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重症患者不同病理状态下有创与无创血压测量值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方法 将100例重症患者根据入科时无创血压检测收缩压水平分为三组:A组(SBP<90mmHg)、B组(90mmHg≤SBP<140mmHg)、C组(SBP≥140mmHg),同时进行桡动脉IBP和肱动脉NBP监测,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A组,有创收缩压及舒张压均相应显著低于无创检测值(P<0.05);②B组,IBP和NBP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组,有创收缩压值显著高于无创收缩压值,而有创舒张压的值显著低于无创舒张压值(P<0.05);④两种检测方法间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患者相关系数为0.595-0.492,C组患者相应为0.633-0.650,而B组患者达0.816-0.837。结论 不同病理状态下IBP与NBP存在一定差异,对休克及高血压的重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以利于及时准确的了解血压和组织灌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患者双侧肱动脉无创血压( NIBP)与桡动脉有创动脉压( IBP)的关系。方法于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患者82例,麻醉诱导前后及术中同步测量双侧无创血压及有创血压,根据有创收缩压值( ISBP)大小分为A组( ISBP≤90mmHg)、B组(90mmHg<ISBP≤120mmHg)、C组(120mmHg<ISBP≤150mmHg)和D组(ISBP>150mmHg)。对各组数值进行差异分析,并对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值做线性相关分析。结果4组患者双侧无创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创收缩压低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B、C、D组有创收缩压高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且随着血压升高差值呈逐渐增高趋势;A、D组有创舒张压与双侧无创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有创舒张压低于双侧无创收缩压(P<0.05)。有创收缩压与同侧袖带收缩压显著相关(r=0.940,P<0.01),有创舒张压与同侧袖带舒张压显著相关(r=0.925,P<0.01)。结论全麻平卧位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显著相关,在一定血压范围内,可通过无创血压对有创血压进行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危重症患者床旁有创血压(invasive blood pressure,IBP)与无创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IBP)监测的一致性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00例危重患者,同步进行右侧桡动脉IBP和双侧肱动脉NIBP监测。依据IBP水平分为3组:A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90 mmHg,116例;B组,SBP 90~140 mmHg,172例;C组,SBP≥140 mmHg,212例。采用Bland-Altman分析、Spearman分析评价NIBP与IBP监测的一致性及相关性。结果:(1)一致性分析显示A组患者有创SBP值与无创SBP值间差值平均水平为-2.9 mmHg(左肱动脉)及-5.6 mmHg(右肱动脉),B组为4.5 mmHg及1.9 mmHg,C组达20.0 mmHg及17.3 mmHg。A组超一致性上限、下限范围发生率为0%、3.4%(左肱动脉)及0.0%、4.3%(右肱动脉),B组为1.7%、3.5%及1.7%、2.3%,C组达2.0%、0.0%及2.0%、0.0%。(2)一致性分析显示A组患者有创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值与无创DBP值间差值平均水平为-3.5 mmHg(左肱动脉)及-5.8 mmHg(右肱动脉),B组为-3.2 mmHg及-3.5 mmHg,C组达0.3 mmHg及1.2 mmHg。A组超一致性上限、下限范围发生率为6.0%、1.7%(左肱动脉)及3.4%、2.6%(右肱动脉),B组为1.2%、2.9%及1.7%、3.5%,C组达2.4%、4.2%及3.3%、2.8%。(3)相关分析显示A组患者无创SBP与有创SBP间rs为0.105~0.108,B组达0.417~0.444,而C组降至0.144~0.166。DBP间比较,A组为0.409~0.427,B组达0.598~0.617,C组为0.546~0.596。结论:危重症患者低血压及高血压状态下IBP与NIBP间相关性显著下降,低血压状态下NIBP监测值易高估患者实际血压水平,而高血压状态下表现低估患者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4.
韦锦堃 《河北医学》2016,(4):579-582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动脉血压检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危重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入住我院NICU的81例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窒息、败血症、新生儿出血症、休克及新生儿溶血症等,患儿分别在持续有创血压监测(IBP)的同时进行无创血压监测(NBP).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数据的差异及分析影响足月新生儿无创、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相关因素.结果:IBP组收缩压(SBP)水平显著高于NBP组(P<0.05),但两组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足月儿IBP监测SBP水平的相关因素包括:出生窒息、HIE、出血性疾病、新生儿休克、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足月儿NBP监测SBP水平的相关因素为新生儿休克.结论:与传统无创血压监测方法相比,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NICU危重患儿的血压值更准确,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臂围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测量值的差别。方法:178例冠脉造影患者分为臂围<27cm组(46例)和臂围≥27cm组(132例),分别测量两组主动脉有创血压和肱动脉无创血压。结果:有创血压的收缩压明显高于无创血压的收缩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血压的舒张压明显低于无创血压的舒张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收缩压测量值的差值,臂围<27cm者明显高于臂围≥27cm者(P<0.01);臂围<27cm者与臂围≥27cm者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舒张压测量值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臂围,无创血压测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有创血压的测量结果均有差别;臂围≥27cm者无创血压的收缩压更接近真实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6.
潘瑛梅 《中外医疗》2014,(11):176-177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ICU 160例危重病人分为休克组(A组)和非休克组(B组),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按间隔时间5 min监测两组24 h有创动脉血压和无创动脉血压,将所得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A组的有创血动脉压值收缩压为(9.8±1.9)kPa,舒张压为(6.2±1.8)kPa,无创动脉血压值收缩压为(13.3±2.7)kPa,舒张压为(7.6±2.4)kPa,A组的有创血压值低于无创血压值,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B组有创动脉血压值略高于无创动脉血压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准确反映危重患者尤其是休克患者血压的真实变化,正确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围手术期血压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1日我院神经医学中心收治的90例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前、术中和术后24h监测收缩压和舒张压,根据平均收缩压水平分为A组[120~140mmHg(1mmHg=0.133kPa)]、B组(141~160mmHg)和C组(161~180mmHg)。记录各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析各组术后90d良好预后(mRS 0~2分)患者比例、术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以及术后90d患者死亡率。结果:B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最高值和最低值均高于A组,但低于C组(P<0.05)。B组术后90d良好预后比例和术后90d死亡率患者比例均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B组术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明显低于C组(P<0.05),但A组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围手术期患者血压141~160/80~95mmHg水平,患者预后最佳。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围术期血压水平控制在141~160/80~95mmHg时,患者的预后较为理想,临床应加强对患者围术期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老龄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时收缩压( systolicbloodpressure , SBP )对于预后判断的价值。方 法 回顾性分析 35 例因心力衰竭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时平均 SBP 分为 3 组,即 SBP<100 mmHg组( A 组)、100~140mmHg 组( B 组)、 >140mmHg 组( C 组),对其进行为期 2 年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院 外生存情况、脑钠肽( brainnatriureticpeptide ,BNP )、肌钙蛋白( cTn ),尤其关注院外死亡患者出院前 24h 动态 SBP 监测情况。结果 3 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3 组出院后 2 年内 BNP 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其中 A 组上升明显( P <0.05 ); cTn 随访阳性情况,出院 3 个月时 A 组与 B 组阳性例数多于 C 组,出院 6 个月时 A 组多于 B 、 C 组,出院 1 、 2 年时 A 组多 于 B 、 C 组且 B 组多于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随访 2 年内事件组 25 例(死亡)与非事件组 9 例(生 存)出院前 24h 动态 SBP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事件组出院前 SBP 水平显著降低( P <0.05 )。结论 SBP 可作为老龄患者出院时有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临床医生对于 SBP 较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应采取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危重手足口病患儿休克早期连续使用桡动脉置管有创血压(IBP)监测的护理效果。方法以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5例危重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桡动脉置管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观察血压数值变化,对患儿血压实行动态监护。同时选取对侧上肢进行无创血压(NIBP)监测,并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的实验数据。结果研究期间共65例危重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休克早期无创血压收缩压(8.58±1.76)kPa,舒张压(5.81±1.28)kPa,平均动脉压(6.73±1.32)kPa;同期IBP收缩压(7.49±1.66)kPa,舒张压(5.07±1.41)kPa,平均动脉压(5.87±1.37)kPa,两种方法各血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在恢复期两种方法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休克早期,NIBP和IBP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相关系数r分别为0.807、0.579和0.805(P<0.001);在恢复期NIBP和IBP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相关系数r分别为0.803、0.857和0.891(P<0.001)。结论有创动脉压监测装置可持续显示血压的连续变化,能准确、有效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其灵敏度大于无创血压监测。在危重手足口病患儿休克早期必需应用桡动脉置管有创血压监测及时了解血压情况,以便临床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TL_300 tensymeter系统(TL_300)所测的连续无创血压(NIBP)在全身麻醉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择期仰卧位手术的成年患者20例,ASAⅠ~Ⅲ级。麻醉诱导后无菌操作下左侧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导管进行连续有创血压( IBP)监测,右侧手臂连接TL_300进行NIBP监测,稳定5 min后,同时测量IBP和NIBP,间隔3 min分别记录IBP监测及相应时点NIBP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术后监测与两种血压监测相关的并发症如肢体缺血、坏死、感觉异常。结果 NIBP监测与IBP监测所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差值分别为(-0.086±9.59)、(3.203±7.11)、(2.60±6.76) mmHg,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11、0.565和0.729,P值均小于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肢体缺血、坏死、感觉异常。结论与IBP监测相比,NIBP监测在全身麻醉成年手术患者中,可提供连续、无创、准确、安全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研究危重患者无创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及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3月至12月南京鼓楼医院ICU已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133例危重患者,入室后1 h内同时测量无创血压和有创血压,记录无创与有创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将患者分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休克组和未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非休克组。应用Spearman、Bland-Altman相关性分析、组内相关系数(ICC)验证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采用误差网格法分析无创血压对临床决策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无创血压测量准确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 Spea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非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呈显著正相关(SBP有创-SBP无创、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 r分别为0.69、0.72、0.70,P均<0.001);休克组患者,SBP有创-SBP无创呈一定正相关(r=0.34,P<0.05),但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②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非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呈正相关(SBP有创-SBP无创、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6、0.58、0.43,P均<0.05);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SBP、MAP成一定正相关(SBP有创-S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相关系数R2分别为0.20、0.10,P均<0.05),但DBP有创-DBP无创线性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Bland-Altman结果显示,非休克组与休克组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在平均差值区间±10 mmHg的数据点占比均不满足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AAMI)无创血压测量标准,一致性差(SBP有创 SBP无创、DBP有创-DBP无创、MAP有创-MAP无创在平均差值区间±10 mmHg的数据点占比:非休克组患者分别为63%、73%、76%,休克组患者分别为35%、50%、52%,P均<0.05)。④ ICC结果显示,非休克组患者,DBP有创-DBP无创一致性较好(绝对一致性系数0.76>0.75,P<0.001);休克组患者,SBP有创 SBP无创、MAP有创 MAP无创一致性均较差(绝对一致性系数0.33、0.31<0.4,P均<0.05),DBP有创-DBP无创无显著一致性(P>0.05)。⑤ 误差网格分析结果显示,休克组患者,无创与有创SBP配对测量数据点在A~E区占比分别为88.7%、6.5%、4.8%、0%和0%,无创与有创MAP配对测量数据点的占比分别为61.3%、38.7%、0%、0%和0%;非休克组患者,无创与有创SBP配对测量数据点在A~E区占比分别为95.8%、4.2%、0%、0%和0%,无创与有创MAP配对测量数据点的占比分别为97.2%、1.4%、1.4%、0%和0%。⑥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休克是导致无创与有创SBP、DBP、MAP差值大于10 mmHg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是导致无创与有创SBP、MAP差值大于10 mmHg的危险因素(P<0.05),心率是导致无创与有创SBP差值大于10 mmHg的危险因素(P<0.05),是无创与有创DBP、MAP差值大于10 mmHg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未休克的危重患者,无创血压测量准确性较好,以无创MAP指导临床决策较可靠,伴有休克的危重患者应用无创血压代替有创血压测量需谨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正常高值人群的动脉早期损害情况.方法 连续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958人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血压组(n=859)和正常高值血压组(n=99).记录两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心率、空腹血糖、血脂、血清肌酐、尿酸,计算体质量指数、肌酐清除率,测定桡动脉增强指数.并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高值血压组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及桡动脉增强指数高于正常血压组[(71.56±10.27)kg vs.(66.72±12.34)kg、(25.38±2.96)kg/m2 vs.(23.74±3.33)kg/m2、(132.65±4.27)mmHg vs.(114.53±8.73)mmHg、(81.61±6.54)mmHg vs.(70.61±7.32)mmHg、(5.38±0.65)mmol/L vs.(5.21±0.60)mmol/L、(198.73±38.80)mg/dL vs.(186.20±34.51)mg/dL、(118.64±22.71)vs.(110.43±21.17)mg/dL、(296.32±89.41)μmol/L vs.(270.63±92.39)μmol/L、(79.39±12.91)% vs.(74.22±11.93)%;均P<0.05].桡动脉增强指数与舒张压、总胆固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8、0.244;均P<0.05),与尿酸呈负相关(r=-0.293;P<0.05). 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已存在早期动脉损害,且该组人群代谢异常较正常血压组更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阈下剂量氯胺酮用于失血性休克病人全麻诱导时的临床效果。方法 失血性休克患者 4 8例 ,麻醉诱导均采用咪唑安定 0 .0 3mg/kg ,氯胺酮 (1.5mg/s的速度静注 ) ,芬太尼 4 μg/kg ,万可松 1mg/kg诱导插管。根据血压、氯胺酮用量不同分为 4组 :Ⅰ组 (SBP≥ 90mmHg) ,14例 ,氯胺酮 1mg/kg ;Ⅱ组 (SBP≥ 90mmHg) ,12例 ,氯胺酮 0 .5mg/kg ;Ⅲ组 (SBP <90mmHg) ,10例 ,氯胺酮 1mg/kg ;Ⅳ组 (SBP <90mmHg) ,12例 ,氯胺酮 0 .5mg/kg。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给药后 3min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结果  4组病例患者年龄、性别、失血时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①BP :Ⅰ、Ⅱ、Ⅳ组患者应用氯胺酮后SBP均呈显著升高 (P <0 .0 5 ) ,分别增加达 2 0 %、15 %和 13% ,舒张压升高不显著 (P >0 .0 5 ) ;Ⅲ组患者应用氯胺酮后 ,SBP和DBP均呈显著下降(P <0 .0 5 ) ,分别减低 15 %和 10 %。②HR :Ⅰ、Ⅲ组HR增快显著 (P <0 .0 5 ) ,分别达 15 %和 2 5 % ,Ⅱ、Ⅳ组增快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阈下剂量氯胺酮用于失血性休克病人全麻时 ,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时血压变异性(BPV)在脑白质疏松(L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高血压患者209例,每月随诊测血压1次,随访12个月,根据头颅MRI结果采用ARWMC评分法,比较LA组与非LA组以及LA组内不同程度白质疏松患者之间的长时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 LA组长时平均收缩压(135.8±20.1)mm Hg、平均舒张压(79.1±15.4)mm Hg、收缩压标准差(13.0±2.7)mm Hg、舒张压标准差(9.7±2.0)、收缩压变异系数(9.1±2.1)和舒张压变异系数(11.9±1.5),均高于非LA组的长时平均收缩压(125.4±17.1)mm Hg、平均舒张压(74.5±7.9)mm Hg、收缩压标准差(9.7±2.2)mm Hg、舒张压标准差(7.8±1.0)mm Hg、收缩压变异系数(7.0±1.9)和舒张压变异系数(10.5±1.3)(P0.05)。不同LA程度患者之间比较,长时平均血压、血压标准差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血压变异性增大可影响L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腹腔镜胃肠癌切除手术中观察无创连续血压监测( CNAP)与动脉有创血压监测( IBP)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例择期在腹腔镜下实施胃肠癌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采用CNAP血压监测仪和Philips MP60监护仪连接FloTrac传感器分别连续监测无创和桡动脉有创血压,并以麻醉诱导期( T1)、气腹手术期( T2)、术毕拔管期(T3)以及低血压(Low)、正常血压(Nor)和高血压(Hi)等不同时期和血压状态对比分析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20例血压监测获得匹配数据3721对。两种方法测得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Bias和95%置信区间分别为(-6.7±21.3)(-35.0~48.4)、(8.4±10.8)(-29.6~12.7)和(3.8±13.0)(-29.2~21.6) mmHg。 CNAP在T1和T3的收缩压及在T2的平均压与IBP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ias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2.8±23.7)(-49.3~36.2)、(3.6±31.8)(-65.9~48.7)和(1.7±13.3)(-27.8~20.3) mmHg。两种血压监测在3种血压状态时的监测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0.000),其Bias平均值及95%置信区间变异较大。结论腹腔镜胃肠癌手术中不同麻醉手术阶段或不同血压状态下,CNAP与IBP血压值均存在较大的偏离性。 CNAP监测的可靠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收缩压的高低与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10年7月于我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的85份病例,根据术前收缩压(SBP)是否大于140 mmHg,分为正常组(N组)45例和高血压组(H组)40例,将围术期心血管事件、术中用药、出入量、住院时间、术后时间、ICU收治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组患者术中SBP大于160 mmHg的发生率、最高SBP数值、心率大于100次/min的发生率以及最快心率均明显高于N组(P〈0.05),但肿瘤切除后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术后时间、ICU收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SBP数值的高低可预测术中循环的稳定性,但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管路末端连接气泡过滤器以及经气泡过滤器进行动脉血回抽对血压数据精确性的影响.方法 60例行重大手术需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后连接三通,三通分别连接A、B两套压力传感器(A、B组),A组(n=60)不连接气泡过滤器而直接连接压力传感器,B组(n=60)连接1个气泡过滤器再连接压力传感器.两套传感器连接同一部多功能监测仪监测血压;60例患者分别使用4个不同牌子的多功能监测仪[Eagle3000(10例)、Dash4000(10例)、Mindray BeneView T6(20例)、BLT AnyView A6(20例)]监测血压.B组中,有30例连接驼人牌气泡过滤器(驼人B组),30例连接灵洋牌气泡过滤器(灵洋B组).观察A、B组在下列各时点使用不同的监测仪、不同的气泡过滤器、是否使用肝素等条件下监测到的血压数据:穿刺后第1次血压(T1)、最高血压(T2)、最低血压(T3)、平稳血压(T4)、手术结束前0.5 h血压(T5).T5后每5 min经空气过滤器回抽动脉血并快速冲洗直至管路无血液,共操作5次(t1、t2、t3、t4、t5时点),记录A、B组不同换能器显示的血压数据.结果 使用不同的监测仪、不同气泡过滤器、是否使用肝素对A、B两套压力传感器监测的血压数值均没有影响(P>0.05).驼人B组t5 SBP值及t4、t5 DBP值均有高于灵洋B组(P<0.05),而其他时间点两组SBP及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接1个气泡过滤器对动脉血压数据的精确性无影响,但经过气泡过滤器回抽动脉血后会堵塞过滤器,可能对动脉血压数据的精确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