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袁超  陈星星  喻群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565-2566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随机分为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组(39例)和美沙拉嗪对照组(36例),治疗8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肠镜下黏膜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和结肠镜下黏膜炎症修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溃疡、充血水肿和血管模糊好转或消失。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UC可显著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肠镜确诊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的住院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4例,有效6例,100%有效;对照组完全缓解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77.8%。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美沙拉嗪颗粒和培菲康胶囊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6例轻、中度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颗粒1g,4次/d,同时加服培菲康胶囊2粒,3次/d,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颗粒1g,4次/d,疗程8周。分别统计2组完全缓解、有效、无效病例数以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6例(76.47%),有效8例(23.53%),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16例(50.00%),有效16例(50.00%),两组分别进行样本均数比较的χ^2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美沙拉嗪颗粒和培菲康胶囊比单独应美沙拉嗪颗粒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炎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美沙拉嗪与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将本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8例,观察组采用美沙拉嗪与培菲康联合治疗,参考组采用单纯美沙拉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7%。显著优于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7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症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有效联合治疗方案使用。  相似文献   

5.
赖雨田 《抗感染药学》2019,16(2):332-334
目的:探究培菲康与美沙拉嗪联用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轻中度UC患者74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结肠镜评分值以及血清CRP、ESR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结肠镜评分值以及血清CRP、ESR水平测得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培菲康与美沙拉嗪联用治疗轻中度UC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美沙拉嗪治疗组(对照组)和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组(治疗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联合治疗后,疗效总有效率为94.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5%,组间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腹胀症状,未经特殊处理症状自行缓解,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2012年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应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培菲康,随访8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好,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降低炎性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64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与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2%,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指标CRP及ES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优于单用美沙拉嗪,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美沙拉嗪(5-ASA)肠溶片剂联合栓剂治疗活动期直乙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80例活动期直乙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栓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接受上述治疗2周时,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6、8周时,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5-ASA肠溶片与5-ASA栓剂联合使用对我国轻中度UC患者疗效及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 5月 ~2013年 5月期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 60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给予美沙拉嗪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培菲康治疗.均连续治疗 8周.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治愈 16例、治愈率为 53.3%;好转 12例,好转率为 40.0%;无效 2例,无效率为6.7%.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加好转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治愈 9例、治愈率为 30.0%;好转 11例,好转率为 36.7%;无效 10例,无效率为33.3%.对照组患者治愈率加好转率为66.7%.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加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能够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联合云南白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UC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1例,前组予美沙拉嗪,后组予美沙拉嗪联合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结肠的病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血清CRP和TNF-α水平,以及结肠病理损伤均较治疗前均改善,治疗组疗效更佳,总有效率为95.23%,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76.2%,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云南白药保留灌肠对减轻UC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和肠道病理损伤疗效显著,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UC患者外周静脉血炎性细胞因子IL-8、TNF-α的调节作用。方法:70例活动期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0.5g,pobi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生菌0.42g,餐前口服,tid。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8.6%、100%,高于对照组(22.9%、91.4%),P〈0.05。治疗组镜下完全缓解率31.4%也高于对照组的14.3%(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静脉血IL-8、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水平更明显(P〈0.05)。结论:益生菌对UC患者外周静脉血IL-8、TNF-α的异常表达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治疗UC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百忧解和培菲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8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2例联合应用百忧解和培菲康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应用百忧解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百忧郁解联合培菲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良好的疗效,一方面可有效调节肠道内菌群恢复肠道功能,另一方面可有效激活患者脑肠轴感觉警报系统,改善因心理和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美沙拉嗪灌肠剂保留灌肠。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P<0.05)。治疗后结肠镜检查结果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痛泻宁颗粒联合氟西汀、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痛泻宁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氟西汀、培菲康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0.27%和91.89%,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SAS、SDS评分下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痛泻宁颗粒联合氟西汀、培菲康可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及患者的不良情绪,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奥硝唑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灌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奥硝唑口服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随访1年后比较2组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复发率为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硝唑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庄伟 《中国药房》2014,(24):2259-2261
目的:比较美沙拉嗪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口服美沙拉嗪1.0 g,tid;对照组患者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1.0 g,4次/d,4周后视情况可剂量减半。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结肠黏膜组织学积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结肠黏膜组织学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SAS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培菲康联合奥沙拉嗪对溃疡型结肠炎患者的疗效及对镜下黏膜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6例溃疡型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3例,以上两组患者均给予1.0 g奥沙拉嗪,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0.42 g培菲康,4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镜下粘膜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为75.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镜下粘膜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菲康联合奥沙拉嗪对溃疡型结肠炎患者的疗效优于单一用药,可明显改善镜下粘膜病变,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愈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散剂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4组,即对照组、茵栀黄口服液组、培菲康散剂组以及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散剂组(联合用药组),每组40例。比较四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用药组治愈率97.5%,与对照组52.5%、茵栀黄口服液组77.5%、培菲康散剂组7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也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黄疸消退时间相对于其他三组也显著缩短(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散剂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较单独用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探讨大鼠结肠促炎症性细胞因子IL-1β和细胞黏附分子CD44在UC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并分析和探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在UC中的作用及对这两个因子的影响.方法:用乙酸溶液制备UC大鼠模型,将清洁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美沙拉嗪治疗组、美肠安和美沙拉嗪联合治疗组.7d后各组大鼠结肠标本行HE染色,观察镜下结肠病理变化,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CD44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可见脓性分泌物、糜烂及溃疡,两组治疗组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的病理变化,并且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CD44的表达,其中美肠安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组的降低较美沙拉嗪治疗组更明显.结论:美肠安和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IL-1β和CD44的表达,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