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静脉窦血栓容易误诊,1996~02—2003—05我们曾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15例均误诊为其它疾病,现分析误诊原因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误诊原因,总结诊疗体会。方法报告21例临床误诊的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误诊为颅内肿瘤、良性颅内高压、假脑瘤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脑动静脉畸形等。本文21例有可能误诊为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病毒性脑炎、眼外直肌麻痹、炎症性脱髓鞘性脑病等。结论临床医师应强化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意识,对可疑病例积极行CT、MRI、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是及时确诊、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少见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多样化、易漏诊、误诊。现将我院2002-12~2004-11受治的14例患者误诊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疾病,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更为罕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局部定位体征、癫向.CT对其诊断阳性率低,头部MRI及MRV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可接受性最高.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且并非颅内并发出血的禁忌证.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而不典型;对急、慢性头痛,影像学表现为大脑皮层不规则出血、大脑凸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癫苘发作的患者要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加强对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和静脉窦血栓的认识,重视病史和影像学特征分析,减少误诊。方法通过分析1例上矢状窦血栓误诊为皮质静脉血栓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青年患者,急性起病,以逐渐进展的双侧肢体无力和间断的癫痫发作为临床特点,无发热、头痛等。初诊为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继而确诊静脉窦血栓。前者临床更少见,易误诊。结论通过对本例初诊为孤立皮质静脉血栓继而确诊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诊治过程的观察,结合文献复习,认为系统性疾病通常容易导致静脉窦血栓,而局限性、尤其是局部病变更倾向于引起皮质静脉血栓。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是皮质静脉血栓最常见的表现,包括运动和感觉缺失、失语、偏瘫等,而静脉窦血栓常见的颅内压增高导致呕吐、视物模糊以及意识障碍等。影像学上皮质静脉血栓相对较轻,部分病灶呈可逆性,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指因多种因素所诱发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包括皮质静脉、硬膜静脉窦和深部静脉窦血栓[1]。由于颅内静脉、静脉窦结构相对复杂且相互交通或吻合,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2],所以临床中极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现象发生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现对4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治疗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相对动脉性卒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较为少见,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慢性发病者(1个月以上)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漏诊、误诊。我们对慢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加强对慢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影像特点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影像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效减少误诊误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影像特征及相关文献. 结果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烦躁、神经系统定位体征,MRI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顶叶近大脑镰处梗塞或夹杂有出血性改变. 结论头痛、烦躁、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是脑静脉窦血栓的常见症状和体征.MRI的特征性表现为脑肿胀,顶叶的局部性梗死,多数伴有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磁共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02—2016-02收治的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使用美国AVOTEC公司生产的3.0T磁共振视觉刺激呈现系统,对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行常规MRV、MRI检查,比较不同的成像序列对静脉窦血栓病变部位的显示情况。结果磁共振成像(MRI)可最直观观察静脉窦血栓病变部位及其并发症;超高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MRV)可清晰显示出静脉窦内的堵塞情况及血栓的范围,磁共振成像及超高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联合应用对静脉窦血栓精确确诊率80%以上。结论 MR是最有效诊断静脉窦血栓的检查方法,诊断精确度高,磁共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其病因多样,临床症状各异,体征不典型且多变,因此常被漏诊和误诊,病死率较高.近年来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重视,对CVST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低颅压综合征并发静脉窦血栓形成在国内外文献尚无相关报道.现报道我科收治1例低颅压综合征并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临床少见脑静脉系统疾病,尤以中青年多见。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可以表现为头痛、呕吐、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极易误诊或漏诊,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为推动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更好地指导神经科医师临床实践,2013年我国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本文拟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脑静脉窦内血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l)的特征以及DWI表现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的MRI表现,包括常规MRJ、FLAIR、DWI及MRV,统计静脉窦内出现DWI高信号的部位、数量;以溶栓治疗后1~3个月的MRV确定原栓塞静脉窦是否再通;探讨溶栓前静脉窦内血栓T1WI、FLAIR、DWI表现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结果 14例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中9例出现21个部位的血栓DWI高信号.首诊MRI血栓内有DWI高信号的静脉窦的血管完全再通的几率较低(19.0%),血栓内无DWI高信号的静脉窦冉通率较高(6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血栓DWI信号可能与血栓的进展有关,首诊MRI发现静脉窦内血栓DWI呈高信号能预测溶栓治疗1~3个月后血管再通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相似文献   

14.
rt-PA静脉窦注射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血浆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窦注射结合机械性血栓清除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效果.方法 11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共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5次;其中机械性血栓清除结合rt-PA静脉窦局部注射14例次,单纯机械性血栓清除1次;应用AnsioJet导管清除血栓9次,球囊血栓清除5次,微导丝1次.进行2次血管内治疗者4例,进行1次血管内治疗7例.每次血管内治疗rt-PA用量0~15 mg,平均(9.4±4.5)mg.无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患者介入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均进行全身肝素化治疗.结果 本组11例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时已发生意识障碍8例,其中6例已行气管捕管,2例已发生脑疝;GCS3~12分,平均(8.3±2.7)分.恢复优良8例,死亡3例.存活病例MRI/MRV随访10-32个月(平均21个月),静脉窦通畅6例,部分通畅2例.无静脉窦血栓复发病例.结论 重症颅内静脉血柃可危及病人的生命,常规治疗疗效差.溶栓药物局部应用结合机械性血栓清除可以快速使受累的静脉窦恢复通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25例慢性脑静脉窦血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于脑静脉回流系统循环出现部分堵塞,或血流缓慢所引发的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称为"假性动脉瘤"、"良性颅高压",如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血栓使静脉窦狭窄或闭塞,可出现颅内压升高、脑组织水肿、静脉性梗死及出血性梗死,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1].回顾我科2000-06~2007-06收治的25例慢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均未行静脉窦支架,采用经颈动脉注射溶栓,静脉应用肝素,口服华法令钠等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非侵入性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得该病在早期即被发现并得到治疗[1].本文回顾2000-01~2006-04我院收治的年龄18~45岁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6例,现就其易发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4例经DSA检查证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颅内静脉窦内球囊扩张成型及取栓手术,使静脉窦即时再通,术后抗凝治疗6个月。结果 2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血栓患者,微导管与微导丝配合,逆行进至上矢状窦中前1/3处,直径5mm球囊沿微导丝进至该处。充盈球囊,透视监视下回拉球囊,使闭塞的静脉窦再通。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30.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血栓再发者。结论颅内静脉窦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和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特征漏误诊原因。方法收集14例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MRI SE平扫检查,2D-PC法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结果 14例脑静脉血栓形成中,MRI SE序列扫描确诊11例,3例急性早期MRI平扫漏诊,后经MRV确诊。MR表现静脉窦内短T1、长T2信号,MRV表现血栓形成的静脉窦闭塞、充盈缺损。结论 MRI联合MRV是诊断CVST一种最佳方法,MRV是当前无创性、准确、敏感、理想的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重要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血栓部位及颅脑CT和磁共振成像(MRI/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异常表现.结果 CVT的病因各不相同,多与高凝状态有关.大多数患者表现有头痛、呕吐、视盘水肿、颅内高压征,伴或不伴意识降碍、视力下降、瘫痪及精神障碍.CT扫描可见静脉窦下降部分及窦汇有高密度影,易被误诊为SAH.CVT的好发部位多见于上矢状窦,MRI特征表现为T1、T2加权像窦内高信号.DSA可见受累的一处或多处静脉窦显影不良、静脉循环时间延长.结论 CVT临床表现多样,颅脑CT无特异性,MRI/MRA,DSA可帮助早期确诊及病变部位,并尽早给以低分子肝素、尿激酶治疗,提高了静脉窦血栓的再通率,增加了该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01—2014-09于我院就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60例,均经临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金标准DSA明确诊断,为DSA组,同时采取CT平扫诊断方法,与DSA组相对比,即为CT组。分析比较DSA和CT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阳性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情况。结果 CT组患者脑静脉窦诊断阳性率与DS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DS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平扫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准确性高,与其金标准DSA诊断无明显差别,可靠性高,且比较安全、创伤性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