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氟罗沙星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罗沙星(fleroxacin,FLX)是第3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旋转酶有效地阻止细菌DNA的复制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吸收迅速完全、体内药物分布范围广、浓度高、半衰期长等特点。临床上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均获得满意疗效。但随着应用的增多,FLX的不良反应也时见报道,现将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FLX不良反应综述如下。1严重变态反应杨凤华等[1]报道1例,女,28岁。因急性肾盂肾炎给予氟罗沙星静脉滴注,用药3 min后滴入约6 mL时,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面色青紫、心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氟罗沙星对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8例确诊的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6例用氟罗沙星治疗,对照组112例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对照组92.9%,2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罗沙星是治疗尿路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氟罗沙星治疗伤寒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用氟罗沙星治疗伤寒 5 2例 ,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上述时期我科共收治伤寒患者 12 3例 ,男 81例 ,女 4 2例 ;年龄 18~ 6 5岁 ,平均 2 6 .4岁。确诊条件除发热、肝脏或脾脏肿大、相对缓脉和无欲貌等临床特点外 ,血培养、粪培养或肥达氏反应阳性为确诊的必备条件。发热 10 0 %,其中稽留热 6 3.5 %,弛张热17.1%,余为不规则热。相对缓脉 4 9.8%,无欲貌6 6 .7%,肝肿大 2 3.5 %,脾肿大 2 7.5 %,无一例发生玫瑰疹。实验室检查血肥达氏反应全部阳性 ,血培养 6 7例阳性 ,粪培养 15例…  相似文献   

4.
注射用氟罗沙星的合成工艺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氟罗沙星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以提高其收率?方法:主要对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氟乙基化单步收率提高了14%,总收率提高了6%?结论:本反应路线克服了国内外已有路线原料供应不足,价格昂贵,收率偏低的缺点,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测定符合注射用氟罗沙星的质量标准,产品收率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5.
静滴氟罗沙星引起严重变态反应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 病历介绍患者 ,女 ,2 8岁 ,因发热、尿频、尿急、伴血尿于 2 0 0 2年 3月 5日收住院。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予静脉点滴氟罗沙星抗感染治疗。3min后滴入氟罗沙星约 6mL时 ,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面色青紫、心悸、胸闷、进行性呼吸困难、全身瘙痒、四肢冷、脉搏细弱等症状体征。立即更换液体 ,予吸氧 ,静推肾上腺素 0 .5mg、氟美松 10mg,肌注非那根 2 5mg治疗 ,10min后症状好转 ,继续予葡萄糖盐水2 5 0mL加氟美松 5mg静滴 ,30min后症状缓解。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 ,为第 1次应用氟罗沙星。2 讨  论氟罗沙星是喹诺酮类抗生素 ,临…  相似文献   

6.
氟罗沙星治疗尿路感染4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999年 10月~ 2 0 0 1年 4月应用氟罗沙星注射剂治疗尿路感染患者 4 7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本组男 4例 ,女 4 3例 ;年龄 19~ 83岁 ,平均 39.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 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尿路感染诊断标准 ,尿病原体检查均为阳性。其中单纯性尿路感染 31例 ,复杂性尿路感染 16例 ;按感染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 (单纯性 14例 ,复杂性 6例 )和下尿路感染 (单纯性 17例 ,复杂性 10例 )。1.2 治疗方法 :氟罗沙星 (山东洁晶集团日照海洋药厂生产 ,商品名 :富络克 ,每瓶 10 0 m L,含氟…  相似文献   

7.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在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众多致病因素中 ,以细菌性感染最常见。我科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6月应用氟罗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 5 0例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0例患者均为本院收治患者 ,其中男2 6例 ,女 2 4例 ,年龄 15~ 70岁 ,所有病例均有咳嗽、咯痰、肺部干湿性罗音 ,伴发热 2 5例。入院前后分别给予痰培养及胸片检查 ,病原菌确定标准 :痰培养标本分离菌落比例占 6 0 %以上或口腔正常菌以外的细菌 ,共分离出细菌 4 0株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5种 12株 (30 % )…  相似文献   

8.
氟罗沙星与复方甘草酸苷有配伍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罗沙星葡萄糖 注射液常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复方甘草酸苷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病,改善肝功能异常。2种药物均可静脉滴注,本科在使用中发现,若两者之间没有使用其他药物而直接将两者先后使用,药物接触后即呈乳白色半透明状,有配伍禁忌。在现有配伍禁忌表中未发现两者有配伍禁忌,特做配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氟罗沙星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细菌性泌尿道感染者给予氟罗沙星200mg~400mg,稀释于250ml~500ml5%葡糖液中静脉滴注qd疗程7~14d。结果:治愈率87.5%,有效率94.6%,无效5、4%,结论:氟罗沙星适用于泌尿道感染。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氟罗沙星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成分复杂,在与其他药物配伍静脉输注后的稳定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复方丹参注射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理气开窍、止痛的功效,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耐缺氧、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脏功能、抑制凝血、促进组织恢复、降低血脂及血黏度等作用,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良好效果,临床中常有抗生素与其连用。氟罗沙星属第2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适用于肠杆菌科敏感菌引起的中重度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感染等治疗。笔者在用药过程当中发现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混合后无论给药顺序如何均立即产生沉淀。通过对药物的成分及pH值分析可确定所析出的沉淀物质不是喹诺酮类药物。故这两种药存在配伍禁忌,二者不可混用或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5个厂家生产的氟罗沙星片体外溶出速率与人体内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CZ-8A智能药物溶出仪测定不同厂家氟罗沙星片的溶出速率;12名男性健康志愿受试者po400mg氟罗沙星片,以尿药浓度法测定药动学参数,并考察体内外参数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5种不同厂家氟罗沙星片的内累积排药量达到50%时的时间t与体外溶出t50二者之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7853X+15.4946,r=0.9299。结论氟罗沙星片的体外溶出参数td与体内药动学参数tmax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FDP)主要用于心肌缺血、休克、缺氧、组织损伤的辅助治疗。氟罗沙星为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均有抗菌作用。临床上各种急、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感染时常合用这2种药,疗效较好。然而2004年10月,笔者在输注氟罗沙星与FDP时,发生配伍反应1例。现将配伍反应及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中药制剂喜炎平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卉c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喜炎平注射液在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与氟罗沙星注射剂配伍后6h内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含量,观察配伍后6h内溶液的外观及pH值及不溶性微粒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室温务件下,喜炎平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剂配伍6h内外观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在安全范围内有所增加;但喜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的含量下降,氟罗沙星的含量几乎没变,配伍溶液pH值随时间降低。结论在室温条件下,喜炎平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与氟罗沙星不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4.
多剂量氟罗沙星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0例健康志愿者单次及多次po400mg氟罗沙星后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血药浓度及尿药浓度均采用微生物法和HPLC测定。单次及多次给药后的数据分别采用3P87及SSD程序处理,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单次po400mg氟罗沙星后,其微生物法和HPLC测定结果分别为T_(max)2.20h和2.13h,c_(max)5.49μg/ml和5.55μg/ml,T_(1/2β)10.14h和10.55h。0~48h尿药回收率分别为:56.67%和52.25%。经t检验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每日400mg连续8d的多次po给药实验中,第1d和第8d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本品每天1次的重复给药无明显蓄积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使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盆腔炎患者65例,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采用氟罗沙星联合中药煎剂(丹参、赤芍、败酱草、鸡血藤、蒲公英等)灌肠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应用氟罗沙星治疗。结果:观察组痊愈11例,显效16例,总有效率93.9%;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81.2%,两组疗效经统计分析,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氟罗沙星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氟罗沙星体内外抗菌活性及抗生素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睿  方向群 《中国药学杂志》1998,33(10):619-621
 目的:对比研究氟罗沙星(FLRX)与其它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及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应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稀释法测定血清杀菌效价(SBA),吸光度法测定PAE。结果:FlRX对金葡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绿脓假单胞菌均具很强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与氧氟沙星(OFLX)相似,而强于洛美沙星(LFLX);FLRX对上述受试菌的峰时SBA与OFLX和LFLX相似,但谷时SBA多在1:1以上,高于OFLX和LFLX。FLRX无论对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均具较长的PAE,呈显著的浓度依赖性,除金葡菌外,对其它受试菌的PAE均长于OFLX。结论:FLRX抗菌谱广,体内外抗菌活性强,具有较长时间的PAE,临床可采取每日1次给药方案治疗各类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7.
王德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20-121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我院在2010年1月-12月期间发生的11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数据总结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的发生率(P<0.05);38~58岁是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年龄段,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以神经系统为主;38-58岁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和恢复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结论: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要充分认识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注意预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加强临床医生、护士、药师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及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报道较多的不良反应做一概述。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安全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临床应用时应严格遵照卫生部有关文件规定执行,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报告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402例,依据用药途径分为两组,甲组患者200例,均为口服用药者;乙组患者202例,均为静脉滴注用药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皮肤软组织、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肌肉骨骼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系统等;乙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治疗用药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结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多个系统,其中静脉滴注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口服用药,在临床用药中应注意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和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9月收治的72例氟喹诺酮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数据总结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的发生率(P〈0.05);38—58岁是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年龄段,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以神经系统为主;38—58岁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和恢复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9〈0.05)。结论: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要充分认识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注意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