆汁淤积是因肝细胞分泌和排泄胆汁障碍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治疗尚缺乏满意的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利胆药、免疫抑制剂、抗纤维化药物、对症治疗药物等。一、利胆药利胆药的作用机制为促进肝细胞分泌和排泄胆汁、增加胆汁在肠道的排泄 ,具体药物有熊去氧胆酸 (UDCA)、考来烯胺 (消胆胺 )、S 腺苷蛋氨酸 (SAMe)、苯巴比妥、利福平和某些中草药等。1.熊去氧胆酸 :UDCA已广泛用于各种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 ,包括PSC、PBC、病毒性肝炎胆淤、妊娠肝内胆淤、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淤、药物性肝内淤胆等。UDCA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3.
正胆汁淤积(cholestasis)的定义为由于遗传缺陷、机械性障碍、免疫系统调节异常、毒素作用等因素损伤胆管,导致胆汁形成和分布障碍,造成肠道胆汁缺乏,而过多潜在毒性的胆汁成分在肝细胞、胆管和体循环中的蓄积。临床可表现为黄疸、高胆固醇血症、皮肤瘙痒,同时伴有血清酶学的异常,最终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发布了《胆汁淤积性  相似文献   

4.
王吉耀  涂传涛 《胃肠病学》2005,10(4):195-197
胆汁淤积(cholestasis)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共同的临床症状.故称为胆汁淤积综合征更为恰当。该综合征在临床上常见。随着对胆汁分泌和排泄的分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胆汁淤积概念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拓展。传统观念认为胆汁淤积是肝内、外梗阻因素造成胆汁形成后流动受阻.这种仅仅基于解剖学上的理解显然是不全面的。目前认为胆汁淤积是指胆汁生成障碍和(或)胆汁流动障碍。  相似文献   

5.
葛启超  陆伦根 《肝脏》2023,(11):1261-1263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以胆汁在肝内蓄积导致肝胆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核受体(NR)是调控包括肝脂质代谢、葡萄糖代谢、能量消耗和胆汁酸(BA)体内平衡的关键转录因子,而这些过程的失调是胆汁淤积以及脂肪性肝病的重要致病机制。既往基于NR已经开发了靶向的高亲和力治疗配体,包括法尼醇-X受体(FX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的激动剂。除此之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XR-19)的类似物,以及肝细胞和肠细胞的BA摄取抑制剂也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有良好的治疗潜力。因此,本文就近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靶向药物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正胆汁淤积是由于炎症、结石和肿瘤等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或胆管细胞胆汁生成功能障碍、胆汁分泌受抑制或排泄受阻,胆汁淤积,胆管内压增高达到一定程度后连接毛细胆管和胆管的Hering壶腹破裂,胆汁逆流入淋巴、血液循环系统而出现的病理现象~([1])。1定义广义的胆汁淤积包括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是指胆汁合成、分泌、排泄障碍原发于肝内;肝外胆汁淤积是由肝内大胆管或肝外胆管器质性或机械性病变所引起。狭义的胆汁淤  相似文献   

8.
巫协宁 《山东医药》1993,33(7):37-38
胆汁内的胆汁酸、脂质、微量蛋白等均由肝脏合成,经细胞转运至毛细胆管内分泌。近年来,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等研究有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引发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所致的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总称。按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影响成人最常见的2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  相似文献   

10.
11.
瘙痒被定义为一种可以引发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皮肤黏膜感觉,这种感觉无论在性质、持续性及定位上均不同于触觉和痛觉。瘙痒是各种皮肤疾病的主要症状,但亦可出现在其他疾病中,如胆汁淤积综合征、尿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干燥综合征等。瘙痒出现于70%~80%的胆汁淤积患者,常为中度,瘙痒的存在本身无预后价值,并不反映疾病内在的严重程度,但10%的患者可很严重并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发自杀倾向和行为。瘙痒是各种肝胆疾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肝胆疾病的  相似文献   

12.
正胆汁淤积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分泌或排泄障碍,胆汁流减少所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瘙痒、乏力、黄疸、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为特征。胆汁淤积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其中肝内胆汁淤积又可分为肝细胞性胆汁淤积、胆管性胆汁淤积及混合性胆汁淤积。其原因少部分为先天性遗传异  相似文献   

13.
胆汁淤积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淤积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且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因此胆汁淤积的治疗应包括病因及相关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3.核受体药物治疗有黄疽和胆汁淤积的患者 因为前面简述的这些适应性反应都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慢性胆汁淤积的进展,应注意的是增强这一反应的潜在机制。临床经验提示这是一个合理的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本观察提示,用皮质激素治疗淤胆型肝炎1周以上,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24%以上者即为短期治疗有效。确诊为本病时,疗程还可适当延长,再评价其疗效。疗效出现后,不能减量过快,否则易出现病情反跳,过早停用皮质激素易致复发。黄疸较深且有加重趋势、伴消化道症状显著者,应及时用皮质激素治疗,以防病情恶化及胆汁性肝坏死发生、对病程较长患者,皮质激素治疗仍有良效。  相似文献   

16.
任何导致胆汁流异常的病理状态均称为胆汁淤积,肝纤维化是肝脏对于损伤的修复反应,两者均是肝脏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在胆汁淤积和肝纤维化概述的基础上,论述了胆汁淤积导致肝纤维化的机制及药物治疗,认为防治胆汁性肝纤维化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胆汁淤积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进入血液的病理状态。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常伴有疾病相关症状如疲劳、认知症状和情绪改变等,这些并不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阶段平行。最常见的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超过50%的PBC有临床疲劳症状,显著影响生活质量[1]。  相似文献   

18.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汁淤积是指胆汁流的形成和排泌障碍,可由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的胆汁分泌障碍或胆汁流的阻断所致.区分这两种胆汁淤积对于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因为主要用于促进胆汁分泌的药物并不适用于胆管阻塞的病例.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淤积均可导致胆汁酸等毒性物质的潴留,引起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性肝病.肝内胆汁淤积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妊娠期胆汁淤积、全胃肠外营养导致的胆汁淤积和药物诱导性胆汁淤积等.遗传性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和进展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临床相对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9.
傅青春 《肝脏》2000,5(1):29-30
胆汁淤积是胆汁分泌量减少或胆管阻塞引起胆流减少,其形态学内涵为肝内胆管的胆汁淤积或淤滞.与急性肝细胞性黄疸不同,胆汁淤积一般以ALP(高于正常3倍以上)、γ-GT和5'核苷酸酶升高为主,反映肝实质损害的转氨酶仅轻度或中度升高(低于正常值的8倍),极少发生暴发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20.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典型表现有瘙痒、脂肪泻和代谢性骨病[1]。近年发现疲劳也是这类疾病中的一个明显症状,超过40%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感觉到中到重度疲劳[2]。这里疲劳是一种包括持续的衰竭感觉、正常工作能力的缺失以及心理和生理功能下降的复杂症状。在缺乏胆汁淤积性肝病和肝功能衰竭的症状时,疲劳被看作是胆汁淤积性肝病中一个最常见的虚弱症状,伴随疲劳而导致的社会功能障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了解疲劳症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