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髓损伤治疗是医学界的热点和难点,从传统的大剂量激素冲击、手术解除压迫、术后康复锻炼等到干细胞移植、基因疗法等均未取得满意效果.大量研究证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有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新方法.该文就GDNF结构特性及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大鼠脊髓损伤后GDNFmRNA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 GDNFm RNA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改良 Allen’s脊髓撞击 (10 g× 7.5 cm)致伤大鼠 T1 段脊髓 ,以 β- Actin为内参照物 ,应用半定量 RT- PCR方法 ,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前及损伤后不同时间 GDNFm RNA表达变化。结果  GDNFm RNA在正常成年大鼠脊髓微量表达 ,脊髓损伤后 2 4h表达增加 5倍 ,72 h增加 2 0倍 ,7d增加 4倍 ,10 d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脊髓损伤后早期 GDNFm RNA表达增加 ,是神经元自我保护作用的一种表现 ;损伤神经元修复需要大量 GDNF,应用 GDNF治疗脊髓损伤时应早期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非病毒载体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NystrOm法制备大鼠胸髓后路压迫损伤模型,压迫重量为50 g,时间为5 min,造成大鼠胸段脊髓急性重度损伤.用微量注射器将阳离子脂质体DC-Chol 6μl和重组质粒pEGFP-GDNF cDNA 2μg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体内转基因后在局部的表达,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顺行追踪技术和神经微丝(NF)免疫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来评价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皮质脊髓束再生的影响.结果 GDNF基因体内转染1周后显示在基因注射局部有转录和蛋白水平表达.脊髓损伤后4周在损伤区可见较多的皮质脊髓束再生,损伤区NF阳性轴突数(524.33±80.55)/低倍视野较对照组(309.84±56.65)/低倍视野明显增多(P<0.01).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能促进近端皮质脊髓束再生和神经骨架蛋白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体内转基因对大鼠脊髓损伤 (SCI)后伤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Nystr m法制备大鼠胸段脊髓后路压迫损伤模型 ,将阳离子脂质体DC Chol和重组质粒 pEGFP GDNFcDNA混合后直接注入大鼠损伤脊髓。利用RT 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体内转基因的表达。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数目和胆碱酯酶(CHE)及酸性磷酸酶 (ACP)的变化。结果 :1周后在注射局部GDNFmRNA和GDNF有较高表达。GDNF体内转基因早期 (1~ 4周 )SCI区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数目减少 ,CHE和ACP变化的幅度降低。结论 :GDNF体内转基因能减少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坏死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治疗创伤性SCI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证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借助单盲端硅胶管系统在损伤神经局部给予GDNF,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L5脊髓切片,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可导致腰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明显损害,表现为CHE活性降低。ACP活性升高;应用GDNF可显著改善上述酶学变化。结论:GDNF对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Nystr(?)m法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造成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连续给予NGF (10μg/d)或GDNF(10μg/d)1周,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伤后4周3组分别观测:①伤段脊髓残存组织面积;②采用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4~14d,GDNF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NGF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伤后28d GDNF组伤段残存脊髓组织面积大于对照组和NGF组(P<0.01)。结论:外源性GDNF能减少脊髓损伤后伤区的坏死、萎缩并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追溯近年国内外有关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GDNF)与运动神经元发育及疾病研究的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有关GDNF与运动神经元关系的文献,综述GDNF的分子结构、作用方式及治疗时给药方式。结果 GDNF对运动神经元发育及运动神经元疾病有广泛的作用,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发育起一定调控作用,可以挽救出现损伤的运动神经元。结论 GDNF在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治疗上,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和不可估量的前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神经生长因子(GDNF)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用24只SD大鼠半横断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后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对照组)和脊髓损伤加GDNF组(实验组),应用Hochesst法检测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并计算凋亡指数;手术后应用行为学(BBB评分)观察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伤后1、2周实验组凋亡指数(10.86±0.99、14.32±1.27)较对照组(13.85±1.54、16.4l±1.28)降低(P<0.01);伤后6周BBB评分实验组(5.30±0.52)明显高于对照组(3.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6周BBB评分实验组(5.30±0.52)明显高于对照组(3.6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DNF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表达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转基因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拟应用于脊髓损伤的基因治疗研究。方法提取新生大鼠肾组织mRNA,用逆转录PCR法扩增GDNF全长cDNA,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PEG-GFP-GDNF,酶切及测序鉴定;然后转染原代培养的大鼠BMSCs,荧光免疫细胞化学及细胞形态学检测GDNF的表达。结果扩增到全长687bp序列准确的GDNF编码片段,并在GDNF转基因原代大鼠BMSCs中检测到重组GDNF的表达。结论体外可构建成功表达GDNF的转基因BMSCs,有望应用于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坐骨神经表达GDNF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Allen's方法致伤大鼠T13段脊髓,造成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截取坐骨神经,以β-Actin(β-肌动蛋白)为内参照物,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在脊髓损伤前、后不同时间GDNFmRNA表达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前GDNFmRNA在大鼠坐骨神经仅有微量表达,脊髓损伤后24小时表达增加4倍,72小时增加15倍,7天增加3倍,10天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脊髓损伤后坐骨神经高表达GDNF,是神经元通过"胞体-轴突-靶器官"途径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形式,GDNF治疗脊髓损伤时应早期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体内转基因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绿色荧光蛋白(GFP)组和GDNF组。采用改良Nystrm法制备大鼠脊髓急性压迫损伤模型,将脂质体DC-Chol和重组质粒pEGFP-GDNF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利用RT-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基因体内转染的表达;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SCI后伤区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的数目和胆碱酯酶(CHE)及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采用斜板试验和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SCI后1周和4周GDNF在损伤局部有转录和蛋白水平高表达。SCI后第1、2、4周,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20.4±3.2、21.7±3.6、22.5±3.4)明显多于GFP组(16.8±2.8、17.3±2.7、18.2±3.2)(P<0.05)。SCI后第1、2周,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中CHE平均灰度值(74.2±25.8,98.7±31.6)低于GFP组(98.5±32.2,134.6±45.2)(P<0.01),ACP平均灰度值(84.5±32.6,79.5±28.4)高于GFP组(61.2±24.9,52.6±19.9)(P<0.01)。大鼠SCI后1~4周,GDNF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GFP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GDNF体内转基因能保护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坏死和退变,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是一种高致残性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证实嗅鞘细胞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理想种子细胞之一。嗅鞘细胞能通过分泌作用、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炎症反应、迁移特性、髓鞘形成作用、抗氧化作用、脂质调节作用等方式或特性促进轴突的萌发及定向延长,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以及神经修复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利用生物工程、组织工程、重编程等技术从不同方面增强了嗅鞘细胞的疗效,从而为优化脊髓损伤的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将对嗅鞘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加以总结,同时归纳近些年优化嗅鞘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策略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潜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优化脊髓损伤的细胞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坐骨神经表达GDNFmRNA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Allen’s方法致伤大鼠T13段脊髓,造成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截取坐骨神经,以β-Actin(β-肌动蛋白)为内参照物,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在脊髓损伤前、后不同时间GDNFmRNA表达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前GDNFmRNA在大鼠坐骨神经仅有微量表达,脊髓损伤后24小时表达增加4倍,72小时增加15倍,7天增加3倍,10天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脊髓损伤后坐骨神经高表达GDNF,是神经元通过“胞体—轴突—靶器官”途径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形式,GDNF治疗脊髓损伤时应早期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后脊髓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胸段(T7-T8)脊髓完全横切损伤模型,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单纯横断组(n=10)、GDNF治疗组(n=10)。于大鼠脊髓损伤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估。24周时行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处理,取材前行电生理检测。所取脊髓标本作神经中丝(NF-200)、生长相关肽-43(GAP-43)、胶质原纤维生长蛋白(GFAP)免疫组化检查,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行为学评分表明,3周后,GDNF组好于单纯横断组(P〈O.05),术后24周,GDNF组和单纯脊髓横断组中均未记录到SEP波形,BDA示踪也未见伤区及远段蓝染的神经纤维,但GDNF组空泡样变较单纯横断组轻。免疫组化图像分析GDNF组的NF-200和GAP-43染色结果与单纯横断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GDNF组GFAP染色明显弱于单纯横断组(P〈0.05)。结论:GDNF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区及两端的神经细胞功能,但没有功能意义上的神经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然而,干细胞移植的一些缺点限制其临床转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干细胞可以旁分泌外泌体的方式修复脊髓损伤,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文主要针对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对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外泌体作为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嗅鞘细胞(OECs)移植联合轴突生长抑制蛋白抗体(IN-1)局部持续注射对大鼠急性横断性脊髓损伤(SCI)的修复作用.方法 构建载有GDNF基因的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并体外转染OECs,Western Blot检测GDNF的表达.用5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建立胸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A(对照组)、B(IN-1微泵注射组)、C(OECs组)、D(GDNF-OECs组)和E(GDNF-OECs+IN-1组)5组各10只.应用神经丝蛋白200(NF200)单抗免疫组化、生物素化的葡聚糖胺(BDA),顺行神经追踪对SCI区神经纤维再生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共有13只大鼠死亡.术后8周可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OECs在体内存活并在脊髓内迁移;E组和D组可见SCI区杂乱无序的再生轴突,有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C组可见少量无序的再生轴突,可疑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B组和A组脊髓残端萎缩,未见轴突再生.A、B、C、D和E组后肢功能运动平均BBB评分分别为7.70±0.24、7.89±0.15、10.50±0.25、11.43±0.23和12.81±0.40.结论 GDNF-OECs移植联合IN-1抗体注射可有效促进损伤脊髓神经轴突的存活、再生,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因脱髓鞘作用、轴突的断裂、神经细胞的死亡、胶质疤痕等而受到限制。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但效果均不理想。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家族作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一种,具有功能强大的神经营养作用。随着近年不断深入的研究,GDNF越来越多的功能作用被发现,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以及对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其在促进脊髓损伤恢复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巨噬细胞极化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脊髓损伤是脊柱神经系统严重的创伤,损伤后局部组织破坏和微循环障碍,引起局部损伤加重和周围神经细胞广泛坏死。脊髓损伤后常常伴随炎症反应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巨噬细胞极化,巨噬细胞在IFN-γ、LPS、TNF-α等刺激极化成M1巨噬细胞,主要表现为促炎和损伤作用;在IL-4、IL-10、IL-13刺激下极化为M2巨噬细胞,主要表现出抗炎和修复作用。目前脊髓损伤后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通过调控脊髓损伤后M1和M2巨噬细胞抑制其促炎损伤作用,促进神经修复作用是脊髓损伤后治疗的一个新方向。本文将对巨噬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极化表型及其功能特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世鹏  刘强  吴斗 《中国骨伤》2009,22(2):122-124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GDNF组和生理盐水(NS)组各24只.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眷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L5.6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GDNF组注入外源性GDNF 6μl(10μg/ml),NS组同法注6μl生理盐水.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L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HE染色,尼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结果:G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NS组有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外源性GDNF对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损伤脊髓运动功能及前角运动神经元酶组织化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改良Allen撞击致T13 脊髓不完全损伤 ,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GDNF ,不同时间分别 :①测定大鼠后肢神经功能 ;②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侧前角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 (ChE)和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将酶活性量化、比较。结果 ①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 ,GDNF有助于功能恢复 ,但 3周时均未达正常标准 ;②ChE和ACP活性随时间延长而向正常趋近 ,GDNF显著加强了这一趋势 ;③随着ChE水平上升和ACP水平隆低 ,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 ,两者呈现较强的相关性。结论 ①前角运动神经元酶学改变与神经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②GDNF加强前角运动神经元酶学改变 ,呈现对损伤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