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透通路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上肢动脉内瘘术建立长期血透通路。其中通过钛轮钉吻合建立的动静脉内瘘(AVF)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而为国内较多临床医生所采用,有逐渐代替传统的通过缝合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趋势。我科自1989年开始用钛轮钉吻合建立血管通路,根据血管条件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部位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30例血透动静脉內痿进行静脉血管造影,作者认为静脉血管造影不仅可显示造瘘静脉,还可显示造瘘动脉和吻合口。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多发生于静脉。因此,静脉血管造影是发现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有效而安全的方法。由于其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小,可广泛应用。静脉血管造影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手部烧灼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比较非热康普仪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时的镇痛效果。方法对60例使用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采用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语言评价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VRS)评定穿刺疼痛程度,自身对照比较内瘘穿刺局部非热康普仪照射和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两种方法的主观疼痛评分。结果非热康普仪照射后VAS值为(60.35±8.75)mm,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后VAS值为(50.75±9.22)mm,非热康普仪照射后穿刺内瘘皮肤的疼痛评分值较高,使用两种方法后的VAS评分及VRS评分值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0.05);非热康普仪组疼痛缓解率(70%)低于利多卡因组(83.3%)。结论非热康普仪照射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均可减轻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时的疼痛,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的效果明显优于非热康普仪照射。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 对 3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进行经导管脉冲喷射药物机械溶栓法治疗。结果 经造影证实为急性血栓形成的 32例患者 ,治疗后即时开通率为 97% (31/ 32 ) :1例技术失败。溶栓治疗后造影 ,闭塞段均重新开放。术后随访发现 4例发生再次闭塞 ,其中 2例经再次同法治疗后恢复通畅 ,另 2例患者因发现有局限性血管狭窄而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而恢复通畅。术后所有患者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脉冲喷射药物机械溶栓法是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具有较高的即时开通率。对伴有血管狭窄的患者 ,在经导管脉冲喷射药物机械溶栓法治疗的基础上 ,综合经皮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可以提高远期开通率  相似文献   

6.
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血透血管通路的不断改进,动静脉内瘘已成为长期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基本模式。我院自1997~2000年,用钛轮钉血管吻合器在92例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HD)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血流量足、长期通畅、并发症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582例动静脉内瘘(AVF)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确诊的、需长期透析治疗的CRF患者。男性402例,女性180例,平均年龄37.5±19.2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471例,慢性肾盂肾炎34例,高血压肾病12例,糖尿病肾病22例,间质性肾炎7例,急进型肾炎5例,多囊肾7例,病因不明者24例。  相似文献   

8.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HD)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血流量足、长期通畅、并发症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582例动静脉内瘘(AVF)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在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诊断及治疗随访中应用价值。方法:87例临床疑似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使用高频彩超检查内瘘,扫查内瘘动脉流入道及静脉流出道近心端、远心端、瘘口二维、血流显像及血流频谱测量其收缩期峰值(PSV)、舒张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行超声引导下“尿激酶注入+外部按压”方法溶栓。结果:在临床疑似血栓形成87例,超声检查:23%显示正常,77%并发症其中:40.2%附壁血栓形成(其中静脉侧26例,动脉侧4例,动脉侧、瘘口及静脉侧5例),36.8%静脉侧完全血栓形成(11例施行溶栓,其中9例成功溶栓,2例溶栓未通,13例手术取栓,8例长期插管);超声引导下“尿激酶注入+外部按压”溶栓法和手术取栓对于内瘘使用期影响:溶栓与手术没有差异。结论:彩超是可以安全可靠评估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情况,在超声引导下溶栓和取栓,减少盲目性,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5例自体血管血液透析动静脉瘘道狭窄和闭塞患者行血管造影,18例血栓形成闭塞患者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16例血管狭窄行PTA。结果 25例造影显示血栓闭塞18例,单纯性狭窄7例;经溶栓治疗开通16例,即时开通率88.9%(16/18)。溶栓开通16例中9例显示血管狭窄,该9例与单纯性狭窄7例共16例进行了PTA治疗,成功14例,失败2例,术后所有病例未发生肺梗塞、出血等并发症。溶栓完全开通或PTA成功后,即感血管震颤较前明显增强,次日透析时血流量达到250mL/min,可完全满足透析需要。结论经导管溶栓和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经导管溶栓具有较高的开通率;对栓塞伴有血管狭窄的患者,在溶栓的基础上,结合PTA可提高远期开通率。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延长使用寿命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巍 《航空航天医药》2007,18(3):181-181
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瘘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临近的静脉在皮下吻合,术后该静脉逐渐扩张、肥厚(静脉动脉化),可以穿刺,得到足够的血流量,成为永久性血液通路[1]。随着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逐年增多,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的寿命延长,建立和维护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延长内瘘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血管插入式动静脉内瘘术施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长期血透病人,建立和保护好一条理想长久的血管通路对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Breein等于1966年首创动静脉内瘘术(称经典内瘘)存在吻合口径不易掌握、需要显微外科技术、手术难度大等问题。作者自2003年3月以来,采用血管插入式的动静脉内瘘术建立永久性血管通道,认为该法有术式简单、易掌握、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孔玲芝 《西南军医》2007,9(4):140-140
动静脉内瘘是专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进行血液透析而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是血透病人的“生命线”,具有以下特征:(1)易于反复建立血液循环;(2)在透析过程中,血流量可达200ml-250ml/min;(3)内瘘使用时间较长,不必经常手术干预;(4)没有明显并发症,所以手术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今后的治疗和生存。而且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机体抵抗力低,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所以,无论是病人还是手术室护士。都应配合医师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各项护理,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24例慢性肾功不全尿毒症期行血液透析合并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患者,直接穿刺肱动脉或桡动脉并经穿刺针外鞘行血管造影,确定病变部位后经导管导丝行机械捣栓、注射溶栓药物或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12例血栓形成闭塞者行导管导丝机械捣栓及注射溶栓药物治疗;6例血管狭窄者经静脉流出道穿刺插管行药物溶栓及血管成形术,其中1例加行流出道分支静脉栓塞术;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狭窄段通畅,即时开通率达100%.随访10~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直接穿刺肱动脉或桡动脉并行血管造影及血管成形术有助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机能不全和闭塞的诊断,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导管血管成形术治疗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14例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患者,对比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血透时血流量的改变及血管造影改变。结果所有病例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段明显扩张,闭塞处再通,经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结论球囊成形术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钛轮钉动静脉内瘘长期使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通路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HD)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 (AVF)因其安全、简单及长久性逐渐为病员和医务工作者接受 ,已成为长期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基本模式。如何延长AVF的使用寿命是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对我院近 10年来 4 5 8例通过钛轮钉制作的AVF使用情况进行了总结 ,初步探讨了HD患者AVF的长期使用经验。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1 1 对象 全部病例均为确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均需长期透析治疗。其中男性 32 6例 ,女性 132例 ;平均年龄 39 3± 18.1岁。原发病为 :慢性肾炎 376例 ,慢性肾盂肾炎 …  相似文献   

17.
超声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常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62年Cimino和Brescia首次将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作为透析通路,自体动脉内瘘(AVF)被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已成为透析通路的首选。AVF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来说可谓生命之通道,因此对于动静脉内瘘的常规监测,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行PTA治疗,比较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及静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和闭塞的血管扩张、再通,触诊感血管震颤增强。术后第2天透析时血流量升高至200ml/min以上,可完成透析,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静脉压下降为(110.62±15.71)mmHg;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再狭窄,再次行PTA后血流量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可选择适宜的患者采用。  相似文献   

19.
王霞  程悦  邹蓉  袁媛 《西南国防医药》2014,(10):1112-1113
目的探讨点状按压止血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保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共120例透析病员,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采用内瘘点状按压止血(试验组)或传统压脉带环状按压止血方法(对照组),对比两组对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效果。结果随访观察1年中,试验组仅有2例由于按压不当出现皮下轻度淤血,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对照组有2例发生穿刺处动-静脉血管瘤,1例发生内瘘闭塞,并发生肿胀手综合征1例,内瘘感染1例,皮下淤血6例。结论点状按压止血并发症少,能有效保护内瘘,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推荐病员透析结束拔出穿刺针后,采取点状按压止血,以提高透析病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对23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病人的动静脉内瘘,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压迫止血方法,观察并发症的情况。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