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家庭回归康复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朝晖  胡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98-2598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家庭回归康复效果。方法 将70例恢复期(BPRS&;lt;35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对照组30例,研究患者进行定期家庭回归观察,在观察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量表(SAPS)量表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前后BPRS总分分值均明显下降,观察前后研究组中BPRS中的缺乏活力因子分(t=2.06,P&;lt;0.05)和SANS总分(t=4.4l,P&;lt;0.01)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SANS量表总分(t=3.37,P&;lt;0.01)及BPRS量表中缺乏活力因子减分值(t=2.46,P&;lt;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定期家庭回归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面康复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
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吴士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710-3711
目的: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和患者家属心理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对患者家属进行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教育,家庭护理方法培训,和主管护士保持适时的沟通,研究时间为半年;对照组未进行任何教育。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nsight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和自编治疗依从性问卷对患者进行评定;用精神症状自评表(SLC-90)对患者家属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患者出院半年来在家治疗时自知力与治疗依从性的变化及家属心理的影响。结果:入组前两组患者、家属量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施健康教育半年后量化分析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的BPRS(t=9.31,P&;lt;0.01),ITAO(t=6.74,P&;lt;O.01),治疗依从性(t=3.11,P&;lt;0.01)。患者家属SIC-90(t=1.97~2.99,P&;lt;O.O1—O.0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治疗和院外康复,有利于改善家属的焦虑情绪和对患者的态度,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系统性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以及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将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研究组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3个月,对照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在人院时及3个月后分别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及服药依从性评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BPRS总分分别为29.89&;#177;4.10和31.87&;#177;3.08,差异有显著性(t=3.08,P&;lt;0.01);NOSIE评分除精神病表现、退缩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t=3.03~3.16,P&;lt;均0.01);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显著提高,不依从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7.70,5.98,P&;lt;0.05~0.01)。结论:系统性健康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促进其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其家庭心理沟通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从患者精神症状基本缓解开始实施家庭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患者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经9个月的家庭心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和家属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t=2.00~3.68,P<0.05~0.01)。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t=6.52~11.70,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χ2=4.68~5.17,P均<0.05)。结论:家庭心理干预治疗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音乐体育疗法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行为障碍的效果。方法:将1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分配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佐以音乐体育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与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结果:BPRS,ITAQ和NOSIE疗前评定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6,0.98,1.79,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PRS和ITAO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17,5.67,P均&;lt;0.01),NOSIE.评定各因子和总估计分差异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t=4.94~2.42.P&;lt;0.05~0.01)。结论:音乐体育疗法有助于精神分裂症自知力的恢复和行为障碍及精神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制定提高患者社会心理康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72例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韦氏智力、韦氏记忆量表的评定,并与68例健康人的TAS的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TAS总均分(73.51&;#177;1267)及各因子分(因子Ⅰ:17.36&;#177;4.35,因子Ⅱ:20.47&;#177;5.09.因子Ⅲ:16.47&;#177;4.21.因子Ⅳ:20.26&;#177;3.83)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k2.389~3.377,P&;lt;0.05~0.01)。总均分与言语智商成负相关(r=0.61,P&;lt;0.01),与操作智商成正相关(r=0.41,P&;lt;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言语智商越低的患者述情障碍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曾昭祥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74-1775
目的 探讨心理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13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教育联合氯氮平治疗组(对照组)各68例。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服药依从性评定。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达显进以上出院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以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 (1)两次BPR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t=0.27,1.28,P&;gt;0.05);(2)入院时ITAQ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t=0.15,P&;gt;0.05),但出院时研究组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8.32,P&;lt;0.01);(3)入院时服药依从性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x^2=0.28,P&;gt;0.05),但出院时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x^2=7.75,P&;lt;0.05);(4)2年内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8.15,P&;lt;0.01)。结论 心理教育不仅有助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而且可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与其复发的关系。方法 对240例经住院治疗获临床痊愈或显著进步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用家庭环境量表(FES)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定其出院后1年内家庭环境和复发情况。结果 240例患者出院后1年内复发112例(46.67%),患者复发率乡村高于城镇(P〈0.05);与出院时PANSS评分、家庭人口呈正相关性(均P〈0.01),与住院天数、家庭人均收入呈负相关(P〈0.05与P〈0.01);FES评分: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复发组显著低于稳定组,情感表达和矛盾性复发组显著高于稳定组(均P〈0.01),其它因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环境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密切相关,进行家庭干预,改善家庭环境,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淄博市第五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自知力教育,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均治疗6周。以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自知力恢复情况及服药依从性变化。结果 研究组ITAO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从性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研究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自知力教育可有效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  相似文献   

10.
家庭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黄敏  施永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818-2819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作用。方法:对118例干预组患者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本院11位医师与社区兼职医师每月至少上门1次,进行药物指导,家庭角色指导等,3年后与127例不经任何干预的对照组患者进行住院率、复发率、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量表(PANSS)进行评定,并分析两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及评价治疗卫生经济学。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住院率为1.4%,对照组为8.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性意义(U=2.45,P&;lt;0.05);干预组复发率逐年降低,3年末为14.4%,对照组则为43.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83.88,P&;lt;0.01);干预组PANSS改善率、家属抑郁焦虑情绪明显好于对照组(F=14.25,29.47,7.98,P均&;lt;0.05)卫生经济学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结论:家庭干预的实施,促进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和家庭和睦。  相似文献   

11.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为社区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对社区康复的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的795例患者按治疗依从与否进行自然分组,研究组(n=177)为治疗依从性差者,对照组(n=618)为较好的治疗依从者;调查观察2年。比较两组社会心理因素的差异及与病情的相关,分析研究组治疗依从性差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间存在着社会心理因素的差异:研究组的家庭气氛较差、家人对患者关心程度低、与邻居及同事的关系不好、较常得不到经济及情感上的支持、家庭经济较差(P&;lt;0.05~0.01);两组现有病情和社会功能与家人对患者的态度、家庭经济、在经济及情感上的支持、家庭气氛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r=0.084~0.273.P&;lt;0.05~0.01),社会影响与各社会心理因素呈负相关(r=0.09l~0.285.P&;lt;0.05~0.01),且均以研究组的相关性更明显;家人对患者的态度差、家庭气氛不良,得不到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病程长是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易感因素。结论:社区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具有女性构成比高、教育程度低和病程长的特点。必须重视精神分裂症的社区防治和康复,积极改善社会心理因素,对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行为干预、心理疏导、物质奖励等强化措施,对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生活功能的强化训练,疗程2个月;采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康复状态量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进行训练前后的自身对照比较。结果:训练后患者在情感反应(t=5.30,P&;lt;0.01)、言语表达(t=4.32,P&;lt;0.01)和社交兴趣(t=4.36,P&;lt;0.01)等阴性症状方面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其社会能力(t=2.62,P&;lt;0.05)、社会兴趣(t=4.12,P&;lt;0.05)及退缩行为(t=4.30,P&;lt;0.05)有较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t=6.21,P&;lt;0.01)得到明显改善,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lt;0.01);总体康复效果明显(t=3.20,P&;lt;0.01)。结论:多方位的社会、生活功能训练配合正性强化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及精神病残留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锋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364-7365
目的:观察支持性心理行为疗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近期效果,探讨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研究组除药物治疗外,接受支持性心理行为治疗,对照组只应用药物治疗。在治疗8周后,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易应对式问卷评定疗效。结果:经过支持性心理行为疗法,研究组在治疗后8周BPRS(25.86&;#177;6.50),SANS评分(47.60&;#177;7.01)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06,6.73,P均&;lt;0.01);简易应对式问卷评分(积极应对:1.85&;#177;0.46,消极应对:1.40&;#177;0.54)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945,P&;lt;0.01)。结论:支持性心理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和调节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不良情绪和社会功能,促进患者近期心理康复和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综合式家庭心理干预对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 80例患者抽答法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干预组除药物治疗外接受系统的综合式家庭心理干预,对照组只有药物维持治疗。结果 在1年末,干预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3.62-3.68,P&;lt;0.001),服药依从率、年复发率(u=3.48,3.52,P&;lt;0.001),说明干预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心理状况明显改善,服药依从率明显提高,年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 综合式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白知力以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进行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并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时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白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康复状态量表(MRSS)及白编治疗依从性调查表评定。结果:治疗后BPRS及MRSS评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3及6个月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6个月时复发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自知力恢复,降低复发率。提高整体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万拉法新辅助氯氮平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44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72)采用氯氮平和万拉法新,对照组(n=72)单一应用氯氮平。疗程为8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有效率为63.9%,对照组为45.8%,差异有显著性(P&;lt;0.05);研究组PANSS总分、各阴性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5~0.01);而研究组TES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gt;0.05)。结论 万拉法新辅助氯氮平是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与社会支持的对照比较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目的 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和社会支持状况。方法 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支持进行评定,用非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非精神疾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客观支持(8.1&;#177;2.1)、主观支持(19.8&;#177;3.5)、对支持的利用度(7.3&;#177;1.7)、社会支持总分(35.3&;#177;5.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28—5.02.P&;lt;0.01-0.05),高于非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患者(t=3.78—6.02.P&;lt;0.01)。(2)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各项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均明显低于非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χ^2=4.20-18.43.P&;lt;0.05—0.001)。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会支持均优于非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差于非精神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及复发的作用。方法:将90例首发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干预前和干预后1年末进行量化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末的服药依从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1年末干预组BPRS、S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服药依从性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干预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延缓社会功能衰退。  相似文献   

19.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干预效果提供有效途径。方法:2002—01/2004—03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住院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心理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心理测查,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入组者用同一填表方法填写问卷。结果: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应对方式问卷消极应对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心理干预组治疗后消极应对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显示对照组社会支持利用度治疗前后无明显的变化(P&;gt;0.05),心理干预组治疗后社会支持利用度(12.5&;#177;2.1)明显高于治疗前(6.5&;#177;1.5)(P&;lt;0.05);治疗后心理干预组SCL-90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明显降低(P&;lt;0.05);治疗后心理干预组EPQ中掩饰性和神经质两项得分明显降低(P&;lt;0.05),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结论:支持性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2003—1/2003—12在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达到恢复期的2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其中的125例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干预组),另125例为对照组(未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由3名研究人员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时对患者BPRS总分、服药依从性、疗效及攻击行为变化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在干预后3个月时患者的BPRS总分(21.87&;#177;4.45)较干预前(26.21&;#177;4.96)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6.48,P&;lt;0.001);服药依从性(完全依从93例,部分依从28例)较对照组(完全依从63例.部分依从37例)好,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25,P&;lt;0.01);疗效(痊愈+显著进步86例)好于对照组(痊愈+显著进步58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63,P&;lt;0.01);攻击行为(45.96&;#177;9.13)较对照组(49.93&;#177;9.26)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5,P&;lt;0.01)。结论:健康教育对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提高服药依从性及疗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