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活体肾移植供肾切除术对供体肾功能早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0年4月至2014年11月467例活体供肾者的临床资料,提取肾切除术前,术后3d、7d、1个月、3个月时的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尿酸、尿微量蛋白数据,了解肾切除术对供体早期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活体供肾者术前,术后3d、7d、1个月、3个月时的血肌酐(Scr)分别为(59.9± 12.8)、(85.8±21.0)、(91.2±21.3)、(92.8±21.6)、(91.0±21.3) μmol/L;肾小球滤过率(GFR)分别为(113.5±25.3)、(75.1±17.9)、(70.3±15.2)、(68.5±16.0)、(69.5±15.1) ml/min;血尿酸(Ua)分别为(292.60±79.58)、(142.18±55.28)、(228.41±66.39)、(321.31±83.72)、(346.61±87.21)μmol/L;术后与术前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尿IgG、微量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β2微球蛋白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体供肾切除术早期明显影响供体肾小球滤过率、尿酸及尿微量蛋白,临床需关注其对肾功能长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蛋白对糖尿病患者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8例拟接受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8例在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采用散射免疫比浊乳胶增强法检测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并对2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蛋白及β2微球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蛋白,对于糖尿病患者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围手术期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尿白蛋白(Alb)、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免疫球蛋白G(IgG)等微量蛋白对高血压病肾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对21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者尿Alb、α1-MG、β2-MG、IgG等进行检测.结果210例高血压病患者尿中Alb、α1-MG、β2-MG、IgG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仅β2-MG二者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分期的加重,尿中Alb、α1-MG、β2-MG、IgG水平均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以Ⅲ组升高最为明显,而且与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210例高血压病患者尿中Alb、α1-MG、β2-MG、IgG阳性例数分别为5例(2.4%)、4例(1.9%)、15例(7.1%)、6例(2.9%),阳性病例基本出现在高血压病Ⅲ组.结论:尿中Alb、α1-MG、β2-MG、IgG等微量蛋白的检测对于判断高血压病患者有无早期肾损害及损害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尿微量蛋白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尿微量蛋白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4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按疾病种类不同分为两组,组1: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n=20);组Ⅱ: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n=20)。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于术前1天,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术后3天和术后5天测定微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G和α1-微球蛋白浓度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微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G和α1-微球蛋  相似文献   

5.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改善对比剂所致肾功能损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因对比剂引起的肾功能损害的缓解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80例接受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前2~3天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40mg(40mg他汀组,n=40)或20mg(20mg他汀组,n=40)。分别于术前8h、术后第1天、第2天测定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C)、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检测尿α1-微球蛋白(α1-MG)、转铁蛋白(TRF)、微量白蛋白(mALB),计算肌酐清除率(Cc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PCI术后,40mg他汀组中未发现对比剂肾病(CIN)病例,20mg他汀组中1例患者发生CIN(2.50%)。②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α1-MG、Scr及CysC均明显升高(P均0.05),Ccr及GFR明显降低(P均0.05);与术后第一天比,术后第二天两组患者的α1-MG、Scr及CysC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Ccr及GFR明显升高(P均0.05)。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hsCRP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术前第1天相比,术后第2天hsCRP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④组间相比,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BUN、TRF、mALB、Scr、Ccr、CysC、GFR及hsCR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I术前2~3天服用阿托伐他汀可有效缓解对比剂所致肾功能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Ⅳ型胶原与尿微量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将患者分为3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 型糖尿病患者及20例正常人尿Ⅳ型胶原和尿微量蛋白(包括IgG、Alb、TRF、α1-MG、β 2-MG等指标).结果:糖尿病Ⅰ组尿Ⅳ型胶原(Ⅳ-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尿微量蛋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增高(P>0.05);糖尿病Ⅱ组尿Ⅳ-C、尿微量蛋白高于糖尿病Ⅰ组,糖尿病Ⅲ组尿Ⅳ-C、尿微量蛋白高于糖尿病Ⅱ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尿Ⅳ-C可作为尿微量蛋白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更敏感的指标,尿Ⅳ-C与尿微量蛋白联合监测可预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CystatinC在慢性肾脏病(CK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住院CKD患者118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0人为对照组,测定尿Cystatin C、24h尿蛋白定量、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并检测血清肌酐、白蛋白,计算MDRD-GFR。结果:尿Cys-tatin C与MDRD、血β2-MG、转铁蛋白、尿白蛋白、尿IgG没有相关性(P〉0.05);尿Cystatin C与尿β2-MG、α1-MG、24h尿蛋白量有相关性;尿Cystatin 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尿β2-MG的AUCROC。结论:尿Cystatin C不能反映GFR的减退,是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在反映肾小管损伤方面优于尿β2-M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检测在慢性肾脏病(CKD)高危人群早期发现中的意义,分析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异常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CKD高危人群266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e microalbumin creatinine ratio,ACR)、肾小管损伤指标[包括尿β_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β_2-MG)、尿α_1-微球蛋白(Alpha1-microglobulin,α_1-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依据尿ACR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分析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检测的早期意义及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尿ACR阳性组肾小管损伤的阳性率为86.36%,高于尿ACR阴性组,但在尿ACR阴性患者有48.72%的患者出现了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尿ACR阳性组患者的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损伤水平、异常项数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管标志物阳性组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血尿酸(OR=0.992,P=0.009)是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异常升高的相关因素。结论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检测对于发现早期肾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心肺转流(CPB)患者肾小球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小剂量丙泊酚组(LP组)和大剂量丙泊酚组(HP组),每组30例。LP组和HP组于麻醉诱导后分别输注丙泊酚5、10mg·kg^-1·h^-1至术毕。分别于术前(T0)、转流后2h(T1)、转流后4h(T2)和术后24h(T3)留尿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结果与T0比较,三组患者T1时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恢复至基础水平;与C组比较,HP组T1时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剂量丙泊酚能减轻CPB所致的肾小球功能早期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血糖(Glu)、尿素、血肌酐(SCr)、尿酸(UA)、β2-微球蛋白(β2-M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4例,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除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n=28)、早期糖尿病肾病(DN)组(n=26)、蛋白尿组(n=20),另设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Glu、尿素、SCr、UA、β2-MG、HbA1c、尿MALB及UAER的检测,分析单项指标和各指标联合检测对DN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糖尿病患者Glu、尿素、SCr、UA、β2-MG、HbA1c、尿MALB及UAER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除β2-MG外,早期DN组和蛋白尿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均<0.05)。各指标联合检测对DN诊断的灵敏度高达97.6%,明显高于每一项单项检测。结论:联合检测Glu、尿素、SCr、UA、β2-MG、HbA1c、尿MALB对早期诊断DN和评估其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疆)少数民族亲属活体肾移植中供肾切除术对供体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对55例活体肾移植供体进行随访,复查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等常规检查,并与供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对供者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3年、术后5年的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55例供体中,术后出现气胸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切口血肿4例,经处理后均恢复正常,平均住院时间11 d。随访6~86个月,其中2例供者术后6个月内尿红细胞3~5/HP,2例出现一过性蛋白尿。术后供体各时段的肾功能(Scr和Ccr)和血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7 d、6个月、1年、3年、5年的Scr、Ccr、血压与术前相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随访期间所有供体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未受到影响。结论新疆少数民族亲属活体供肾是安全可行的,供者在捐肾后肾功能未见减退,且生活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2.
零点活检对活体肾移植术后受体肾功能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供肾零点活检对受体术后1年内移植肾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149例活体肾移植受者,根据是否同意活检和活检是否发现异常分为3组:未活检组(63例),活检正常组(58例)和活检异常组(28例)。受体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比较3组间受体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供肾零点活检异常率为33%,其中肾小管炎7例,肾小管萎缩5例,肾小球硬化8例,肾小球钙化3例,肾小球玻璃样变3例,肾间质炎7例,肾间质纤维化1例,系膜增生2例以及小动脉玻璃样变2例(部分病例有一种以上病理改变)。供者年龄与移植前零点活检异常相关(P〈0.05)。从术后1个月之后至术后1年内,活检异常组各时间点受体血清肌酐均高于未活检组和活检正常组(均为P〈0.05);术后3个月,活检异常组各时间点受体肾小球滤过率均低于未活检组和活检正常组(P〈0.05),但术后1年内3组各随访时间点的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重复测量趋势分析显示,与活检正常组比较,活检异常组的血清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活检异常组的血清肌酐与未活检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体供肾零点活检结果对术后1年内特别是术后6个月内移植肾功能有预测价值,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的危险因素。方法以临床资料完整的362例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有否发生ARF分为ARF组(71例)和非ARF组(291例)。对两组的36项围手术期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术前肝性脑病、术前血清肌酐(Scr)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凝血酶原活动度、术前总胆红素水平、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MELD)评分、总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尿量、术中低血压及术后合并感染等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对上述12项指标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Scr水平增高[比数比(oddsra-tio,OR)=0.92]、术前凝血酶原活动度低(OR=1.015)、MELD评分高(OR=1.588)、术中出血量多(OR=1.012)、术后合并感染(OR=12.260)与肝移植术后发生ARF密切相关(均为P<0.05)。结论术前Scr水平增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低、MELD评分高,术中失血量多和术后合并感染是肝移植术后早期AR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肾脏结石患者全麻下经皮肾镜取石术时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40~70岁,ASAⅠ或Ⅱ级,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D组在常规麻醉诱导用药前10min经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随后以0.5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于手术开始前即刻(T0)、手术结束即刻(T1)、术后第1天(T2)和术后第3天(T3)时取静脉血样和留尿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浓度,采用贝克曼特定蛋白仪测定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Tf)及尿液免疫球蛋白G的浓度。结果两组各时点BUN及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_1~T3时两组CYS-C及RBP明显升高(P0.05);T1~T3时D组CYS-C及RBP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各时点尿微量白蛋白、Tf及免疫球蛋白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尿α1-MG明显升高(P0.05);T1~T3时D组尿α1-MG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常规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μg/kg,随后以0.5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对肾脏结石患者全麻下经皮肾镜取石术产生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肾移植的38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14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1年内尿常规、尿培养结果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8例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共查尿常规次数787例次,其中尿常规阴性结果为633例次,标本污染53例次,细菌尿次数101例次,其中71例次发生肾移植术后半年内。101例次泌尿系感染中,无症状性菌尿为68例次,上尿路感染19例次,下尿路感染14例次,并发脓毒血症者3例次。38例患者中,共有25例(男14例、女11例)患者出现细菌尿,有19例患者出现不少于2次泌尿系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36例次),其次是粪肠球菌(26例次)。肾移植术前血液透析患者术后感染率为70%。36例术后7d内拔出尿管和双J管的患者肾移植术后感染率64%,而2例肾移植术后7d后拔出尿管和双J管患者均发生感染。术后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3例患者均出现泌尿系感染。结论肾移植术后泌尿系感染具有高发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女性、尿管和双J管的长时间留置、术后膀胱输尿管反流、术前长时间血液透析等都会诱发肾移植术后的泌尿系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中肾盂压力变化对患者氧化应激和微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术中监测患者肾盂压力,将术中肾盂压力≥30 mmHg,且累计时间≥10 min的患者作为高压组; 其余患者作为低压组,术前和术后第1、3、5、7天再次测定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水平、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水平。结果 术后两组血压和心率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丙二醛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压组增加程度更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压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肾盂压力与尿β2-微球蛋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丙二醛呈明显正相关(r=0.716、0.654、0.632,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呈明显负相关(r=-0.702、-0.711,P<0.05)。结论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中肾盂高压导致肾功能损害、引发炎症和氧化还原失衡,术中控制肾盂压力有利于恢复肾功能,避免进一步损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术中应用分次输注和连续输注呋塞米对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合并不同程度肾功能受损的肝移植患者30例,根据术中输注呋塞米的方式不同均分为分次输注组(A组)和微泵输注组(B组)。记录术中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尿量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无肝期后A组Scr、BUN显著升高(P<0.01),新肝期30min至术后24hCcr显著降低(P<0.01);B组Scr、BUN仅在新肝期30min显著升高(P<0.01),Ccr在无肝期30min和新肝期30min明显降低(P<0.01)。结论微泵输注呋塞米较分次输注更有利于术前肾功能受损患者肝移植术中的肾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8.
肾衰康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肾衰康延缓慢性肾衰竭(CRF)进展的疗效及机理。方法:采用5/6肾切除大鼠CRF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洛汀新组及肾衰康组治疗,观察各组Scr、BUN及尿中细胞外基质成分(ECM)排泄量。结果:洛汀新组及肾衰康组Scr及BUN均显低于模型组(P<0.01及P<0.05),而肾衰康组Scr又低于洛汀新组(P<0.05),肾衰康组尿中Ⅳ型胶原(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及层粘连蛋白(LN)含量均明显比模型组高(P<0.01)。结论:肾衰康有延缓CRF进展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促进ECM成分从尿中排泄,从而减轻肾小球内ECM的聚集有关。但肾衰康对ECM是抑制合成还是促进降解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替代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rate,HTK)保存液对活体移植肾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可行性.方法 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的患者82例,按患者意愿分为生理盐水组(29例)和HTK组(53例).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作为移植肾灌注液,HTK组用HTK保存液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肾移植术后受者早期主动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的临床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63例尸体肾移植受者为观察组,58例尸体肾移植受者为对照组,两组受者均采用环孢素(CsA)+麦考酚吗乙酯(MMF)+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于术后第6周对观察组63例受者予以主动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将CsA血药谷浓度维持在200~250 ng/ml,MMF按受者体质量主动减药),术后4~6个月开始按个体状况将MMF用量调至减药前水平。对照组按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观察两组受者术后6周至1年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CsA血药谷浓度、肺部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结果随访1年期间,观察组受者Scr、BUN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R发生率分别为8%与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8%(5/63)和14%(8/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发展为严重的肺部感染。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主动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能有效降低此阶段肺部感染发生率,且AR发生率并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