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国突出存在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独特国情的情况下 ,如何摆好中西医药学的关系 ,是能否保障中医药学持续丰富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 ,江泽民主席作出了明确的论述 :“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相互补充”。这是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是承认中西医药学各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不仅和西医药学一样 ,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西医并重 ,就要在政策、法规和具体工作等多方面加以体现 ,决不能以一种医药学为标准医药学的认定为基础。然而在现实中 ,以西医药学为标准的医药学的认识在一些方面却有程度不同的反映。仅就中药现代化及由此引发的新药研制来看 ,现行的新药评审内容却仅有将现有中药研究成西药的要求 ,而无将现有西药研究成新中药的评审内容 ,更不要说具体要求了。在以西医药学为标准药学认定的情况下 ,是难能有“中西医并重”的。如果承认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均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 ,那么 ,就也应当有将西药研究成新中药的评审内容和要求。客观地讲 ,中医药学若能吸收现有西药为中药 ,则中医药学将会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二、“共同发展”的体现在于坚持中西医药学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丰...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是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的重点。本文从现代科学和中医药学现代化的特征出发,指出中医学的最大特点是医哲融合。提出中医现代化的第二进程和最佳方法应该是西医中化。并通过对中医学原始形成轨迹、中西医结合现状、未来医学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分析,表明西医中化既能防止彻底把中医西化,又能体现中医的科学化。既实现了中西医结合向中西医融合之转变,又实现了从研究中医向中医研究之转变,从而拉开了中医研究西医的序幕,引导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医药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几十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医药领域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要的科研成果,无不与中西医结合密切相关,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以中医药学的存在为基础,没有中医药学,也就不可能有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药学的发展、创新需要科学、适用的方法学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应当有其普适性,借鉴西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有可能是现阶段中医药研究的一个捷径,但还应考虑中医药学的特点和自身规律。临床是中医药研究的基础,也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正>中西医临床医学是我国在中医、西医并存的特殊条件下,整合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所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广阔。中西医结合充分吸收两种医学特长,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对继承发展中医药学,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祖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进步均有重大意义。为了充实中西医结合的人才队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2001年教育部在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欣悉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隆重召开,同时喜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三十华诞,我谨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广大会员和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中西医结合是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一大优势。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影像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中,并渗透到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各个角落。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的运用,对我国诸多疾病的诊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将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充分运用于中医药治疗研究中,并形成新型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点所在,这不仅促进了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也为现代影像技术自身发展腾出了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小华  王浩 《中医教育》2010,29(6):65-67
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以下简称:中西医人才)作为最中坚力量,担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促进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任。故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中西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在培养过程中起着统领全局的地位,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水平和现状.笔者认为中西医人才培养的真谛不在于人才培养的完美化,而在于人才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同志们: 值此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开幕之际,我谨向大会表示祝贺,并借此机会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从16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相互接触,互为影响,渐渐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到21世纪,由于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西医结合已经在医疗、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西医结合医学也成为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桥梁。对此我感到非常欣慰。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然,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突破点,在中国有独特的优势,将大有作为。希望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能够团结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工作者,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建设,在“中西医并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引下,树立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开拓进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全国人大党委会副委员长 韩启德 二○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学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也是世界医学科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奉献。面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的挑战 ,中医学该如何发展前进 ,重振雄风 ?这是我们当代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近年来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中医学应当实现现代化 ,并具体提出中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理论体系、诊疗技术和中药现代化[1] 。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 ,中医学在许多方面将面临突破 ,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中医现代化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实现中医学的创新 ,而有关“继承”与“创新”等命题的讨论较多 ,为时亦久 ,反映出许多学者重…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中西医结合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及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医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划与对策,包括从招收毕业生开始开展各种形式的"西学中"、"中学西"学习班,把各级医师派出去培养,积极响应国家中管局名老中医师带徒的号召,鼓励年轻的中西医结合医师向名老中医学习。通过以上办法,使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有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彭坚 《中医药导报》2005,11(2):9-11,29
文章从传统医学的哲学方法、治疗方法、预防思想等3方面对现代医学的启示进行详尽的阐述,认为现代医学虽然优势明显,但处于“替代”、“补充”地位的传统医学因其防治疾病方面疗效独特,天然无毒副作用,正萌发出新的生机,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及各国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正>Traditional medical science, which is highly characteriz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is undoubtedly a precious treasure indispensable to human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With the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it is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subjects in natural science. As it is becoming a global trend for people to keep healthy by pursuing natu-  相似文献   

13.
<正> 传统医药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科学领域最具特色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全球绿色消费”潮流的兴起,传统医药的发展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传统医药产品和传统医疗服务正在成为世界医药市场的新热点。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和联合国亚太技术转让中心(UNAPCTT)等国际组织也将传统医药纳入其发展规划或重点保护与促进的领域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临床成功史,其理论体系是构建在阴阳五行等纯哲学方法的基础上,是以观察经验加哲学思辨为思维方式的传统医学,有着合理、科学的一面;但其理论的涵容性极大,理论偏于模糊、笼统,说理的准确性低,很难于证伪。中医学发展到今天,不但没有导致理论的飞跃和临床的发展,甚至还存在着生存的危机,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释以药制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方法: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当前以药制药多集中在以姜和蜂蜜等少数一些中药作为以药制药的基础药物,缺乏应用的广泛性,应加强以药制药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结论:为了促进以药制药在中药炮制中的广泛应用,笔者提出对策:应从"相畏""相杀""相须""相使""药对"角度去选取以药制药的炮制药物,同时应加强对所选取的药物开展以药制药的科学研究。本文将为以药制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启发。  相似文献   

16.
益气健脾汤治疗肝硬化腹水4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莲 《陕西中医》2009,30(1):13-14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健脾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77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服中药治疗,1个月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2%。有效率11%,对照组显效率50%,有效率2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变革的深入,中医药和信息学方法与技术交叉结合,诞生了中医药信息学,它是由中医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互整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开发和评估各种有关获取、处理及解释患者数据的方法和系统。中医药信息技术可以为中医眼科所用,从而解决目前中医眼科没有一套公认的辨证体系和病证难以结合的困境,发挥中医在眼科疾病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为中医眼科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肾"为五脏之一,主藏精、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其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病久及肾".可见,中医"肾"在人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西医作为泌尿器官的"肾"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将中西医对肾脏在解剖、生理、病理三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旴江名医众多,著述浩繁,研究江西“旴江医学”的源流特色、医家及学术特点等相关论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受“重道轻艺”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下学上达”的志士情怀。从古代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论述朱丹溪之所以潜心医学的志士情怀,并就《医古文》教材注释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