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本地区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用性.方法 使用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21例,并与17例外科手术治疗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介入组疗效明显高于手术组,死亡率及并发症明显低于手术组.结论 动脉瘤腔弹簧圈栓塞术疗效优于外科手术治疗,为本地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治疗术后的护理探讨。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2例实施介入栓塞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实施手术并进行护理干预的患者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总结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经验,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后,沿微导管将弹簧圈放入动脉瘤内。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加强对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术后无1例发生再出血或脑疝,2例患者因血管痉挛继发脑梗死,经解痉、脑保护剂治疗后,言语和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加强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观察和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第三位,具有反复出血的潜在危险性。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得到广泛应用。我院自2004年开始,应用DCS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共计18个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多种病因所导致的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是脑动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疾病等。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病死率极高,本研究主要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行介入栓塞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以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造影的时机及介入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6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66例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现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10例,烟雾病2例。其中动脉瘤患者13例行血管内电解脱弹簧圈(EDC)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7例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栓塞治疗。术后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DSA造影可以准确评估动脉瘤、血管畸形的大小、方向。在出血后3天内及3周后行造影检查动脉瘤的检查阳性率比较高,且血管痉挛发生几率较少。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支架结合弹簧圈完全栓塞动脉瘤18例,3例栓塞欠满意。死亡1例,死于术后第3天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呼吸循环衰竭。4例失访。16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无再出血及脑梗死。随访期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复查:15例动脉瘤不显影,无复发;1例动脉瘤体显影较原栓塞术后造影增大复发。结论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良好;但对于栓塞不满意的动脉瘤,应警惕术后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风险及术后复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术前做好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的准备工作,术中严密观察病情、检测生命体征,术后采取预防并发症。结果术后动脉100%闭塞22例,95%闭塞2例,90%闭塞1例。结论术前默契配合,术后治疗各种并发症,做到系统性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徽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8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100%栓塞72例,95%栓塞10例,90%栓塞4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取GDC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娄底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1例采用动脉瘤栓塞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观察组),并与同期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31例中2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2例残余轻微显影,1例轻瘫;对照组中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5例CTA检查显影,7例死亡(合并瘫痪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可以通过血管内栓塞而得到治愈。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是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主要应用于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我科2006年6月~2008年2月采用Neuroform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23例,疗效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瘤腔达100%闭塞率为83.3%,95%闭塞率为12.8%,90%闭塞率为3.8%;术后并发率6.4%,病死率为1.3%,存活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再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结论对实施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对保障栓塞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动脉瘤患者共50例,上述患者麻醉成功后,实施全身肝素化,在Seldinger穿刺技术进行股动脉插管,行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结果本组50例共有59枚动脉瘤,上述患者均成功实施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或者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栓塞后给予脑血管造影观察显示动脉瘤腔内填塞满意。50例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5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但给予相应处理后缓解,无术中出血患者,无脑梗死发生患者,无1例患者手术期间死亡。结论实施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或者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7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使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探讨其手术适应症、方法、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对7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62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26例,Ⅲ级29例,Ⅳ级8例,Ⅴ级2例。其中62例行急诊栓塞,手术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术后常规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给以3H(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57例,栓塞达90%12例,栓塞在90%以下4例,死亡2例。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安全、疗效可靠的优点,对破裂的动脉瘤行急诊栓塞治疗及术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纳入此研究中的5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并按照护理模式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模式分别为常规护理以及综合护理,比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及护理后,其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两组患者相比较而言,差异性逐渐加大,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治疗后应选择综合护理模式,以此来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动脉瘤颈夹闭术和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应用于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3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收治高分级aSAH患者60例,采用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的30例设为A组,采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的30例设为B组,比较2组预后良好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预后良好率为66. 67%,高于A组的40. 00%(P <0. 05);治疗后,2组GO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B组GOS评分低于A组(P均<0. 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 67%,低于A组的26. 67%(P <0. 05)。结论与动脉瘤颈夹闭术相比,采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术治疗高分级aSAH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永德  殷俊杰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05-1606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GDC栓塞治疗17例患者的1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Hunt和Hess分级:Ⅰ、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 13例痊愈,3例轻度短期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亡。结论 GDC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死、残率高,外科手术带来的创伤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带来的危险使病人和医生面临着艰难抉择,微弹簧圈囊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我科自2004年以来对13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