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国军 《中外医疗》2011,30(29):45-45
目的探讨膀胱恶性非上皮性肿瘤的临床诊治。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进行诊治的膀胱恶性非上皮性肿瘤患者48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结果与膀胱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其临床症状及诊治方法。结果对良性肿瘤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均恢复良好;膀胱恶性非上皮性肿瘤行膀胱全切除术,术后行放疗或加化疗等措施,2例因转移仅做部分切除,6个月后死亡。结论膀胱恶性非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类型较为复杂,对其进行镜下活检可对病情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应结合其病理特点辅助放化疗,可对病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CT表现,结合文献分析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平滑肌瘤3例,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1例,平扫呈不均匀等、低密度影,内见坏死、分隔,边界欠清,增强扫描不均匀延迟性强化,邻近膀胱壁增厚、强化。副神经节细胞瘤2例,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等或稍低密度影,边界清,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例内见强化血管影。神经内分泌癌2例,其中1例类癌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以蒂状结构与膀胱壁相连,局部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另1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累及邻近膀胱壁及周围脂肪间隙。结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但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2004年我院收治的5例非上皮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膀胱非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主要辅助检查为B超、CT、膀胱镜检查及镜下活检。本组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6~45岁。经术后病理检查,恶性肿瘤4例,分别为膀胱横纹肌肉瘤2例、膀胱小细胞癌1例、膀胱平滑肌肉瘤1例;良性1例为膀胱嗜铬细胞瘤。5例患者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术后8个月死亡,其余4例现随访均存活。结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临床少见,术前诊断率低。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良性肿瘤应完整切除,恶性肿瘤应争取广泛切除,结合其病理特点辅助放化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来自上皮的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最常见肿瘤,而来自肌肉、淋巴、血管和神经等间叶组织膀胱肿瘤却很少见,占所有膀胱肿瘤2%以下[1].本文报告我科在1982年~1999年收治的5例膀胱非上皮性肿瘤. 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病人,男3例,女2例.年龄23~71岁,平均52岁.全部以肉眼血尿收入院.2例伴膀胱刺激症状,2例伴高血压,1例有与排尿有关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昏、头痛、心悸、气促、面色苍白等.B超均有膀胱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胃非上皮性肿瘤28例、占同期胃肿瘤的5.6%。其中有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5例。其共同的特点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胃镜、胃肠造影及活检的诊断率均较低,且不易区分良恶性。因此,对临床上怀疑本病者,建议行胃镜及胃肠午宴影联合检查,且胃镜活检取材一定要深化?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非上皮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提高本病早期诊断率。方法:对我院近20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原发性小肠上皮性肿瘤7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小遥非上皮性肿瘤以中年男性多见,恶性为主,良性肿瘤中以平滑肌瘤最多(57.5%),主要位于空肠,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主要位于回肠,平滑肌肉瘤次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肠梗阻,盆血,消瘦,发热及穿孔。本文前术确诊36例(45.5%),急诊手术确诊24例(30.1%),术前误诊19例。79例均手术治疗,术后死亡3例。结论:对原发性小肠非小皮性肿瘤早期诊断的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性,结合临床特点,选择有关辅助检查,一经确,应早期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胃非上皮性肿瘤 ( Stomach nonepithelialtumor,SNET)临床少见 ,本组收集 10 2中胃平滑肌瘤 38例 ,胃平滑肌肉瘤 4 4例 ,胃恶性淋巴瘤 11例 ,胃神经纤维瘤 2例 ,胃神经纤维肉瘤 2例 ,胃脂肪瘤2例 ,脂肪肉瘤 1例 ,胃血管瘤 2例 ,因其早期症状为非特异性 ,术前明确诊断率低。而对 SNET手术切除率高 ,预后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0 2例中 ,男 62例 ,女 4 0例 ,年龄 2 2~ 76岁 ,平均 5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 2 0天~ 2 0年 ,平均2 5个月。临床表现 :上腹部胀痛 ,恶心呕吐 ,上消化道出血及上腹部肿块 ,其他有体重下降 ,贫血及消化道…  相似文献   

9.
1980~1992年我院收治胃非上皮性肿瘤(SNET)28例,其中以胃恶性淋巴瘤和胃平滑肌肿瘤为主。SNET具有以下特点:术前不易确诊,误诊率高,胃镜活检率低,手术切除率高。因此,对于SNET,提倡胃镜和胃肠造影等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黄斌 《现代实用医学》2014,(1):60-61,67,F0003
目的 探讨膀胱膀胱非上皮性肿瘤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10例膀胱非上皮性肿瘤进行病理观察,一抗试剂为即用型鼠抗人CK、EMA、SMA、DES、HMB45、S-100、CD34、ER、PR、CGA和SYN单克隆抗体工作液.即用型SP超敏免疫组化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按药盒说明进行操作.结果 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尿频、尿急、左腰区酸胀不适及高血压,体检发现下腹部包块.本组10例中恶性1例、中间性3例和良性6例.结论 膀胱非上皮性肿瘤临床少见,病理类型复杂,术前诊断不明,术中冰冻可帮助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厉学民  张家敏  毛根军  许龙堂  吴荣进  郑樟栋 《浙江医学》2010,32(11):1641-1642,164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26例,发现病灶24例;B超、CT检查12例,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5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10例。CD117阳性表达率96.9%(31/32),CD34阳性表达率90.6%(29/32)。有26例患者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CD117和CD34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谱抗肿瘤新药榄香烯局部用药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局部用药治疗颅内恶性肿瘤19例,其中恶性胶质瘤17例,脑转移瘤2例。采用经颅穿刺多点注药,有囊性变者先抽取囊液后,囊内注药。剂量实质肿瘤每次2~5ml,有囊液时注入量应少于抽出囊液量。1~2次/周,4次为1个疗程。结果多数病人症状明显缓解。肿瘤消失(CR)4例(21.05%),肿瘤缩小50%(PR)10例(52.63%),总缓解率(CR+PR)为73.68%,治疗前后肿瘤平均缩小54.04%。结论榄香烯经肿瘤局部多点注射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易行,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适应证应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手段,提高其临床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0年8月至2002年7月收治的8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乳头上区13例(16%),乳头周围区63例(78%),乳头下区5例(6%).常见临床表现有上腹痛、黄疸、上消化道出血、腹胀或呕吐及体重下降等.术前诊断率为80%.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4例,姑息性手术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6%和21%. 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可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胆道梗阻和出血等,各部位肿瘤有其相对特征,联合十二指肠纤维内镜和CT可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8-2005年我院35例确诊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好发于胃(91.4%),男女比例1.9∶1,年龄13~82岁。本组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腹部超声、CT、消化道造影、消化内镜检查为术前常见检查途径,其中超声内镜确诊率最高(75%),腹部超声检查对该病诊断意义不大。35例患者均行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被用作术后辅助治疗药物,手术标本免疫组化示CD34(90%)、CD117(80%)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抗原(P<0.05)。术后复发率为44%,术后5年生存率为32%。结论:该病预后较差,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术后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5.
放化疗联合金龙胶囊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建祥  张鸿未 《浙江医学》2007,29(7):650-652
目的进一步观察金龙胶囊联合放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8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放化疗组(对照组)和放化疗联合金龙胶囊组(试验组),其中对照组77例,试验组81例。试验组治疗开始口服金龙胶囊,每天3次,每次4粒,连续服用至治疗结束。两组中同一病种化疗方案及剂量基本相近。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42.9%、46.8%,试验组分别为64.2%、6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75.3%,高于试验组的53.1%(P〈0.05)。治疗后对照组CD3^+、CD4^+、CD4^+/CD8^+降低,CD8^+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试验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放化疗过程中并用金龙胶囊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肿瘤消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增加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16.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997年至2007年资料完整、经病理证实的膀胱嗜铬细胞瘤7例。结果7例均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膀胱嗜铬细胞瘤。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和输尿管再植术(累及患侧输尿管口),2例行TUR-BT,1例行小切口腹腔镜辅助膀胱部分切除术。随访6个月~2年,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为潜在恶性肿瘤,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加羟基喜树碱治疗浅表性多发性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对116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术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的治疗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术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效果满意,总复发率为14.7%。结论: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术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是治疗膀胱肿瘤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进行了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观察,其中4例作电镜观察,并结合临床表现,分析了5例非功能性肿瘤在临床与病理诊断中容易误诊原因,及对病理组织学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偶发性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附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偶发性膀胱癌的诊治水平,总结偶发性膀胱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偶发性膀胱癌的诊断方法,其中B超体检发现14周,因镜下血尿发现5例,因前列腺增生症发现6例。患者行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本组偶发癌均为早期膀胱移行细胞癌。20例术后随访1-5年,均生存。1例复发,复发率为4%。结论:B超体检和尿常规检查是早期发现无症状人群膀胱癌的主要方法,简便无创。偶发性膀胱癌及早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