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以探讨其诊断AMI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对21例AMI患,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OMI)和21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cTnI,CK-MB测定,并对AMI患胸痛发生3-6小时,2天,3-6天,7-10天,11-14天共五个时段了测定。结果:AMI患发病早期cTnI,CK-MB阳性率均为90.5%,特异性分别为100%,78.4%,二比较有显差异(P<0.01)。AMI患中各项指标的动态测定显示:在AMI发生早期,cTnI和CK-MB都有显升高,AMI 2天内cTnI和CK-MB阳性率分别为95.2%,90.5%。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3-6天,cTnI阳性率仍达90.5%,而后已按近正常,11-14天时血清中仍有cTnI的持续存在。结论:cTnI对诊断AMI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且诊断窗口时间较长,血清cTnI检测优于CK-MB。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的升高程度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CK—MB用免疫抑制法、LDH1用化学抑制法,测定AMI患者不同时间的结果并经统计学分析。结果AMI发作6h内,CK—MB活力超过正常上限,24h达高峰;阳性率达100%,36~48hCK—MB活力单位明显下降,至72h接近阳性临界值,而LDH18~12h出现在患者血清中,48—72h达峰值,约7天恢复正常。结论AMI发病24h内就诊者,人院即刻测定CK—MB活力,多有助于确定或排除AMI,48~72h后就诊测定LDH.可获得更高阳性率;对拟诊AMI者,同时监测血中CK—MB和LDH。的动态变化,对提高AMI正确诊断率、估计心肌损伤程度和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邢怀广 《山东医药》2007,47(5):44-44
2004年12月~2006年9月,我们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及肌红蛋白(Mb)水平进行了动态观察,现探讨其在AMI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肌钙蛋白Ⅰ(cTnⅠ)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疑似AMI的胸痛患者190例,按胸痛发作时间分为<3小时、3~6小时、6~12小时3组,检测患者血清H-FABP、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Ⅰ,比较4种心肌标志物诊断AM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不同心肌标志物组合(Myo+ CK-MB+ cTnⅠ、cTnⅠ+ H-FABP)对胸痛发作≤6小时的AMI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胸痛发作<3小时组H-FABP诊断AMI敏感度优于与其他指标(P<0.05);6~12小时组cTnⅠ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H-FABP(P <0.05);<3小时组cTnⅠ+ H-FABP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85.4%,特异度为90.4%,Myo+ CK-MB+ cTnⅠ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65.8%,特异度为85.7%;3~6小时组cTnⅠ+ H-FABP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90.3%,Myo+ CK-MB+ cTnⅠ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83.9%.cTnⅠ+ H-FABP组合在<3小时组与3~6小时组的诊断符合率(87.1%、92.8%)均高于Myo+CK-MB+ cTnⅠ组合(72.6%、82.6%).结论 H-FABP在AMI发病早期(3小时内)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中晚期(6~12小时)诊断cTnⅠ敏感度和特异度优于H-FABP.血清H-FABP与cTnⅠ联合检测对诊断AMI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符合率,优于Myo+ CK-MB+ cTnⅠ组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比较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组合诊断早期AMI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患者发病1h、2h、3h、4~6h、7~12h时血清H—FABP浓度变化,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及不同心肌标志物组合H—FABP+cTnI与H—FABP+CK—MB在诊断不同发病时间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在AMI发病3h内,H—FABP的诊断敏感性(66.7%)优于cTnI(0%)和CK—MB(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MI发病4~6h内,H—FABP的敏感性(94.4%)仍高于cTnI(61.1%)和CK—MB(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FABP+cTnI组合对AMI的诊断敏感度最高(95.8%),特异度亦最高(100%)。H-FABP+cTnI组合次之,分别为93.75%和97.2%。这两种组合对AMI的诊断敏感度与单个H—FABP、cTnI和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特异度亦明显升高。结论在AMI发病6h内,H—FABP是最为敏感的心脏标志物,尤以发病3h内最敏感。H—FABP与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CK—MB的组合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早期诊断AMI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肌钙蛋白Ⅰ定性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eTn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5例胸痛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6h;6~24h;〉24h做eTnⅠ检测,并根据心肌酶、心电图变化,将其分成两组:急性梗死组;非急性梗死组。结果eTnⅠ检测在AMI中的敏感性,特异性≤6h;6~24h;〉24h分别为41.85%和100%;96.96%和100%;94.2%和100%。结论eTnⅠ对AMI的敏感性高,特异性高。胸痛发作6h内的AMI够感性低于胸痛发作6h后的AMI,P〈0.05,差异有显著性。但eTnI阴性不能排除AMI,尤其在胸痛发作6h内的患者。并动态测定eTnⅠ,以免漏诊,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7.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诊断早期AMI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发病3h内,4~6h、7~12h时血清中H—FABP浓度,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诊断不同发病时间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AMI发病3h内,H—FABP的诊断敏感性(66.7%)优于cTnI和CK—MB(P〈0.05);在发病4~6h内,H—FABP的敏感性(94.4%)高于cTnI(61.1%)和CK—MB(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发病6h内,H—FABP是最敏感的心脏标志物,尤以发病3h内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快速检测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老年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层析技术研制H-FABP快速检测试剂条,检测64例发病6h内的老年胸痛患者的血浆标本,比较其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快速检测H-FABP诊断AMI的敏感性(90.48%)显著高于cTnⅠ(57.29%)和CK-MB(57.29%)(P=0.016),与MYO(8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ABP的特异性(95.35%)高于MYO(60.47%)(P=0.014),与cTnⅠ(97.44%)、CK-MB(83.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快速检测H-FABP对于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老年早期AMI的筛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内3种心肌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的含量,探讨其对检测AMI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医院2008年3月—2011年2月急诊心内科收治并确诊的3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30例疑似AMI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并对比其自入院后24h内不同时刻血清CTn-Ⅰ、CK-MB、Mb的含量变化趋势。结果早期急性AMI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段内3种心肌标志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含量变化。30例AMI早期患者的CTn-Ⅰ、CK-MB、MB含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标志物CTn-Ⅰ、CK-MB、Mb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AMI,从而能够准确地分析病情,及早对患者做出治疗,有效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肌钙蛋白(Troponin,Tn)是横纹肌收缩的重要调节蛋白,由三个亚基组成:肌钙蛋白C(TnC),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I(TnT)。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B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随着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患有各种冠状动脉疾患的病人必然会发生心肌细胞损伤,有些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完全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不稳定心绞痛就是其中之一),但却伴有某些心…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及apoA—Ⅰ与apoB比值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冠心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空腹采血,测定血清中apoA—Ⅰ、apoB的含量。结果冠心病病人apoA—Ⅰ/apoB含量及apoA—Ⅰ及apoB的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可供进一步研究冠心病病人载脂蛋白的代谢情况,为冠心病病人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更有意义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胎鼠生长受限(FGR)时大鼠胰岛素生长因子Ⅰ(邮编:030001(IGF—Ⅰ)及其受体(IGF-ⅠR)表达的变化及其在组织和细胞中的定位。并探讨川芎嗪注射液对FGR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烟酒混合因素建立大鼠FGR模型,部分孕鼠予川芎嗪注射液8mg/kg治疗,3组均于孕20日剖宫取出胎鼠,比较3组胎鼠的体重、鼻臀长度、体重系数。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孕晚期胎盘和胎鼠肝脏中IGF—Ⅰ和IGF—ⅠR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胎鼠体重、身长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胎盘IGFⅠ及胎鼠肝脏IGF—ⅠR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胎盘IGF—ⅠR及胎鼠肝脏IGF—Ⅰ表达则明显提高(P〈0.05),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结论IGF—Ⅰ及其受体水平与FGR发病相关,川芎嗪注射液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促进IGFs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胎儿宫内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2005年142例前壁AMI患者,观察其入院当天、第2d、第3d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ST段回落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与入院时相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第2d升高,第3d下降(P〈0.01)。ST段回落组和未回落组患者在第2d、3d中性粒细胞计数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入院当天、第2d、第3d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K—MB峰值和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相关性。结论前壁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梗死范围、心肌组织再灌注和出院时的左室功能具有相关性,可作为AMI患者不利结果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aVR导联ST段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6例下壁AMI患者分为aVR导联ST段压低者(A组)和aVR导联ST段不压低者(B组),观察住院期间心力衰竭、低血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A组合并右室、后壁及CK—MB活性均大于B组者(P〈0.01及P〈0.05),并发症及死亡率亦高于B组。结论下壁AMI时aVR导联ST段压低者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IGF-Ⅱ)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MI患者32例,冠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3例,正常对照30例.入院后24 h内均抽取静脉血7 ml,测定IGF-Ⅰ、IGF-Ⅱ、PAPP-A及C反应蛋白(CRP),常规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I)、血脂、血糖等,各组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MI时PAPP-A、IGF-Ⅰ、IGF-Ⅱ、CRP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IGF-Ⅰ、IGF-Ⅱ在SA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PAPP-A、CRP在SAP与对照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PAPP-A与IGF-Ⅰ、IGF-Ⅱ呈正相关,IGF-Ⅰ与IGF-Ⅱ呈正相关,PAPP-A、IGF-Ⅰ和IGF-Ⅱ与CRP均呈正相关,而与CK-MB、cTnI无相关性.结论AMI时PAPP-A、IGF-Ⅰ、IGF-Ⅱ与CRP参与了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与炎症反应途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定量检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定量检测血清CTnⅠ。结果:冠心病中重度心衰且的CTnⅠ比对照组、冠心病轻度心衰组,非冠心病中重度心衰组CTnⅠ明显升高(P<0.05)。非事重度心衰组与对照组CTnⅠ比较无差异(P>0.05)。四组CK-MB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CTnⅠ定量检测对冠心病心衰患心衰程度及中重度心衰患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心脏肌钙蛋白 I(c Tn I)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患者 2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组 31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组 11例 ,危重病患者 87例 (非心血管疾病 )。AMI组患者系列采血测定血清 c Tn I和 CK- MB,U A与 OMI组、危重患者组均入院后次日晨取血 1次。结果 :c Tn I与CK- MB诊断 AMI的敏感性均为 10 0 % ,c Tn I诊断 AMI的特异性高于 CK- MB(P<0 .0 5 ) ;AMI时 c Tn I浓度高峰时间与 CK- MB平行 ,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P<0 .0 1) ,溶栓患者高峰时间明显前移 (P<0 .0 1)。结论 :c Tn I诊断 AMI敏感性高 ,其特异性高于 CK- MB。且在血清中出现早且持续时间长。其峰值时间改变可用于判定 AMI的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K.MB、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0例,随访平均(12.3±3.4)(6~18)个月,观察CK-MB、H-FABP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间的差异。结果血清CK—MB、H—FABP对照组分别为(14.1±5.6)u/L、(3.8±2.1)μg/L,AMI组为(85.2±12.3)、(16.1±6.3)μg/L(均P〈0.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为(126.3±23.4)、(21.58±6.2)μg/L,未发生组为(65.7±10.8)、(13.6±4.8)μg/L(均P〈0.001)。结论CK-MB、H—FABP可预测AMI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对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140例AMI患者根据入院时cTnⅠ水平分为cTnⅠ升高组和cTnⅠ正常组,比较两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STR%)、梗塞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级别和校正的TIMI帧数(CTFC)。结果 cTnⅠ升高组STR%〈30者较cTnⅠ正常组多(25.4%比12.3%,P〈0.05),TIMI〈3级者亦多(31.3%比13.7%,P〈0.05),CTFC≥30祯者亦较多(42.9%比21.7%,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MI患者入院时cTnⅠ升高者,无复流发生率高,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血脂、体重指数(BMI)等的关系。方法A组70例,为健康对照组;B组51例,为ACS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C组41例,为ACS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检测cTnⅠ时间:A组为清晨空腹取静脉血3.0ml送检,B组于心绞痛发作后3h取静脉血3.0ml送检,C组于发现AMI时立即取静脉血3.0ml送检。A、B、C组全部采用肌钙蛋白Ⅰ快速测试板检测,并于禁食12h次晨采静脉血测血脂。结果A组cTnⅠ全部阴性,B组阳性8例,C组全部为阳性,A组、B组、C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B+C组)的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BMI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nⅠ作为一种新的心肌标志物,可作为ACS诊断、估计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血脂及BMI、高血压及糖尿病与ACS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