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后荣  周玉皆 《医学综述》1995,1(4):185-187
<正>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receptor,slL-2R)是活化淋巴细胞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1L-2R)α如链成份P55,即Tac抗原,可由细胞膜释放入循环或培养上清,血清中sIL-2R浓度高低,与某些疾病如白血病、艾滋病、肿瘤、肾移植等的病情、分期和程度有关,可以反映 T淋巴细胞激活程度.本文应用四种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建立了sIL-2R ELISA,并检测了正常人和肺结核患者血清sIL-2R.  相似文献   

2.
采用~(125)I 标记小鼠抗人IL—2受体(P55)的抗Tac(CD_(25))单克隆抗体,成功地建立了人IL—2受体的免疫放射分析法,动态观察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HA 刺激24、48和72h 后IL—2受体表达的时间曲线,通过Scatchard 作图分析表明~(125)I—抗Tac 单克隆抗体与PHA 活化的上述三个时间点的T 淋巴细胞的最大结合容量(B_(max))分别为43000位点/细胞、54000位点/细胞和61000位点/细胞。本研究为临床IL—2受体检测提供一种简便的免疫放射测定法。  相似文献   

3.
我们用植物血凝素(PHA)体外激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作应答细胞,研究丝裂原再刺激时淋巴细胞增生反应和分泌功能的变化。PHA激活3~6d的PBMC对丝裂原再刺激的应答反应与初刺激的应答相比,结果显示:①对PHA再刺激的增生反应强度变化很大,从明显高于到显著低于初次反应,决定于激活的淋巴细胞在体外休止时间的长短;②再次激活的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的量显著高于初次激活的淋巴细胞,尤以体止1d的细胞为最高;③再次激活的淋巴细胞中膜IL-2受体(mIL-2R),又称Tac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和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L-2受体(sIL-2R)含量明显增高;④美州商陆有丝分裂原(PWM)不能诱导已激活的PBMC分泌IgG。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_2 (IL_2)与白细胞介素_2受体(IL_2R)相结合是发挥生物学活性的前提,许多免疫病理的改变如免疫功能低下常伴以IL_2产生不足及IL_2R表达能力降低,因此IL_2R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注目。本组应用全血培养花环法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IL_2R并与人外周血单纯淋巴细胞培养花环法检测IL_2R法相比较,结果满意,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材料RPMI-1640培养液、PHA、淋巴细胞分层液、单克隆抗体一抗Tac,二抗羊抗小鼠gG致敏的红细胞。二、方法 (一)PHA诱导IL_2R:于10m(青霉素小瓶  相似文献   

5.
目的监测肾移植前后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水平,了解其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术荧光抗体技术监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LFA-1表达水平.结果肾移植术后LFA-1表达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并维持在低水平,发生排斥反应时显著升高,排斥时LFA-1表达水平与术后无排斥时及排斥反应控制后LFA-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LFA-1在白细胞淋巴细胞上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监测LFA-1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使用体内被特异受体结合的蛋白将药物输送至特定的靶细胞,不用单克隆抗体,已成为一项研究工作,日渐增多。例如,美国Seragen公司和波士顿几家医院的研究者,成功地在动物体内使用白细胞间素-2(IL-2)杂交蛋白和一部分白喉毒素杀死激活的T细胞,预防迟发性过敏。研究小组用IL-2基因代替为白喉毒素受体结合区域编码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产生一种IL-2和毒素相融合的蛋白。IL—2受体存在于新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2(IL—2)与其受体(IL—2R)结合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免疫应答和调节起着关键性作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与膜IL—2Rα链(即Tac抗原)基因同源,1985年Rubin首次发现。目前多数学者认为,sIL—2R是细胞IL—2Rα链脱落产物,是淋巴细胞活化的标志。可能参与机体  相似文献   

8.
新近鉴定的抗白细胞粘附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在灵长类动物体内使用可延迟移植的排斥反应,1990年春季将进入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使用鼠类的单克隆抗体阻断白细胞粘附过程,此过程可导致炎症并最终造成器官排斥。在灵长类动物中,以上治疗可预防炎症但不致抑制免疫全部功能。 1986年美国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鉴定了细胞间的粘附分子-Ⅰ(ICAM-1),认为它在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1988年研究人员证实,ICAM-1分子存在于人体的许多细胞上,它仅在炎症时被表达,如同移植物在排斥期间所发生的一样。而后,Dana Farber研究人员与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研制出阻断上述反应的单克隆抗体,即抗ICAM-1,这种有希望的药物被命名为R6.5,由于它在免疫抑制能力方面有高度选择性,因而可降低移植患者被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器官移植术后早期应用环孢素或普乐可复、酶酚酸脂或硫唑嘌呤以及大剂量皮质激素,用于诱导免疫抑制状态,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为常规免疫诱导疗法。在此基础上,加用各种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以增强免疫诱导效果(一般5~7天),称为抗体免疫诱导疗法。  相似文献   

10.
美国拉斯韦加斯消息:日益增多的证据提示,在每3例精神分裂症中可能有一例病因是由于自身免疫所致。这一小组的全部病人均表现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典型异常:T抑制淋巴细胞下降,血中出现激活的T淋巴细胞,直接抗大脑的抗体,及白细胞间素-2(IL-2)产生受抑制。  相似文献   

11.
用基因重组的人白细胞介素-2(IL-2)和固相吸附抗人T细胞CD3单克隆抗体(OKT3)激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而产生CD3-LAK细胞。用人肾癌细胞株YCR-1作为靶细胞,以对自然杀伤细胞(NK)敏感的K562肿瘤细胞株和不敏感的Daudi细胞株作为参照靶细胞,观察了在激活前和激活后,淋巴细胞被一次冲击  相似文献   

12.
IL-2R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奇  王斌 《医学综述》1998,4(7):362-363
<正>目前发现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是由三种独特的膜成分α、β、γ链组成,三者以多肽链间的非共价键连接.α链又称膜IL--2R参与构成IL-2R的高亲合力受体,β、γ链为白细胞介素-2(IL-2)的增殖信号传递所必须.本文将IL-2R的三种膜成分及功能做一简单的介绍.1α链(IL-2R.)的组成与功能T细胞经过丝裂元或抗原激活后,细胞表面出现一种分子量55KD的Tac抗原称为P~(55)蛋白,现已证明此种 P~(55)蛋白就是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α链,所以又称IL-2R_α.θ-2R_α的基因为单拷贝,位于人第10号染色体长臂上P~(14~15)区,全长25KB以上,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显子组成,其中第2、3、4外显子(特别是第4外显子)的编码产物与白细胞介素一2的结合位点相关,用IL-2R_α的cDNA探针与人IL-2R_α的mRNA杂交后,出现3.5KB、1.5KB两种mRNA,PHA和TPA均先诱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32P标记供体白细胞预处理受体,观察含β射线的32P在异种(鸡→兔)角膜移植中的抗免疫排斥作用。方法建立异种(鸡→兔)角膜移植实验模型,术前2周将32P标记供体白细胞注入兔血管内预处理受体,术后观察新生血管长至植床植片交界处的时间,植片透明、半透明和完全混浊的时间,同时检测移植家兔的外周血白细胞、T淋巴细胞在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应用32P标记供体白细胞预处理受体组角膜移植后,其存活时间与其它三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降低,表明该方法处理角膜具有一定抑制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术后2周血白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表明小剂量的32P静脉注射是安全的。结论32P标记供体白细胞预处理受体为抗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施行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受体分别在术后第3天,第20天发生两次急性排斥反应。经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及猪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HTG)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得到控制并逆转。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渥太华消息:目前一种专门针对引起肾移植急性排斥抗原的新单克隆抗体已批准在加拿大应用。据制造厂说,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成功地逆转了94%病例的移植排斥反应。相比之下,激素类常用的疗法只能逆转75%的移植排斥。在加拿大有25个中心(在肾移植手术中)应用Orthoclone(又名OKT3)。此种单克隆抗体只批准用于肾移植急性排斥。在加拿大一些移植中心也对肝移植患者使用OKT3。例如伦敦大学医院用OKT3逆转34名肝移植患者中3人的顽固性排斥反应。外科医生David Graut说,第4名病人是因未能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抢救治疗。这些病人曾用激素类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环孢素联合的常规抗排斥疗法治疗无效。 Victoria总医院多器官移植部主任PhilBelitsky说,尽管OKT3具有从淋巴细胞中清  相似文献   

16.
纽约消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名外科医生指出,已证明一种阻断人杀伤T细胞活性的鼠单克隆抗体可代替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具有很强的逆转急性肝、肾移植排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细胞粘附分子(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CAMs)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大分子糖蛋白,包括多种细胞表面受体超家族成员。该类分子通过配体受体结合介导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的粘接,从而促使白细胞贴壁、外渗、游走、聚集;抗原表达和淋巴细胞激活,成为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成份。近期免疫病理学研究进展已证明白细胞粘附是许多类型的肾小球肾炎、间质肾炎及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关键环节,借此可进行治疗。因此CAMs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拟简述主要粘  相似文献   

18.
同种异体组织器官移植,由于供体中含有受者体内所缺乏的移植抗原是引起移植排斥免疫反应的根本原因.诱导受体对器官移植供体产生特异免疫无反应状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手段.目前用全身放射(TBI)或全身淋巴结放射(TLI),抗淋巴细胞血清(ALS)或抗胸腺球蛋白(ATG),单克隆抗体(MAbs)加异基因供体骨髓(DDBMC)或血液或细胞输入等方法建立了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动物模型,有些方法用于临床.本文主要综述近年在诱导受体产生移植免疫耐受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介绍:孙治君(1962-),男,副教授,博士  相似文献   

19.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观察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及治疗肾移植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和治疗各种排斥反应87例。结果 43例预防性应用ATG者有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4例难治性急性排斥经ATG治疗后13例逆转;17例肾小管坏死者有16例安全渡过急性肾小管坏死期;其中8例系超急性排斥反应后再次移植,经ATG治疗后仍有4例再次发生超急性排斥。结论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能够有效预防,控制急性排斥,并可逆转绝大多数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但不能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0.
报告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施行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受体分别在术后第3天、第20天发生两次急性排斥反应。经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prediosone,Met)冲击及猪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HTG)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得到控制并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