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肉眼和手术显微镜研究了88侧成人尸体下肢。提出了一个新的皮瓣供区——小腿前外侧皮瓣。该皮瓣的血管蒂为行于小腿前外侧肌间隔内的腓浅动脉,其起点外径为1.0mm,与腓浅神经伴行,两侧有相应的伴行静脉。该皮瓣既是一个游离皮瓣的供区,又可作为带蒂的转移皮瓣。  相似文献   

2.
<正> 在显微外科发展史上,小血管吻合技术的成功和提高,使外科领域中许多手术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带蒂皮瓣转移,也发展到可以游离移植。目前利用游离皮瓣修复创伤组织的缺损,已为显微外科医生广泛应用。根据在尸体上进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动物实验,许多供皮区已通过临床实践检验加以确定。自从Harii在1972年9月首先运用游离头皮瓣获得成功以后,各种可供使用的供皮区被迅速提出。近年来文献报导的已有:前额皮瓣、耳后皮瓣、肩胸皮瓣(三角胸区皮瓣)、胸背皮瓣(侧胸皮瓣)、  相似文献   

3.
吴金全 《医学信息》2008,(11):43-43
徐达传等首先提出股前外侧皮瓣,我科自2002年6月至今,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16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在50例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58%(29侧,34支),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10%(5侧)、横支的占44%(22侧)和降支根部的占4%(2侧)。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可定为正常型(21侧,42%)。出现高位皮动脉时,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管径较细,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18侧,36%)、均匀分布型(6侧,12%)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5侧,10%)。结论: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分布具有规律性,可作为股前外侧部皮瓣血管蒂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体两侧股前外侧(ALT)皮瓣的解剖学差异,为术前进行供侧大腿选择的必要性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0具新鲜尸体标本(共20例)上行双侧ALT皮瓣制取,寻找皮瓣的营养穿支,记录穿支类型和数量,并逆向追溯到血管蒂;测量各穿支、血管蒂的长度和管径,统计学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 结果 10具标本中有3具两侧股前外侧皮瓣为肌间隔穿支和肌皮穿支双供血型;其余7具两侧穿支类型不同。7具标本两侧皮瓣的穿支数量不同,另外3具的穿支数量相同。肌间隔穿支走行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肌间隙内,肌皮穿支或垂直或斜形穿过股外侧肌,其穿支长度各异。皮瓣穿支全部发自旋股外侧动脉(LCFA)降支的有14例,另有6例(30%,源于5具标本)皮瓣既有降支又有斜支参与供血,其中1具标本两侧均由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其余4具标本均只有1侧为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10具标本共20例皮瓣的两侧主要穿支和血管蒂管径及长度差别不大(P>0.05)。 结论 同体两侧股前外侧皮瓣的营养穿支在类型、数量、走行、血管蒂来源上存在差异,穿支的种类及走行对于皮瓣制取的难易及操作时间有直接影响。术前进行供侧大腿的选择有助于股前外侧皮瓣精准、快捷的制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功能恢复满意;3例供区瘢痕较大,但下肢功能不受影响。结论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是修复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股外侧下部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研究了股外侧下部皮瓣的血供,轴心皮动脉来自腘动脉者占60%,穿动脉30%,膝上外侧动脉10%,血管长5.6cm,起始处外径1.8mm,皮瓣的面积11×5cm~2,辅心动脉穿深筋膜浅出部位,在髂前上棘与腓骨头连线,腓骨头上方12.2cm处。讨论了该皮瓣的临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胫前或胫后血管均无法利用的情况下将膝降动脉作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受区血管的临床可行性应用。 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应用于膝降动脉和大隐静脉吻合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7例膝关节周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皮瓣面积为38 cm×8 cm~18 cm×8 cm。 结果 随访6~14个月,平均8.9个月,2例面积较大皮瓣远端分别坏死约6 cm、4 cm,经切除后与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剩余5例皮瓣完全成活,受区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 结论 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精确定位并测量膝降动脉口径、血流,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扩大膝降动脉口径,可将膝降动脉作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受区血管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并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背烧伤后疤痕挛缩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背烧伤后疤痕25例,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分别与胫前动静脉吻合,并将股外侧皮神经与腓浅神经吻合,使皮瓣具有感觉功能。结果 25例患者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3个月至2年的随访,皮瓣感觉恢复达s3~s4,两点分辨觉为8~12mm,足背皮肤外观和质地良好。结论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隐蔽,血供丰富,可切取范围大,特别是带有感觉神经耐磨,是修复足背烧伤后疤痕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0.
再论股前外侧皮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自1984年徐达传等、罗力生等首先报道该皮瓣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以来[1,2],由于皮瓣具有血管蒂恒定、血管蒂长、径粗、面积大,带有感觉神经、部位隐蔽,不牺牲肢体主干血管,手术操作简单,皮瓣切取后对供区功能影响小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尸体标本股前外侧皮瓣的血管构筑规律,探讨超薄型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选用新鲜成人下肢标本5例10侧,用红色乳胶经股动脉灌注,模拟临床手术制作完成股前外侧皮瓣,在显微镜下修剪掉皮瓣多余的脂肪组织,保留皮瓣的营养血管网,观察营养动脉的走行、分布规律等构筑情况。在解剖学观察的基础上临床应用24例,修复手背、腕背等暴露部位创面。结果:观察到皮瓣的皮穿支血管多数情况下为2支以上,皮穿支穿出阔筋膜后即向不同方向发出干性分支,一般有2—5个分支,大多向外或前外侧走行。临床应用24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6例,随访时间3—72个月,外形、功能恢复满意,有部分病例恢复了保护性感觉。结论:超薄型股前外侧皮瓣血供可靠,修复后受区外形美观,是治疗手背、腕背等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皮瓣优点众多而誉有"万能皮瓣"之称,但也因其包含全层皮下脂肪和阔筋膜,部分患者受区外形臃肿、功能恢复差,供区遗留难看疤痕甚至功能障碍.1989年Koshima等[2]提出"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概念,并于1993年[3]首先报道了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的临床应用.ALTPF可改善受区修复效果且尽可能的减少了供区损伤,近年来一直被广大学者所关注.为全面了解ALTPF并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股前外侧皮瓣系徐达传等[1]于1983年首先发现,随后在中国、日本、美国、土耳其、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获得了推广应用,修复的范围已遍及头颈、躯干与四肢,修复的病例年龄小至17个月[2],大至82岁[3],切取面积最大达到40cm×20cm[4].  相似文献   

14.
逆行股前外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应用超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足远端深度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8例足远端深度创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3岁,均采用超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手术修复创面,创面面积为3 cm×4 cm~10 cm×19 cm,切取皮瓣面积4 cm×5 cm~12 cm×21 cm。将足背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别行端端吻合。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自体中厚皮移植修复。术后观察患者皮瓣的血供及成活情况,供瓣区创面的愈合及植皮的成活情况,后期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及供瓣区的外形及功能。结果8例患者中6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术后皮瓣边缘出现轻度青紫,5 d后自行消失,1例患者术后10 h出现静脉危象,急诊手术探查,重新吻合解除血管危象,术后皮瓣颜色逐渐恢复正常,成活良好。8例患者通过后期康复治疗,随访3~12个月,皮瓣功能及外观基本满意,缝线处残留少量瘢痕。6例供瓣区直接缝合者可见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挛缩;2例供区植皮者植皮区松软,无明显瘢痕挛缩,供区均未影响行走功能。结论采用超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手术修复足远端深度创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一种较为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股外侧皮神经在股部的血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本文对23侧股外侧皮神经的主干、前支、中间支和后支在股部进入的52支营养动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一)各神经干营养动脉的出现率从高到低是:中间支、前支、后支、主干。 (二)来源于旋髂浅动脉的营养动脉最多,来源于股直肌肌皮动脉的居次,其余的来源于旋髂深动脉、股外侧肌肌皮动脉、旋髂深动脉与旋髂浅动脉的吻合支及缝匠肌肌皮动脉。 (三)营养动脉的口径:主干的最大;前支的最小,为0.46毫米。各来源动脉的口径,49支比它发出的营养动脉口径大,仅3支与菅养动脉口径相同。其口径之差,平均为0.2毫米左右。 (四)神经干的营养动脉的长度较短,以10—15毫米的为多。 (五)营养动脉在1区进入神经干的占绝大多数,其余的均在2区进入。 (六)营养动脉进入神经干各型中,以降支型和升降支型为多,升支型甚少。前支中以降支型最多,后支中以升降支型为主。二、本文认为:从神经千的血供考虑,带血管蒂的神经移植体,在股外侧皮神经,可首选前支。三、本文认为:带血管蒂的股外皮神经移植术,供区切口宜选在股部1区。本文还讨论了截取神经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小腿前外侧筋膜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小腿前外侧筋膜皮瓣的血供。该部皮瓣血供来自腓浅动脉。该动脉在外踝尖上平均25.7±0.55cm处发自胫前动脉,与同名静脉、神经伴行,穿前外侧肌间隔浅出,沿小腿前外侧面下降,沿途向两侧发许多细小皮支,分别与小腿前,后皮动脉吻合,在深筋膜表面形成丰富的血管网。本文讨论了小腿前外侧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18.
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侧成人下肢标本铅丹乳胶液动脉灌注,运用各种方法观察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分析以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形成感觉皮瓣的可行性。结果:股外侧皮神经,股中间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解剖恒定,有内外两套血管系统,与皮下诸层次血管网互相沟通,构成股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股前及股外侧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可设计不同形式的岛状皮瓣对会阴部组织器官缺损进行感觉性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1例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治疗。观察其治疗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的AOFAS踝-后足评分、感觉功能、外形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144.62±10.57)min、(18.03±1.12)d、(1.51±0.33)万元,皮瓣存活率为97.56%,且无皮瓣二次整形情况发生;患者治疗后AOFAS踝-后足评分、外形满意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的S0级、S1级、S3+S3++S4级感觉功能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治疗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存活率较高,可促进关节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25例足踝部感染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有无红肿、渗出等感染征象,皮瓣供区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皮瓣感觉恢复情况,穿鞋、行走步态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皮瓣均成活,伤口无红肿、渗出等感染征象。有1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愈合。供区Ⅰ期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愈合良好,有7例出现供区皮肤感觉减退。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有弹性,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患肢可负重行走,功能恢复良好;有8例皮瓣外观臃肿影响穿鞋,行皮瓣二次整形。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可有效地控制感染,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不同术式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