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8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8例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其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复杂多样。其中4例为无色素型,2例初诊为其他肿瘤。经免疫组化检查证实8例均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为:HMB45(8/8),vimentin(8/8),S-100(8/8),NSE(5/8),LC(0/8)。我们体会在高度怀疑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时,可通过HMB45及vimentin、S-100、NSE、LCA等的联合标记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分析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瘸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2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中,肿瘤位于中隔者9例,位于中甲的5例,下甲的3例。鼻窦的6例。肿瘤呈黑色或黑褐色的20例.结节状3例。结论:本病临床少见,应提高认识,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易误诊为鳞癌,但二者治疗方法不同,故本研究探讨MRI特征在鉴别恶性黑色素瘤与鳞癌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经病理证实为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及鳞癌的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比较两组肿瘤的MRI征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的MRI征象,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联合参数,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与鳞癌在性别、肿块部位、形态、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T1WI分隔征(T1-SP)、坏死、眼眶受累及面颊软组织受累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形态、T1WI呈高信号、T1-SP、坏死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T1WI呈高信号准确率最高,为83.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包括T1WI... 相似文献
5.
发生于鼻腔鼻窦的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其发病率在全身恶性黑色素瘤中未达1%。约占鼻腔鼻窦肿瘤的5.4%,是一种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易转移,预后差的肿瘤。本病具有广泛的侵袭性,易侵犯鼻咽、眼眶、中耳甚至颅内,出现头痛、眼胀、溢泪等相应症状。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办法。由于手术范围大。术后可能出现面部畸形,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对下肢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4例下肢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仅行浅表淋巴结清扫术(superficial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SLND),16例联合行髂窝淋巴结清扫术(combined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CLND)。结果:SLND组与CLN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总生存期分别为46.8个月和45.1个月(P=0.272);无病生存期为36.1个月和35.9个月(P=0.719);术后住院天数为16.5d和23.0d(P=0.066);并发症发生率为38.9%和75.0%(P=0.045)。结论:对于髂窝淋巴结临床阴性的下肢恶性黑色素瘤,仅行浅表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997/2007年四川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6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曾误诊为鼻咽癌,血管瘤和出血性息肉,误诊率为18.8%。1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6例)和远处转移(5例)。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手术加术后放疗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采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ABC法。结果 HMB45(5/5) ,Vimentin(5/5) ,S -100(5/5) ,NSE(4/5) ,LCA(0/5) ,CK(0/5)。结论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鼻腔恶性肿瘤 ,检测HMB45及S -100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0.
恶性黑色素瘤亦称黑色素瘤,来源于能够产生黑色素的神经嵴细胞,可发生于皮肤、黏膜等部位,易发生淋巴结及血行转移.研究表明,鼻部黑色素瘤每年发病率约为0.018/105~0.051/105[1~3].鼻部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患者5年总生存率约为15%~40.1%,年龄63~70岁[4~8],多数就诊时已有淋巴结和/或远处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 IK)治疗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方法对15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常规手术后2周,通过体外培养扩增DC及C IK细胞,并静脉回输,进行免疫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及近期疗效,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回输前后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结果15例接受自体DC及C IK细胞治疗患者中,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提高率达86%,自体回输免疫治疗后,CD3+、CD4+T细胞和NK细胞(CD16+、CD56+)及CD4+/CD8+比例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DC疫苗联合C IK治疗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确诊SNTC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接受鼻窦MR平扫,其中5例接受增强MR检查,4例接受鼻窦CT平扫。结果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59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衄和进行性鼻塞。影像学上,6例SNTCS均为鼻腔鼻窦单发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5个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及筛窦、1个位于颅底嗅沟;平扫CT均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区;T1WI上,5个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1个呈低信号,4个内见斑片状低信号,1个瘤周见不规则高信号;6个病灶T2WI均呈略高信号,4个内见条纹状低信号、3个伴小囊变;增强后5个病灶均呈明显不均质强化,3个内见条纹状强化,均侵犯周围组织。结论 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0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0例平均56.5岁,以“痔疮出血”就诊7例、体检发现2例、无意中发现1例。镜检示肿瘤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类型可分为大透明细胞、小透明细胞、大上皮(样)细胞、小上皮(样)细胞、瘤巨细胞和梭形细胞6种。免疫组化示HMB45、S-100和Vim(+)。结论AMM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应及早发现,并治疗。HMB45和S-100是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敏感的标记物,与Vim及CK联合应用对恶黑的诊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先天性色素痣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发生恶性黑色素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结果恶性黑色素瘤免疫表型显示,S-100、SOX-10、HMB-45、MelanA和CyclinD1均为阳性,Ki-67阳性表达率为60%,且发生了BRAF V600E基因突变。恶性黑色素瘤患儿进行局部肿瘤切除,随访数个月仍未复发及转移。结论儿童先天性黑色素痣恶变为黑色素瘤的病例罕见,且镜下形态多样,有时缺乏黑色素细胞,S-100、SOX-10、HMB-45、MelanA、CyclinD1等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以辅助诊断,分子检测BRAF V600E有提示作用,早期发现并进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Genistein对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L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确认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Livin的表达;应用RT-PCR检测Genistein作用LiBr细胞后Livin的表达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剂量及时间效应。结果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高表达Livin基因;Genistein作用LiBr细胞后能显著下调Livin基因表达,并且下调过程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40μmol/L可达到最大沉默效应,其下调Livin mRNA的最大效应出现在作用后96h。结论Genistein能显著下调恶性黑素瘤细胞Livin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SMMM)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SMMM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75.5岁(65~9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出血及鼻腔新生物,镜下瘤细胞形态多样,异型性较明显,以上皮样细胞和小圆细胞为主,伴有局部少量梭形细胞样细胞,仅部分显示黑色素.其中1例可见黏液样变,1例色素性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局部复发后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色素减少,多数细胞胞质透明,呈气球样变.免疫组化示HMB45、vimentin、S-100均不同程度(+),NSE、LCA、sMA、CD99和desmin(-),局部CK、CD68弱(+)各1例,Ki-67程度不一.结论 鼻腔原发性黑色素瘤少见,恶性程度较高,形态多样,免疫组化对诊断及鉴别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特征及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H 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女性患者分别为46和58岁,均以阴道流血及宫颈肿块为主要症状,肿块呈息肉状和结节状伴糜烂、溃疡及出血。HE染色可见组织结构复杂,细胞类型多样,主要以上皮样或组织样细胞及梭形细胞主,可见散在的多核巨细胞;细胞异形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黑色素颗粒可有可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S-100蛋白、人黑色素瘤标记物45(HMB45)及波形蛋白(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结蛋白(Desm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均呈阴性表达。结论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极其罕见,恶性程度高,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病死率高,预后差。普及宫颈恶性肿瘤筛查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7岁,因“吞咽梗阻感1个月”就诊.查体:左侧锁骨上窝区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胸部CT:食管中上段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内见团块状软组织影(图1A),密度欠均,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可见数个肿大淋巴结影,邻近血管边缘稍模糊;诊断:食管中上段肿瘤性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