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肌细胞移植到大鼠疤痕心肌组织后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效果。方法 利用细胞培养和移植技术,将胎鼠心肌细胞移植到心梗后的疤痕组织中,4周后测定左室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心梗组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压(Pes)和左室压力最大变化值(dp/dtmax,dp/dtmin)明显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Ped)和等容时间常数(Tc)明显增大;与心梗组相比,移植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心肌细胞移植到大鼠疤痕心肌组织后改善了心梗后大鼠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骨髓干细胞动员与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骨髓干细胞动员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兔心肌梗塞的治疗作用,探讨更有效、更适用的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的方法.方法将30支新西兰白兔采用结扎前降支的方法制作心肌梗塞模型,随机分为动员组、移植组和对照组,动员组(n=10)心梗后3h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μg/(kg·d),连续使用5 d,第5天抽取静脉血约10mL,分离单个核细胞(mononudear cells,MNCs)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后,经静脉注入动物体内.移植组(n=10)心梗后7~10 d,抽取骨髓3~5mL,分离MNCs用Brdu标记,然后开胸将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对照组(n=10)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心梗后1周及5周采用超声心动图(UCG)检查了解心脏功能变化,5周时作血液动力学测定,取心脏作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心梗后5周,动员组左室射血分数(EF)与1周时相比明显增加,移植组无变化,对照组显著下降.5周时动员组及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dp/dtmax和-dp/dtmax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变化.动员组及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区均发现有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两组梗死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均未发现有新生的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梗死,能通过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明显改善心脏功能,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避免心功能的恶化,但在改善心功能方面的作用有限,骨髓干细胞动员可能为心肌梗塞的治疗提供一种更适用的无创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生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心脏功能、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及左室心梗面积等的影响.方法:取出生当天新生犬外周血,经分离纯化单个核细胞后直接注射进入成年犬前壁心梗区域,对照组注射无血清培养基.分别于术中及术后30 d用8道生理仪测左室压力、收缩期压力上升最大积分dp/dtmax和左室做功量.超声心动图(2.5 MHz)分别观察术中、术后30 d心脏功能变化.术后30 d测量心梗面积、毛细血管密度及心肌宽度.结果:术中两组均出现左室压力下降,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术后30 d,细胞移植组心肌内毛细血管密度较对照组高(P<0.05),梗死面积缩小(P<0.05),心肌宽度小(P<0.05),左室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通过某种机制增加心肌内毛细血管密度,缩小梗死面积,明显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急性心肌梗死区内移植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对照组(12只)、移植组(12只).假手术组单纯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对照组和移植组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和同种异体BM-MNCs悬液心外膜下植入对照组和移植组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及血流动力学检查评价左室形态及左室功能,并观察梗死区心肌内移植的BM-MNCs及其周边组织的形态学特点.结果:移植术后4周,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及移植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升高(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和左室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均降低(P<0.01).移植组LVEDs、LVEDd和LVEDP低于对照组(P<0.01),LVEF、LVFS、 dp/dtmax和-dp/dtmax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结论:同种异体BM-MNCs移植可以减轻左室重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唐洁  苏彬  陈涛  米杰  张健  齐向前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11):957-960,F000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犬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对心功能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CM—DiI标记体外分离得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BM—MNCs),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6),于心肌梗死后2h分别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生理盐水,冠状动脉结扎后2h及6周时分别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排m量、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压)。移植后6周,观察CM—Dil标记的BM—MNCs在心肌内的分布,检测心肌组织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密度。【结果】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梗死边缘区和梗死中心区均可见CM—DiI标记的细胞;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压比对照组显著降低[(5.1±3.07)mmHgVS(11.67±3.42)mmHg,P〈0.01,1mmHg=0.1333kPa],移植组心输出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3.1±0.89)L/minvs(2.39±0.43)L/rain,P〈0.05];BM—MNCs移植后6周,移植组有明显的血管新生,移植组梗死边缘区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9.32±2.47)vs(9.47±1.28),P〈0.01],梗死区血管数量移植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44±0.51)VS(3.07±03),P〉0.05]。【结论】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s,MBMCs)移植方法对梗死心肌的治疗效果.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常规抽取骨髓,分离制备MBMCs悬液.将成年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4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组Ⅰ,n=10)、梗死对照组(组Ⅱ,n=18)、细胞移植组(组Ⅲ,n=18).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在建模后2周分别将10μl MBMCs(6×106)悬液和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植入组Ⅱ和组Ⅲ的梗死周边区.用心脏超声观察细胞移植后4周的心脏功能改变,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移植细胞在心肌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的存活、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MBMCs移植4周后,移植组超声检查左室功能重建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前壁厚度(LVAWT)均较梗死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移植组血流动力学检查指标如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左室舒张压力时间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也优于梗死对照组(P<0.05).MBMCs移植6周后,大鼠心肌梗死区有移植细胞存活、增殖,并分化为有心肌细胞特征的细胞.结论:实验证实用MBM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可以明显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这一效果可能与MBMCs移植相关的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将单纯 5 -氮胞苷 (5 -aza)诱导、5 -aza与内皮素 - 1(ET - 1)联合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 (BM SCs)所分化的心肌样细胞移植于大鼠心肌梗死区 ,探讨其对缺血心肌的病理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3组 :组Ⅰ为对照组 ,组Ⅱ为单纯 5 -aza诱导组 (5 μmol/L) ,组Ⅲ为 5 -aza及ET - 1联合诱导组 (5 -aza 5 μmol/L +ET - 110 -10 mol/L)。组Ⅱ、组Ⅲ动物取胫骨BMSCs进行培养 ,体外诱导后行自体细胞移植。采用冷冻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采用直接注射法将标记BrdU的待移植BMSCs移植入心肌梗死区 ,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血清培养基。移植 4周后 ,测定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 ,大鼠梗死区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存活、分化和新生血管形成特征。结果 BMSCs移植 4周后 ,梗死区内可见部分心肌样移植细胞 ,其中 ,组Ⅱ移植细胞胞质内TroponinⅠ染色较浅 ,而组Ⅲ移植细胞胞质内TroponinⅠ染色较深。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 ,组Ⅱ、组Ⅲ左心室舒张末压 (LVED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左心室压力变化速率 (+dp/dtmax、-dp/dtmax)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与组Ⅱ相比 ,组Ⅲ +dp/dtmax显著增高 (P <0 .0 5 )。形态学观察显示 ,移植实验组梗死区内新生血管增多。组Ⅱ、组Ⅲ微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兔心肌梗死后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交感神经表达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7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移植组、心肌梗死对照组(MI only)和正常对照组(control).移植组和心梗对照组建立心梗模型.移植后8周测左室压力变化.鉴定植入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交感神经的范围.结果 MSCs移植组左心室心肌内可见BrdU阳性细胞,两对照组未见BrdU阳性细胞.MSC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低于对照组,左室收缩峰压(LVSP)、左室压上升最大速率( dp/dt)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MSC移植组与心梗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更多交感神经表达(P<0.01),但前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心肌,可在梗死区及周边区存活,改善心功能.对交感神经表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卡维地洛对大鼠心肌梗塞后左室功能及胶原改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在实验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上观察卡维地洛对心梗后左室功能及胶原改建的影响 .方法 :心梗后腹腔注射卡维地洛注射液 4wk或 8wk,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浆醛固酮 (ALD) ,动脉插管测定大鼠心功能 ,氯胺T法测定非梗塞区左室心肌羟脯氨酸含量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 .结果 :与心肌梗死对照组相比 ,卡维地洛可降低 8wk时的血浆、非梗死区心肌AngⅡ及血浆ALD水平 (P <0 0 5 ) ;治疗 4wk和 8wk后可明显升高 +dp/dtmax及 dp/dtmax水平 (P <0 0 5 ) ,减少非梗死区左室心肌羟脯氨酸的含量 ;降低非梗死区心肌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蛋白比值 (P <0 .0 5 ) .结论 :卡维地洛对心梗后左室功能及胶原改建可产生有益的影响 .ACEI类药物对逆转左室重塑也有有益的作用 ,二者在治疗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局部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对急性心梗大鼠缺血心肌血管生成作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6只Lweis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4)及对照组(n=12),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注射到大鼠的缺血心肌中(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无菌PBS),术后4周观察心肌血管数目,结合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4周后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明显降低(P<0.01),压力变化率最大值(dp/dt)明显升高(P<0.01,P<0.05).移植组心肌梗死区有明显血管增生,移植组和对照组心肌血管密度分别为(23.1±1.5)和(10.5±1.8)个/HP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局部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能明显促进缺血心肌新生血管生成,增加缺血区灌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对小型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功能和梗死心肌的作用。方法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16头小型猪,随机分为BM-MNC移植组(n=9)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n=7),分别经冠状动脉移植(3.54±0.90)×108个BM-MNC细胞或磷酸盐缓冲液,对比移植4周时超声心动图、血液动力学、新生血管密度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BM-MNC组在细胞移植4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侧壁、前间壁厚度、心输出量和 dp/dtmax与细胞移植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在细胞移植4周后,LVEF显著降低,室间隔、侧壁、前间壁显著变薄,心输出量和 dp/dtmax显著降低(P均<0.05)。舒张功能的指标在细胞移植前后各组变化不明显(P>0.05)。BM-MNC组缺血再灌注区的小血管数目为(13.39±6.96)个/高倍视野,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0±1.90)个/高倍视野(P<0.05)。BM-MNC组总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梗死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区移植的BM-MNC可增加移植区新生小血管数目,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对改善心脏收缩功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不同Brunnstrom分期脑梗死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阐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0例,BrunnstromⅠ-Ⅱ期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期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32例;Brunnstrom Ⅲ期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期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卒中康复治疗,治疗组加做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和8周评估各组患者腕背伸肌最大表面肌电值和主动活动度(AROM),并进行上肢Fugl-Meyers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腕背伸肌表面最大肌电值治疗8周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高于同期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Brunnstrom Ⅲ治疗组腕背伸肌表面最大肌电值治疗4周时开始提高(P<0.05),且明显高于同期Brunnstrom Ⅲ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8周开始提高(P<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腕背伸肌AROM治疗8周开始增加(P<0.05),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腕背伸肌AROM明显高于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0.05);Brunnstrom Ⅲ治疗组和对照组腕背伸肌AROM治疗4周时均明显提高(P<0.01,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runnstromⅠ-Ⅱ治疗组和对照组FMA评分治疗8周时明显提高(P<0.05),且高于同期BrunnstromⅠ-Ⅱ对照组(P<0.05);BrunnstromⅢ治疗组FMA评分治疗4周开始提高(P<0.05),BrunnstromⅢ对照组治疗8周时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Brunnstrom Ⅲ治疗组明显高于Brunnstrom Ⅲ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增加脑梗死患者腕背伸肌肌力,改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Bergman法和心导管技术 ,测定大鼠用药 [2mg/ (kg·d) ,连续 12周灌胃 ]后的心肌胶原含量和左室舒张功能。 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组能明显降低SHR心肌胶原含量 ,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P <0 .0 5 ,P <0 .0 1)。对血压、心率虽有所降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辛伐他汀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SHR左室舒张功能和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双向折镜多维空间感觉刺激治疗脑卒中单侧忽略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单侧忽略患者,随机地划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对照组患者接受日常的单侧忽略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增加双向折镜多维空间感觉刺激治疗,40 min/次,5次/周,连续4周。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对患者进行患肢注意时间、Fugl-meyer平衡测定(FMA)、感觉、中线偏移角度、画图实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估。结果 治疗前单侧忽略的忽略程度、ADL等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个治疗时间点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2周、4周时间因素随分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P <0.01)。治疗后2组进行各项数据分析,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双向折镜多维空间感觉刺激治疗能够改善单侧忽略患者忽略程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黄文晖  王崇敏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4):604-606,685
目的 探讨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 方法 选取中、重度AD患儿102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34例。A组使用0.05%地奈德乳膏,B组使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涂抹患处皮损,C组采用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涂治疗。3组均治疗至皮损“消除”后1周或治疗达3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结束,进行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于治疗前、治疗3周/结束时检测血清LTB4、LTC4,采用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进行生活质量评分;治疗3周/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比较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了解AD复发情况。 结果 A、B、C组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结束EA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C组EASI评分均低于A、B组(P<0.05或P<0.01);治疗3周/结束后,A、B、C组有效率分别为65.63%、63.64%、87.10%,C组有效率均高于A、B组(P<0.05);治疗3周/结束后,B、C组血清LTB4、LTC4均降低(P<0.05或P<0.01);依A、B、C组的顺序,血清LTB4、LTC4及DLQI评分均依次降低(P<0.05)。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63%、36.36%、12.90%,A、B组均高于C组(P<0.05);随访3个月,A、B、C组复发率分别为34.38%、9.09%、3.23%,A组复发率均高于B、C组(P<0.05或P<0.01)。 结论 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中、重度AD具有较好的疗效,有效消除了皮损症状,降低了血清LTB4、LTC4的水平,提高了相关生活质量,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优于糖皮质激素、他克莫司软膏单纯外涂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失匹配负波(MMN)、感觉门控电位P50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抗抑郁剂治疗对重性抑郁障碍(MDD)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 159例MDD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75例给予2周(15 d)rTMS治疗,并常规持续给予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抑制剂(SSRI)抗抑郁药物治疗,B组84例仅给予足量同类抗抑郁剂治疗。两治疗组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和第10周进行24项Hamilton抑郁量表(HAMD)、MMN潜伏期、S1-P50波幅、S2-P50波幅、S2-P50/S1-P50波幅比值和异常P50(S2-P50/S1-P50 ≥ 0.5)百分率评估和测试。同时设90例正常对照组(C组)。 结果 A和B组治疗2周后和10周后,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且治疗后A组评分低于B组(P<0.001)。A组MMN潜伏期和S2-P50波幅均较治疗前和B组治疗后缩短和降低(P<0.05)(除外治疗后10周S2-P50波幅的组间比较)。A组治疗后S2-P50/S1-P50比值(除外治疗后2周)和异常P50百分率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2周和10周间各ERPs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各ERPs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联合抗抑郁剂治疗优于单纯抗抑郁剂治疗,并显著改善与自动加工、感觉门控有关的大脑高级功能电生理指标。rTMS可能对大脑诱导长时程增强/长时程抑制样可塑效应,使脑功能处于动态的稳定和平衡。MMN和P50可能成为反映与大脑高级功能有关的神经可塑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癌患者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前后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阐明HIFU治疗对原发性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
法:原发性胰腺癌组患者36例,对照组体检健康者28例,于HIFU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采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并比较治疗前后原发性胰
腺癌患者KPS评分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的变化。结果: HIFU治疗前原发性胰腺癌组患者
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胰腺癌组患者经HIFU治疗4周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胰腺癌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和CA-199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治疗可以改善原发性胰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骨髓细胞分泌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能力及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连续收集4周培养上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上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含有不同浓度上清的培养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析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加入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各组MTT比色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第1,2,3,4周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上清中VEGF分别为(24.40±7.99,89.28±5.13,115.24±10.08,157.00±15.64)pg/ml。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可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体外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持续分泌VEGF。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肾颗粒剂对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血清IL-6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益肾颗粒剂组)及对照组(强的松组),对比服药4周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6及其24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肌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及其24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肌酐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患者之间治疗后血清IL-6及24h尿蛋白定量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肾颗粒剂对于狼疮性肾炎有改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N-乙酰半胱氨酸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体内氧化.抗氧化状态、气道炎症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稳定期COPD患者,以双肓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对比观察治疗4周后患者肺功能、血清和诱导痰上清液中IL-8、肿瘤坏死因子-α、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以及诱导痰沉渣涂片中白细胞及其分类的变化,并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估。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第-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生存质量评分、诱导痰上清液中IL-8、肿瘤坏死因子-α、痰涂片中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组FEV1、FEV1占预计值%、生存质量评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诱导痰上清液中IL-8、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以及痰涂片中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巨噬细胞比例,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93±8)×10^-6U/L]和丙二醛[(4.0±1.0)×10^-3mmol/L]、痰涂片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5±0.3)与对照组[(85±10)×10^-6U/L、(4.2±1.1)×10^-3mmol/L、0.6±0.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氟替卡松与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应用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体内氧化-抗氧化状态及其气道炎症均具有较好的作用,且能够较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在降低痰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减轻体内氧化应激反应方面明屁优于译用沙美特罗和氟替卡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